「做美術館工作很辛苦啊,而且是不管你在美國或是台灣,哪個地方都很辛苦。」現在任職於MoMA的當代館前館員謝伊琳(Lyn Hsieh)說。
正如多數站上頒獎台的人們,拿起麥克風會在短短幾秒內說出心中的感謝名單一樣,「首先,我想感謝美術館館員」特別企劃的誕生,源自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20週年館慶。20年前,因為這個館的誕生,除了讓許多藝術家擁有在這個古蹟展出的記憶,同時也是相當多資深美術館工作者們專業累積上的一頁,過程中館員們更是為參展者藝術家們奉獻不少。全世界各地、各個城市都有美術館,在眾人懷有反思的年末之際,帶給所有關注藝術界動態與發展的你一個值得深思的提問:在美國知名美術館工作所象徵的,是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職涯?


基於理解以上的思維與價值,ART PRESS 編輯部採訪了共 3位當代館前館員們,繼首篇受訪者即前館員黃舒屏(Iris Shu-ping Huang)、第二位前館員黃翔(Hsiang Huang)、以及本篇的第三位前館員謝伊琳(Lyn Hsieh),自 2013年至 2015年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來到當代館領導教育推廣組之前,她曾先後任職於艾未未工作室協助其參展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以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亞洲藝術策展部門。在離開當代館後,便前往任職於頗負盛名的紐約 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繼續她至今長達十多年的美術館職業生涯,而這段藝術生涯過程中,包含了在台灣與紐約美術館工作與生活的兩地經驗,這讓她看待從事美術館工作的現況與困境,懷有更為宏觀的思想。

1.美術館,你覺得「參觀人次」還是「連結」重要?關於台灣美術館屬於公部門的體制問題。
「美國很靠私人贊助、個人捐款,那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他們多半都是白人,這是很大的種族體制問題。所以美國有美國的問題,台灣也有台灣的問題。台灣就是美術館都屬於官方嘛,而政府整體的公共政策對於美術館的要求就是:人數,這就變成是一個長年下來的結構性問題。」Lyn 說。
對於同時擁有台灣與美國兩地美術館任職經驗的 Lyn 來說,其實並不會刻意地將西方世界美化,而是更持平地理解亞洲和西方兩地各自的難處。「我還是相信美術館使命,美術館的任務不是只是展覽藝術品,而是它可以讓民眾跟藝術有連結。而台灣美術館的體制現況,其實是不太符合它的使命。因為台灣公共政策上總是希望要求『參觀人次』,但這並不是美術館的使命。美術館的使命應該是建立連結,不是只是多一點人來看就好。」


「這並不是說『人次』不重要,而是這件事情難就難在你量化和質化兩邊都要做,你需要提到你有多少人來參觀,但你依然還是要去提到美術館的『長遠的影響力』是什麼,不能透過量化數字來把美術館經營成功劃上等號。」Lyn 說。
2.這裏,只有藝術界菁英和烏合之眾兩端嗎?做藝術工作,你願不願意更往人群裡去?
「其實,我從小就沒有特別喜歡藝術,從小就是一般那種只會認真做功課的人。」
Lyn 坦言,其實自己過往的教育背景不僅與藝術無關,甚至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也並不是屬於『特別』喜歡藝術的族群,但在一次觀看聖母院的經驗後,才萌生想嘗試看看藝術工作,直到今天。「那樣的體驗,讓我發現原來我們的世界可以不用那麼直線化。」Lyn 說。這是一個聽起來再平凡不過、微不足道的故事,但也正是這個接近日常的平凡故事,讓她在面對MoMA館內教育推廣共35個部門、近500萬美金預算決策時所懷抱的核心思想。
「We meet people where they are, right? 這我常常在講,我自己也是這句話的受益者。我們要在民眾可以理解的範圍內跟他們產生連結,但不代表我們只能用純粹的大或熱鬧來招攬民眾。」Lyn 說。

對於過往並非兒時就具備藝術背景的Lyn來說,面對藝術教育、美術館宣傳推廣工作時,「期待吸引更多觀眾」和「把俗化的熱鬧當成一種手段」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民眾沒有辦法談很厲害的藝術史的話,沒有關係,我們用比較平民的話去跟他講,但你不用去把整件事情做的只是熱鬧,你需要做的是轉譯。談一件作品,你不用去講到多少藝術史,你只需要去問他們:你有沒有過很傷心的感覺?那個就是可以產生連結的了。」
「你可能很有學問啊,但你還是要有能力把這些話,轉化成更多人聽得懂的方式。」Lyn 說。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學者,不會想要讀這麼艱深的文字。我們現在在館內做很多事情,例如語音導覽時,都做的很親民。美術館應該是『跟你講話』而不是『對你講話』,也就是:不是在跟你講這個『應該』怎麼樣去看。」
對 Lyn 來說,藝術從業者、觀眾兩者之間,並非是二元對立的兩端;身為藝術工作者,需要做的並不是樹立藝術菁英,而是如何善用自己的藝術與專業知識,深思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幫助人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理解藝術。懷有一身絕技的藝術工作者們,做藝術工作,你願不願意更往人群裡去?

3.你曾經聽聞人們說「台灣民眾藝術素養不足」嗎?對你來說,是藝術至上,還是人?
「很多人看待台灣的民眾和諸多現象,或許會認為台灣民眾藝術素養低落,我並不這麼想。」
Lyn 直言,從事藝術行政、藝術教育、美術館宣傳推廣的同業們或許會因為種種現象和輿論,被迫認為民眾對於藝術的理解能力低落,而導致誤以為必須把傳播方式、甚至是把藝術內容淺碟化、平庸化,才能把展覽「宣傳和推廣」做得好?Lyn 認為,這絕對是個誤會。「以前回到台灣多少也會覺得,台灣民眾可能因為小時候教育沒有學到美術課,所以現在才會這樣。」
「但後來我回到紐約,尤其是做藝術教育之後,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很多人紐約居民這輩子根本沒有進去過美術館,再加上他們貧富差距更大、門票更貴。」在 Lyn 近期的美術館工作生涯裡,思考策略的同時,也隨之反思的是:如果你願意認同人的價值,並不亞於藝術,且在這個當代現實世界裡,並不是「高貴的藝術」俯瞰著平民,那麼從事藝術產業者思考的或許可以是「如何在這樣的現況裡讓藝術可以常伴人們左右」而非「人們理應把藝術捧得高高在上」。

「因為 MoMA 其實也慢慢在轉型,慢慢的希望把核心從藝術品轉到民眾。以前,美術館或許只是在想說,我們要怎麼讓這個藝術品可以被了解,都覺得藝術品重要;但現在會是去想說,民眾的經驗是什麼?人,才是真正美術館存在教育功能的重點。」Lyn 說。
4. 身為台灣人,你是否也曾經嚮往西方藝術界眾多知名美術館?
「因為我一直在台灣跟紐約工作,所以我可以看到兩邊的事情。近年在疫情之後,西方美術館失去觀光客了,他們必須思考的是要如何回歸到本地的觀眾,思考如何跟本地社區產生更多連結。」Lyn 認為,無論地點與整體區域發展如何,人的價值、館員的真切投入與否,永遠是一個美術館能否造福人們的關鍵,這是無論多少經費都換不來的。
「例如,當年在當代館一起工作的夥伴,我覺得他們非常的有才華,如何能夠在資源這麼少的狀況下,還能做那麼多事情?這不是個信心喊話,當年在當代館最大的收穫就是,跟這些夥伴們工作。」Lyn 說。
從 Lyn 在台灣和紐約兩地共長達十多年的美術館生涯裡,她提及的不是跟多少知名藝術家合作、也不是在紐約知名美術館裡的種種光輝事蹟,她談及的都是從事美術館、藝術工作的本質。不管是身為藝術家、藝術文化政策主政者、正在投身藝術行政工作的你,你所期盼的台灣藝術願景又是什麼?「當時候我的團隊館員們都很年輕,大概就在20幾歲左右,他們都很認真、很熱血。他們對我的影響很深,讓我知道:一個美術館,是被館員建立起來的。」


相信無論對館員、或是曾經參與當代館展覽的藝術家來說,關於當代館的回憶眾多,難以細數。而紀念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20週年的系列展覽,繼「歷史∙當代」、「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展覽,目前也來到當前第三檔主題策劃展《過站不停》。該展邀請陳湘汶(Chen Hsiang-Wen)擔綱策展人,在這個處處可見「當代」二字的現代社會裡,開啟了針對「當代」二字展開反省與詮釋的一道門,並且與另一當代館跨年大展《宇宙多重》,同步於 2021年11月20日至 2
《宇宙多重》The Weight of Multiple Universes
- 策展人|黃彥穎
- 展覽時間|2021 年 11月 20日 (六) ~ 2022 年 1月 23日 (日)
-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 參展藝術家|王仲堃、江忠倫、林建志、廖建忠、郭奕臣、張暉明、焦聖偉、蘇匯宇
《過站不停》Traveling Backwards—to the stories we left behind
- 展覽時間|2021年11月 20 (六)- 2022 年 1月 23日(日)
- 開放時間|10:00 – 18:00
- 策展人|陳湘汶 Chen Hsiang-Wen
- 參展藝術家|王挺宇、李亦凡、許哲瑜、許淑真、陳哲偉、陳擎耀、劉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