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拒絕被量化,可以大聲疾呼」:2023 年台北雙年展公佈參展名單,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 Taipei Biennial 2023 reveals full participating artist list, exploring new imaginari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 2023)於今日公佈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展覽將於 2023 年 11 月 18 日至 2024 年 3 月 24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行。

本屆展覽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 50 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展出包括 10 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 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而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同時亦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

Basel Abbas & Ruanne Abou-Rahme, May amnesia never kiss us on the mouth: only sounds that tremble through us, 2022. Installation view at “Basel Abbas / Ruanne Abou-Rahme: An echo buried deep deep down but calling still”. © Astrup Fearnley Museet. Photo: Christian Ø en.

無論被孤立與否,都能擁有不需懼怕被同化的自由

「在『小世界』裡我們雖然可能因為被孤立,而失去部分自我與介入社會的能動力;但在這裡我們有不需懼怕被同化的自由,譬如我們能拒絕被量化,可以大聲疾呼、不斷移動, 但也能靜觀其變,享受片刻的寧靜。我們也許都曾醉心對簡單生活的奢侈嚮往,但『小世界』激勵我們堅定立場,拋開渴求被認同的欲望,拒絕為了一些永遠無法獲取的最終利益而去取悅他人。」三位策展人如此表示。

關於本次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及其創作,目前已曝光的首波作品包含:Pio Abad 的全新委託創作,其靈感源於一趟造訪蘭嶼的研究之旅,透過一件大型裝置創作反思文本及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虛無驟逝;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的全新委託創作為一系列多聲道的雕塑裝置,將設置於北美館地下樓中庭,其靈感來自看護者在照顧年邁病弱者時,身心日益耗損的狀態;臺灣藝術家李亦凡將展出全新作品,將利用電玩製作軟體「遊戲引擎」的 即時性,生成一種既隨性又怪奇的影像敘事;藝術家雙人組 Basel Abbas 和 Ruanne Abou-Rahme 將展出一件沉浸式多頻道聲音和動態影像 裝置,透過表演探索人們如何見證和講述暴力、失去、離散和被迫遷徙的經歷。

赤瀨川原平,《無題》,1987。 © 赤瀨川原平,圖像由 SCAI THE BATH HOUSE 提供。

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另規劃將北美館地下樓部分展間改造成音樂空間,並交由 Elias 和 Yousef Anastas 創立的巴勒斯坦建築公司 AAU ANASTAS Studio 擔綱設計。從 2023 年 12 月起至 2024 年 3 月,將由 dj sniff、Julian Abraham ‘Togar’& Wok the Rock 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錄音 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3 年 11 月 18 日至 2024 年 3 月 24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完整參展藝術家和音樂人名單,按姓氏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並包含其現居城市:

  • Pio Abad(倫敦)
  • Julian Abraham ‘Togar’ & Wok the Rock(日惹)
  • Basel Abbas & Ruanne Abou Rahme(拉馬拉/紐約)
  • 唐納天 Nadim Abbas(香港)
  • 赤瀨川原平 Genpei Akasegawa(1937 – 2014 年)
  • Edgar Arceneaux(洛杉磯)
  • Tekla Aslanishvili(柏林/第比利斯)
  • Huguette Caland(1931 – 2019 年)
  • 陳瀅如(台北)
  • 陳敬元(台北)
  • dj sniff (舊金山/東京)
  • Nikita Gale(洛杉磯)
  • Giorgi Gago Gagoshidze (柏林)
  • Samia Halaby(紐約)
  • 聽說(台南)
  • 害喜影音綜藝(台北)
  • 許村旭(台北)
  • 伊藤高志 Takashi Ito(福岡)
  • 金範 Kim Beom(首爾)
  • Jacqueline Kiyomi Gork(洛杉磯)
  • Nesrine Khodr(貝魯特)
  • Patricia L. Boyd(倫敦)
  • 賴志盛(台北)
  • 李亦凡(台北)
  • 林真金 Kim Lim(1936 – 1997 年)
  • 李俊陽(台中)
  • 劉艾真 Jen Liu(紐約)
  • Jumana Manna(柏林)
  • Basim Magdy(巴塞爾)
  • Wietske Maas(柏林)
  • 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1966 – 2006 年)
  • Artemio Narro(墨西哥城)
  • Bahar Noorizadeh(倫敦)
  • Aditya Novali(梭羅)
  • 5/7 Ipeh Nur(日惹)
  • 歐宗翰 Arthur Ou(紐約)
  • 鮑藹倫 Ellen Pau(香港)
  • Riar Rizaldi(日惹)
  •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柏林/德黑蘭)
  • Massinissa Selmani(圖爾/提濟烏祖)
  • Seher Shah(卡拉奇)
  • Hema Shironi(科倫坡 )
  • John Smith(倫敦)
  • 蘇詠寶 So Wing-Po(香港)
  • Lara Tabet(貝魯特/馬賽)
  • 王衛(北京)
  • Raed Yassin(柏林/貝魯特)
  • 楊季涓(台北)
  • Yang Yooyun (首爾)
  • 葉致甫 C. Spencer Yeh(紐約)
  • 周滔(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