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社會對藝術的信任,不再是遙遠的事」從街頭一路跳進兩廳院的《小事製作:戰鬥果醬》於2022臺灣國際藝術節 2022TIFA Special Project, Battle Jam: Own Your Style by 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

這年頭,可以拍照的沈浸式展演,是其中之一個吸引民眾前往的要素,對吧?參與式藝術是近年各大活動的寵兒,沉浸感、互動性也都像是時下關鍵字般地常見。然而,如何讓「藝術參與」不只是民眾手機裡的一張張美照而已呢?

成立於 2014 年、致力於當代藝文體驗教育的再造與價值創造的「小事製作 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就是其中之一個以此為核心思想的例子。當年,由三位愛跳舞的女子共同創立,於2020年後經歷組織調整,如今已長成 14 名創作者共同組成的表演藝術合作社。而這群愛跳舞的人,沒有如尋常舞者般追尋殿堂級的表演場館與藝術身價,反而貫徹始終地堅持讓藝術發生在各式非典型文化展演空間中,近距離靠近每一個人,期待與公民社會一起打造一個更永續的藝術支持網絡。

小事製作(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iwan Now and 小事製作)

你相信嗎?其實,人們已經不把跳舞只當成是一種雅緻娛樂?

對生活中總是存在表演藝術的朋友來說,必然知曉「小事製作」並非是過去人們高雅、精緻舞台與投射燈底下的傳統表演團體,而是從高架橋下的畸零地,到美術館的靜態展覽空間與藝術品為伍;或從鄉鎮鄰里的廟口,一路跳到故宮博物院的門口,小事製作用他們繽紛的身影結合故事,透過參與式的互動與偶發演出,穿梭臺灣各個角落,挽起觀眾的手、眼神對眼神,將藝術變成如鄰里鄉親話家常般的生活小事。

小事製作如今的成果,象徵著近年來,大眾對藝術的想像已不再局限於制式化的欣賞。不管是在視覺藝術場館看到表演藝術、或在表演藝術中置入裝置藝術,都是策展人、藝術家熱衷創造的感官驚喜。例如,在2021年「北美館日」時,小事製作便是以作品《來串門子#美術館路》打造偶發展演,也將表演擴延到橫跨現實與虛擬的多元平臺。

《來串門子—#美術館路》攝影:劉璧慈,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小事製作

「身體不只是工具,還是連結彼此的鑰匙。」陳運成說。在成為策略總監之前,陳運成就是小事作品的忠實觀眾,也因為親身體驗到「身體」如何作為一把鑰匙,連結眾人與外界的靈魂,加入小事以來,便致力於將這項理念發揚,透過每一檔作品持續傳遞下去。

陳運成和小事製作來說,身體的存在意義不只是為了表現而已,更重要的是創造連結。與其只是舞者單方面的「演出」、觀眾單方面的接收,何不讓觀眾親身體驗舞蹈在自己身上發生時的化學變化、讓觀眾不再只是靜態觀賞的一方?《來串門子—#美術館路》就是其中之一個例子,該作透過四場偶發展演作為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鑰匙,表演者喬裝成民眾在場內遊蕩觀展,每當設計好的事件在展場中發生,表演者的即興演出就會觸發,也會自然將真正的觀眾納入表演之中,為靜態被動的觀賞體驗,注入主動鮮活的另類視角。

《來串門子—#美術館路》攝影:劉璧慈,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小事製作

在北美館大廳 Pakui Hardware 的作品《下腹》,一座宛如明日世界場景的巨型裝置之下,參與式偶發展演《生日快樂》會在民眾三兩成群聚集時,放起優美的華爾滋音樂,十名舞者主動邀請現場觀眾共舞一曲。在 300 秒的時間裡,慢舞、閒聊,享受時間的流逝,讓觀眾得以想像自己身處未來世界中,一起懷念過往的浪漫,以嶄新的視角和處境,感受藝術作品的創作理念。

而在王大閎建築劇場空間的偶發展演《漫步》,則讓表演者以極慢的方式朝特地方向走去,宛如沒有盡頭的緩慢步伐映照了建築師對空間的想像,也隱喻人類對太空冒險的渴望。透過小事製作的偶發展演,為這座藝術展覽空間製造了嶄新的觀看視角,也創造了群眾與藝術的獨特連結。讓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觀眾,留下對這件作品、這個午後,與自己獨一無二的記憶。

《來串門子—#美術館路》攝影:劉璧慈,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小事製作

想要和自己的觀眾溝通,身為表演藝術團體,你的策略是什麼?

經營舞團、劇團者皆知,票房和觀眾關係經營息息相關。然而,如果想要跟觀眾溝通、甚至深化兩造關係,表演團體又該有什麼樣的策略?以小事製作為例,因其作品往往有細膩的關聯,隨著陳運成將智庫和戲劇構作的概念帶入,也讓大多數的作品能系統化延伸出適合不同時空、狀態與概念的創作,擁有自己專屬的模樣。他近一步解釋「小事智庫」是以表演藝術製作及中介組織經營為基底而研發,是一個結合知識管理和顧客關係經營的數位資料庫。

因此「我有舞者,你有故事嗎?」創團初始的作品《一日編舞家》將抽象的「編舞」概念拆解、步驟化,成為可言傳與互動的表演素材。同樣的概念隨著時間與場域一路變形與升級,長成2020年小品《忘情KTV》,藉由主持人幽默風趣的引導,將在場民眾的人生故事,化為具有地方風土的展演。

小事製作(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iwan Now and 小事製作)

參與的民眾除了分享自己的故事,還能指定場景、音樂、表演者,藉表演者的即興創作,讓自己的故事成為場上的一支小品。陳運成憶起,有位母親分享一個故事,語氣中帶有負面的傷心,然而當她看著故事透過舞者的身體在空氣中化為舞作,母親的眼神有了釋懷。藝術軟化了她的心防,也讓她在最後坦言,這其實是她的故事,近年與兒子的關係有了好轉,也終於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堅持跳舞。

藝術興許未必能解決人生問題,但終歸能讓一個個路過的人,藉著參與、分享,與舞蹈的浸潤,軟化人生中的尖銳眉角。也讓這些路過的偶發小事,溫柔地療癒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小事製作(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iwan Now and 小事製作)

有一種熱愛,是儘管沒有獎金、沒成名也依然想去做的?

起源自新生高架橋下、與成排機車比鄰,呼嘯的車流成了練習背景的聲響,《週一學校》的歡呼與喧囂,源自於一群愛跳舞的人每週一晚上聚集,從數十人到百人,一路擴張進化成舞蹈Battle賽事《戰鬥果醬》。沒有綜藝節目的高額獎金,更沒有改變人生的名氣誘惑,有的只是長達三分鐘的掌聲與歡呼,以及在場所有舞蹈愛好者熱情的眼神與擁抱。

在每季不同導師的引領下,《週一學校》開始有規模的舉行,在 2018 年正式展開一場大型的藝術實驗,喜歡跳舞或是不太會跳舞的人,可以透過行動共學來認識自己,將對身體的表達與探索轉化成跨越文化與背景的溝通語言,與不認識的人一起舞動,一起認識,也讓分屬不同舞蹈學派的舞者,可以拋開束縛,追求身體原始的渴望。透過《週一學校》的開放、自由、包容特質,提出「從什麼是美的這個問題當中彼此學習,認識生命。」直到兩廳院向小事製作以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的規格發出邀約,邀請這群自由的身體與靈魂進入殿堂。

2021_戰鬥果醬_冠軍薛喻鮮,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小事製作

2021年《戰鬥果醬》在國家戲劇院的大廳搭起擂臺,華麗的水晶吊燈下,人潮從擂臺邊一路蔓延至旋轉階梯上,人們或坐或站,摩肩擦踵的熱氣與臺上的能量相互渲染,將身體之間的戰役軟化成翻糖,成為眼睛吃的蛋糕。

這個舞臺納入了更多舞種,不再只是街舞的戰場,少了技巧或評論的束縛,有的只是滿滿對舞蹈的愛,匯聚成巨大的能量,如精緻澱粉般令觀眾成癮。陳運成回憶,兩廳院藝術總監在場邊一站就是七小時,散場後用發光的雙眼對小事製作說,只要她在的一天,戰鬥果醬就不能缺席。然而,歷經2020年的停辦、2021年的成功,緊接著《戰鬥果醬》和所有台灣本地的藝文團體一樣地,在2021年5月開始受到疫情衝擊。

有沒有一個突破地域限制的空間或方式,可以在疫情之下保護這些愛跳舞的靈魂?

但對熱愛舞蹈的人來說,待在家,不代表就不能跳舞了,對吧?

2022年,陳運成改以 Gather Town 打造線上博覽會 – 《小事製作:戰鬥果醬 OUS》。除了以線上方式呈現報名者的舞蹈影片、透過選手卡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動人的身體與創意,也打算讓更多過往因人數限制而被阻擋在場外的人,有機會一起參與這場舞蹈盛事,透過線上的方式,也能達成沈浸。

2022 TIFA小事製作:戰鬥果醬_線上海選,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小事製作

其實,對小事製作來說,沉浸本就是他們未曾停止創造的互動體驗之一。「我們相信民間團體、藝文場館、公民社會共同形塑出的公共藝術景觀,其中難得可貴的,是推動臺灣表演藝術環境在三方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培養社會對藝術的信任,都不再是遙遠或是抽象的事。」

從《一日編舞家》、《週一學校》,到後來延伸的《忘情KTV》與《戰鬥果醬》,他們不但縮短了人們看待藝術的距離,還將藝術作為助燃劑,在表演者與觀眾、人與空間之間,引燃各式化學反應,為觀眾、也為表演者,創造記憶中無可抹滅的記憶。

從臺北新生橋下到兩廳院,由小事製作發起的《戰鬥果醬》即將三度參與兩廳院 2022 TIFA 臺灣國際藝術節(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並以特別計畫登場。活動將分成兩階段呈現,第一階段的數位海選將於 21113日在 Gather Town 舉行;第二階段的決賽將在226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實體舉行,在「雲劇場 台灣」直播,虛實整合將街頭文化和共融社群帶給更廣大的藝文社群。

文/Stella Tsai

 

2022TIFA 特別計畫《小事製作:戰鬥果醬 OUS》決賽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