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作品,總是出現在像是白盒子的藝廊裡嗎?想像你在日治時代的古蹟裡,觀看著台灣藝術家創作的現當代藝術作品。
當走進嘉義美術館側棟2樓特展廳時,你將會發現屋頂和多數美術館、藝廊有所不同。自2020年10月開館,由日治時期老屋改建重生為美術館的嘉義市立美術館(Chiayi Art Museum),如今有如嘉義地標般的存在。其建築地原為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主建物包含興建於1936年的古蹟、1954年的酒類倉庫、以及1980年的菸酒成品倉庫所組成,而其中的側棟正是當年的酒類倉庫空間,提供台灣本地藝術家作為「申請展」的空間。當前,於2022年10月4日至11月27日期間展出的《即成態-吳東龍個展》 也是其中之一。

你是否曾想像過,物體開始墜落的前一秒的樣子是?
身在從倉庫化作美術館的展廳裡,展覽《即成態》一部份有著大尺幅整齊劃一的列於眼前、一部份則是大小不一地錯落於牆面各個角落。「《即成態》是吳東龍作品重要的特質,沉靜中隱含即將而至的動勢,彷彿是物件被拋高後墜下前的最高點,是某種狀態形成前的擱置。不確定性,是吳東龍落下的長休止符,等待著即將來到的聲響。像是斗室暗影裡的微塵靜候,等待著窗光間熨著溫度的緩慢流動。」策展人許遠達說。
儘管,人們通常理解的抽象藝術總是沒有具體的形貌,然而在吳東龍此次呈現的作品中,我們能否一同想像著:某種興許總是在自我深處發生,介於高速墜落與片刻靜止之間,彷彿下一秒就會失衡的懸浮感?策展人許遠達表示,「即成態」是策劃這檔展覽與藝術家討論後的命名,指出了吳東龍作品的調性與特質,作品以沉靜闃然沁著觀者,但又非純粹的沉寂,是懸浮著靜待下一刻微動的狀態,彷彿是某個狀態來臨之前的擱置。
立體、堆砌、肌理:來自某種沒有社會符號的筆觸
我們都知道,油畫顏料是一種具有高度覆蓋性的媒材。而此次《即成態》中所呈現的作品,正是由藝術家吳東龍多件抽象油畫作品組成。據了解,吳東龍則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先將畫布以石膏進行特殊處理,加上作畫時在表面反覆平塗,使顏料均勻附著在表面上。藝術家透過這種手法,讓畫布的肌理與質感顯露出來,透過線條、色塊、低調顏色,讓人見到畫布纖維的經緯縱橫,畫筆運用與媒材本身特性相互結合。
吳東龍是台灣少數堅持抽象繪畫創作的中生代藝術家之一,作品探討著有機形體的符號表現與幾何線條的律動排列;單一底色、幾何圖形和極簡的線條圖像,是絕對自律及自覺意識下構成的抽象風景,巧妙地置入了許多傳統繪畫中強調的手工性格,帶給觀者一種流動且自由的視覺享受。

「吳東龍的創作沒有筆觸速度感的移動、情感的當下的直覺輸出,不是具象的自然圖像,也沒有明顯的歷史、文化、社會符號。畫面透著材料織痕肌理,洩漏著媒材的物理性。」策展人許遠達說。
透過古典繁複工序處理的畫布,吳東龍透過作品表現著單一色彩的層次和不同色調的穿透,甚至是在低溫色彩的選擇之下,探討著簡約優雅的色彩經驗。事實上,就繪畫手法而言,吳東龍沒有強烈濃郁的顏料堆疊或筆刷混色,反而是去除或降低這些人為的繪畫性,筆刷來回反覆塗抹,最後以近似平塗或消抹的技法凸顯出手工基底的紋理,在看似扁平輕薄的表面中,塑造出堅韌厚實的表面張力與體積感。如果有機會在展覽結束以前造訪嘉義美術館,不仿嘗試更加地往藝術家作品的細節裡觀看。

吳東龍(Wu Tung-Lung),1976出生於台北。 2004年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 。曾於2017獲得第十五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駐村經歷廣泛,其中包含獲邀2019年德國慕尼黑「Villa Waldberta」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2013 年美國紐約「ISCP」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2012年蘇格蘭亞伯丁格蘭菲迪「Artists at Glenfiddich 12」駐村藝術家、2008年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藝術家等。
《即成態-吳東龍個展》Suspension – Wu Tung-Lung Solo Exhibition 〖廣告〗
- 展覽期間|2022.10.4 – 2022.11.27
-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9:00 – 17:00(週一休館)
- 展覽地點|嘉義美術館 側棟2樓特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