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須有議題才是當代:藝術家們,你會趨之若鶩嗎?4則關於繪畫的追問,《PAGES (2021–20) – 陳敬元個展》 Painting or drawing? Through “Chen Ching-Yuan: PAGES (2021–20)”, four ques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Art and Painting.

「現在的藝術很少去談論繪畫,這滿可惜的,因為其實所有的創作基礎都是來自於繪畫。」

人們如何理解我們所身在的世界?多數時候,我們興許都是透過眼睛觀看達成來理解。例如:不同文化處境下的人如何劃分自己眼中的世界?如何對眼前這個世界的結構去進行價值分配?這些,都是有機會透過個體在空間劃分的方式,進而呈現在人類活動的樣態裡的,正如繪畫一般,人們所思所想,也能盡在不言中。「從構圖、光線、色彩、佈局、筆觸,這些東西都是很能去創造那個經由美術、經由藝術形式去表現/感覺的,反而不是內容或議題。」在展覽《PAGES (2021–20) – 陳敬元個展》 期間的一場藝術家對談中,談起陳敬元作品時,藝術家賴志盛這麼說。

陳敬元,”2020 Page 9″,Courtesy of artist

致當代藝術家們:繪畫,不當代嗎?

「我們的現實就是,大部分都圍繞著雙年展、國際展覽機會的這種曝光度,其實它會有很多屬於邊緣族群的議題,因為這樣才有辦法加入,才有辦法最大差異化主流西方社群。但畫畫這件事情,完全剛好是相反的角度,他什麼都沒講,但是他很努力的在做屬於自己的嘗試,這種獨特性和信念,才是一個畫家最需要的。」藝術家賴志盛說。

陳敬元此次個展《PAGES (2021–20)》,以一種似乎無指涉的命名,含括了藝術家在這段時間的繪畫創作,然而在這段時間之內,因疫情所導致的動盪與末日感強烈,使得這被標記出的年份有了鮮明的想像與投射。亦即陳敬元於2020初前往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期間,正值歐洲疫情爆發的嚴重時刻。試問,當外在世界是這樣的狀態時,藝術家們都經歷著什麼?藝術家們在創作上,有什麼表現、樣貌才是「當代」的?

「儘管,我們再怎麼樣大聲疾呼說台灣的環境對畫畫很不公平,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畫很好的畫出來,要想辦法去畫出對你自己感動的東西出來。」藝術家賴志盛說。

“PAGES (2021–20)”展覽現場,Courtesy of artist

如果所謂的「當代」,就是流行、議題元素?藝術家們,你會趨之若鶩嗎?

「繪畫它很難去被書寫、言說它裡面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可以只是做得很漂亮,讓大家都很喜歡它,這或許是最直接的去跟人產生連結。」策展人許峰瑞說。

在陳敬元在疫情期間長達近半年的隔離經驗裡,除了每日受限一小時並不超過一公里的外出行動之外,還有日復一日的相同路線、以及失去時間感的日照光線與照射角度 (歐洲夏季時間晚上十點都還是亮的),一幕幕如超現實般的場景不斷上演,這樣的駐村經驗,絕非先前所預期的。抵達不久後因疫情封城所形成期待上的強烈對比裡,衝突感迫使他重新建構在心理和身體空間之分配。

這或許是所有人皆能有所共感的:因疫情封鎖而使人們所能活動的空間縮限、體感時間延長的共軌效應下,這些都對藝術家繪畫中光線、色彩的使用上,皆有著更為顯著的轉變。當身體受限在空間中,對於外在空間渴望的驅力僅只能透過窗戶向外觀察、或等待每日光線從窗沿灑落,這些平凡無奇的細微感知,陳敬元皆以草圖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再一點點地轉換在其繪畫作品上。「到底,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如果只是期待一種吸引的話,其實只要能把所有傳媒、流行文化元素提取出來,很容易的很抓住眼球的東西就會出來。關於繪畫創作這件事情上,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去更推進一些的?」對許峰瑞來說,所謂的當代,並非掌握『時代精神』這麼簡單,對繪畫來說尤其是如此。

陳敬元,”Still III”,Courtesy of artist

創作繪畫的藝術家們是否曾思考過:你的創作是 painting 還是 drawing?

其實,空間場景,才是這次多數展出作品中共通的描繪對象。

而這些空間場景,也都與在這些被橫豎線條劃分之下的人物結合形成了一種類似舞台般的戲劇場景。部分新作皆延伸與重組自駐村期間所做的草稿、網路圖片、紀錄的照片,集中在每日都會經過的舞蹈教室、藝術村大門的守衛室、或是在網路收集的路磚照片作為作品發展的題材。「陳敬元的作品裡面時常都是有人物的,但其實我完全記不起來任何一個人物的角色,我感覺不到作品裡面的人物有任何角色。」藝術家何采柔說。

相較於以往更大尺幅的創作,讓陳敬元過去畫作中聚焦的戲劇張力也得到了更為寬敞的活動範圍。「他控制的繪畫的方式,讓他們都是模糊的。很像一個群體的人從事著某件事情,反覆的、反覆地從事這件事情,好像他沒有一個開始跟結束,一直在這個反覆的過程裡,比如說堆磚塊、截木頭、接枝等。他觀察世界的方式,好像這些人是沒有意識的,他控制繪畫的方式、景深跟構圖的方式,是把這些人的意識抽取掉,他們像是一群沒有意識的人,從事著某些勞動。」對何采柔來說,陳敬元作品裡的人物並不存在任何角色、立場、甚至任何顯著的議題,與其說他是在『繪畫』(painting),更接近的其實是”drawing“。

drawing 這個字,其實是不是素描。它在繪畫裡面,是種繪畫的方式。」何采柔說。

“PAGES (2021–20)”展覽現場,Courtesy of artist

對你來說,你希望一張畫完成後獲得的「成果」是?

「我常跟陳敬元一起去看畫的時候,發現他總是盯著人家是怎麼刷出來的,他很在意是怎麼樣去畫出一張畫,而不是畫的結果。我覺得他畫的細節就是在這個筆觸跟 drawing 上面。這我覺得是一個誠實又成熟藝術家的狀態。人們大部分時候都只盯著最後好看的成果,跟大家的交流,可是他卻很在意『做這整件事情』的美感。」對賴志盛來說,觀看繪畫作品時,重要的不僅僅只是結果論的表現狀態,還有更多隱而未見的事物。

《PAGES (2021–20)》從時間和空間的劇烈經驗的紀錄裡,詮釋一段創作心理具象化的過程,反映著藝術創作是如何與現實空間的變化產生聯動。這或許是對現實的反應,但更可能是一個創作變化的起點。「多數人都害怕最新的東西都沒跟上、也害怕自己的東西沒有人看到,慢不下來,也怕追不上。藝術家應該要更有信仰一點,對自己做的事情更有信念一點,也願意去找出自己最獨特的一部份,慢慢去研究(並非指田調)、去感覺自己,能去發展出那個獨特的東西出來,那個當然要時間。」賴志盛說。

該展覽已從2021年11月27日開始,僅持續至 2022年 1月 22日。

陳敬元,”2020 Page 8″,Courtesy of artist

藝術家陳敬元(Chen Ching-Yuan),1984 年生於台灣台南,現居住及創作於台北。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陳敬元近年的作品多藉由繪畫捕捉存在於不同文化的文學、歷史神話中微妙的共同感性,並藉個人獨特的組織方法,貫穿互融為一幅幅看似破碎、不存在線性敘事卻又緊密對應到人文本質的圖像。作品中承載著大量敏感且細瑣的象徵性符號,重構了所有在現實中的感知經驗,畫面中所有可能的敘事線索,皆在觀者欲攀索而上時應聲斷裂,其寫實的表象下浮動著一股奇異的前意識暗流,直觸人心幽微的底層,每件作品在此就如同一個小型的寓言故事並潛藏著個人強烈的意識表述。

 

PAGES (2021–20) – 陳敬元個展 Chen Ching-Yuan: PAGES (2021–20)

  • 展覽時間|2021年 12月 27日 -2022年 1月 22日
  • 展覽地點|TKG+(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548巷 15號 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