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農曆新的一年過後,在開工首週週末持續帶來本系列調查報導(下)則:由 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邀請來自藝術界約 40餘位意見領袖,以最具潛力(potential)/年輕為思考核心,透過每人選出 3個心中年度前三名藝術家及其展覽,從共100多票中統計出最終前八名。接續本系列報導(上)則後,本則呈現(下)。
4.邱承宏 CHIU Chen-Hung
壁癌、瀝青、不知名盆景、遭毀棄但卻也還稱不上是遺跡的混凝土地景,台灣的工業化與文明發展至今,究竟得到了些什麼?
在2020年8月在本事藝術的展覽《界外採光》後,緊接著在2021年參與展覽眾多的藝術家邱承宏,除了在本篇調查報導中受許多藝術界意見領袖提及的系列作品「水泥動物園」(Concrete Zoo)之外,還有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的 《複調神話》、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的《由林成森》、還有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呈現的大型展覽「勒法利計畫」。


邱承宏1983年生於台灣,200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他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
近年重要國內外個展於德國貝塔寧藝術中心、巴黎國際西帖藝術村、關渡美術館;指標性聯展包括「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利物浦雙年展:城市聯盟」,以及 「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19)、 「破碎的神聖」(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2017)、臺灣美術雙年展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16)與「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展」(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曼谷,2012) 。並曾二度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4/2015)。

3.謝佑承Hsieh Yu-Cheng
在2021年入選台北美術獎的藝術家謝佑承,也在同年呈現其個展「自然序列」(Natural sequence)。
身處在數位影像遍佈的現代生活裡,你是否曾反思,時間究竟積累出了什麼樣的文明?乍看之下空無一物的牆面,其實滿是紅、綠、藍色螢光描點。以其作品《像素與星叢》為例,在牆上以螢光筆螢光漆,規矩地點描屏幕成像的規律與秩序。對藝術家來說,這些由數字所組成的像素,是某種更接近事物本質的畫面,既沒有透視、也沒有遠近景深,每一個都是朝向自身的消失點。


謝佑承,1992年生於台灣宜蘭,現居與工作於台灣台北。由光所構成影像與空間中的辯證關係,揭示著機器影像與觀者視角的邏輯順序:實體與虛擬、數位與類比、錯置與對位、在場與缺席,是其創作以現場製作、影像、物質材料等不同形式與媒材,發展以光為存在辯證的系列作品。
近期創作多以螢光漆模擬色彩、科技物件等成像方法,實驗影像概念的最基礎條件,於此試圖回溯視覺發生的初始與現實鬆動的可能。 作品和展覽曾獲「當代藝術賞」、「台南新藝獎」、「全國美術展」、「世安美學獎」等獎項,及歐洲藝術學院聯盟「NEU NOW藝術季」與台新藝術獎季提名。戶外光裝置見於《月津港燈節》、《關渡光藝術節》、空總《交幻場:2020戶外裝置藝術計畫》、《寶藏巖光節》等項目。
2.吳其育 Wu Chi-Yu
「被切斷的,卻是最重要的。 」在過往的專訪裡,藝術家吳其育曾這麼說過。
包含2021年初的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跨年大展《液態之愛》、以及立方計劃空間呈現的個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吳其育持續地透過錄像、裝置、表演等方式,關懷著在高度重視技術的資本主義世界裡,那些逝去的、破碎的、斷裂的。

以吳其育在2021年於立方計畫空間的個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為例,其中所談論的,不僅只有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歷史,更有大量的文學與科幻小說,而無論是現實與虛構,多方接觸之下所演變出來的史實與故事劇本,往往都只是留下單一視角的描述。從一胎化政策、次貸危機、太平洋垃圾帶、貿易戰,甚至是新冠肺炎,當世界面臨到這些龐大的危機時,人們在當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應對?
「不可能有一個齊頭式的方法可以來解決這些問題。」
「有很多時候,那個處理方式必須是很個人的、很只適合某個群體的。創作也是,創作提供的是一個條件,並不是在努力去執行哪個真理。而如果有人真的告訴你,世界上有一種方法,照做了之後全世界都會得到正義,這感覺就是某個獨裁者會說的話。」吳其育曾說。


藝術家吳其育(Chi-Yu Wu),生於台灣台北。近期重要聯展包括:「液態之愛」(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2020 );上海雙年展:禹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 2018 );「穿越正義:科技 @ 潛殖」(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2018 );「黯戀」( Para Site ,香港, 2018 );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6 )。
曾參加國際影展包括: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北京,中國, 2017 ); EXiS 實驗電影與錄像影展(首爾,韓國, 2017 )。近期曾舉辦個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台灣, 2021 ),並曾駐村於荷蘭皇家藝術村(阿姆斯特丹,荷蘭, 2014–2015 )。
封閉世界的設定集──吳其育個展 Atlas of the Closed Worlds— Wu Chi-Yu Solo Exhibition
- 展期|2021 年5 月8 日─ 8月 1日(每週三至週日,2-8pm)
- 開幕|2021 年5 月8 日(週六,3-6pm)
-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公館立方,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 巷1 弄13 號2 樓)
- * 為配合防疫措施,請觀眾務必戴口罩、配合測量額溫及實名制入場。
-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 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陳泊文先生等贊助營運
1.羅智信 Luo Jr-shin
你所認為的沈浸式空間裝置藝術是什麼?在認識藝術家羅智信及其作品之後,尤其是在2021年裡的《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或許便能夠了解到,所謂的沈浸式空間,並不是只能透過大量的聲光投影來呈現。
與其說藝術家羅智信的作品十分投入「空間」,其實他更關注的是:人。低頻的震動聲響、散落一地的煙蒂詩、還有鏡子裡既是日常卻也虛無的文字對話,一切都圍繞著在紅色與藍色空間迷途遊走的人們。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熱切都能終得其所嗎?有如浴缸質地的沙發,召喚的不只是流連於夜店裡的體感記憶,還有親密和疏離同時並存的妄想時刻。


羅智信(Luo Jr-shin),在台北生活與工作,其創作實踐圍繞著對於多種傳統和非典型材料的實驗,從陶土、樹脂、金屬、日常物件、食物、化學材料、香味中,去探索再現世界裡所隱含的精神性與人類況境。他關注生產架構與模式所衍生的認知經驗,擅長捕捉日常生活間不穩定的、虛幻或甚至妄想的時刻。
近日展覽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1);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2021);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台北當代館,台北(2019);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2018);亞洲文化殿堂,光州(2017);時代美術館,廣州(2017);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4);皇后美術館,紐約(2013)。
《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 羅智信個展
- 展覽期間|2021/09/04 – 2021/11/28
-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B展廳
由受邀之40餘位藝術界意見領袖們,最具潛力(potential)/年輕為思考核心所圈選出的藝術家,總數共有29個。除了前8名之外,亦有諸多遺珠。其中包含:由 立方計畫空間所呈現的《諧波失真——陳庭榕個展》(Harmonic Distortion)、於觀音山蓄水池呈現的藝術團體 Y2K 特展《霧地》、於伊通公園的《煞風景田園詩 – 楊立個展》、《PAGES (2021-20)— 陳敬元個展》,以及於台北當代藝術館20週年系列展 II《為了明天的進行式》中的藝術家陳為榛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