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疫情,國際交流也只能告停嗎?策展人吳達坤以國際交流3點迷思,談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Taiwan was named the CHRONIQUES Biennale guest of honor with C-LAB serving as curator.

「透過國際交流來推廣藝術家這件事,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策展人吳達坤說。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策展人吳達坤談著促成國際交流的大不易時,也談到此事不能抱持著立即回報的心態。除非這藝術家本身就在國際間有知名度,否則不可能推了一次就立竿見影馬上有『效果』。 很多臺灣藝術家在生涯發展上,都是還差一點點就可以再更上到一個新階段,而機構的角色,就是負責以團體戰的方式,把這些藝術家介紹出去。」策展人吳達坤說。

在藝術界,有效的國際交流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何謂有效的國際交流?ART PRESS 透過專訪此次「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策展人吳達坤,為關注藝術文化政策的朋友們,歸納出 3 點關於藝術文化國際交流的常見迷思。

陳萬仁The Turning World,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C-LAB

熱愛藝術的你我,不得不了解的是,其實許多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單打獨鬥的。

從創作本身、行政、參賽獎項或參展與否的職涯方面決策,都是由藝術家身為個體戶地去逐一完成。若是有成立工作室者或許能相對輕鬆一些,但擁有工作室規模的藝術家,在本地藝術界裡依然是少數。「把資源聚集在一起地把藝術家介紹出去,這才是C-LAB作為機構的角色。」

臺灣受法國「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主辦大會邀請成為本屆的主題國( Guest of Honor ),此次主題國參展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文化部巴文中心合作,並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11組傑出的新媒體藝術家組成了臺灣藝術團隊。這樣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以及長時間促成的事情,為的究竟是什麼?

1.「我們希望推廣成功而成名的,是藝術家,不是機構。」

顧廣毅 Millenium Ginseng Project,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C-LAB

談到藝術、文化的國際交流,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事情是什麼?「首先是好的藝術家,而我認為這個條件台灣不缺,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其次是慎選國際合作夥伴單位,就像巴文中心不可能隨便介紹機構給C-LAB一樣,同時機構也要清楚機構的角色定位,才有辦法判定『實質上的國際交流』到底有沒有做到。」此次展覽策展人吳達坤說。

2.「所謂藝術文化『實質上的國際交流』,並不能是我們單方面的付出、甚至討好,一昧地貼過去是無效的。

「以及最重要地,必須長時間有計劃的投入。我們時常鼓勵,這最好是國家與私人機構都能一起跳下來穩定地去做。」策展人吳達坤談及資源投入時,舉例世界各國是如何重視自己的藝術文化在國際間有著什麼樣的展現,甚至連私人企業都積極參與投入這樣乍看之下毫無商業直接回饋的事情。「因為,文化不能夠因為政策/政治現況而轉移、更替。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的樣子,用最真實的而且清楚的方式,去跟全世界做朋友。」策展人吳達坤說。

蘇匯宇 Future Shock,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C-LAB

疫情期間,國際交流是不是也只能告停了?相反地,在世界各國眾所皆知臺灣防疫成果得當的狀況之下,臺灣此時的國際聲量。「只能說,臺灣真的做得太好了。也因為這樣子,台灣在國際間發言的聲量高了許多。」

策展人吳達坤提及全球疫情紛擾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受到國際間佩服臺灣防疫成果外,甚至也數不清有多少次分享C-LAB在防疫工作上的心得,甚至大方地與交流的其他單位分享藝文場館、展覽防疫行動的 SOP 標準流程。

3.「其實,這也是比較務實的方式,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國際交流』。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進行的方式,因為我們深知要比金錢我們絕對比不過人家。」策展人吳達坤說。

此次,「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台灣受邀成為本屆的主題國( Guest of Honor ),並以「永恆ETERNITY」為主題,呈現台灣發展多年的數位藝術領域,以及台灣在科技製造業方面卓越所帶來的人文景觀。臺灣被普遍認知是科技產業發達的高科技島。電腦晶圓、精密機械、通訊等科技產業經過數十年的軟硬體發展升級,無形中也間接改變臺灣人的生活型態和文化主體認同。

人嶼, The Rice Pile Model,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C-LAB

「這次的展覽在選擇作品時,當我們提出我們的藝術家與作品與對方討論時,和主辦單位的期待幾乎沒有落差。」策展人吳達坤回憶起策劃展覽與選件時,幾乎無需考量當地觀眾對於作品接受程度為何、以及作品是否過於前衛,只需思考作品為臺灣呈現了什麼樣的人文景觀,用最真實的姿態與對方溝通。

例如莊志維以機械牽引植物的裝置作品《轉生樹》跟探討生命週期本質的《感染系列》,藉由機械與電力的傳導,探討生命美學的殘酷與優雅。宮保睿、顧廣毅的作品則以推測設計為手法,建構推衍想像,將人類文明放置於未來場景之上,作為未來場景的想法。蘇匯宇的三頻道錄像裝置《未來的衝擊》,靈感來自美國未來學巨擘托佛勒(Alvin Toffler)的同名原著,托佛勒50年前著作中所想像的未來,如今令人熟悉卻也迷惘。

今年特別邀請高雄市電影館「VR FILM LAB」 連袂合作,展出陳芯宜導演,並與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合作的VR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觀眾可以透過VR頭盔,觀看並體驗關於生死、記憶、意識與夢境,這部作品是給逝去的、再也無法對話的對象。

蔡宜婷 Nonlinear Science Chaos,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C-LAB

C-LAB策展人吳達坤表示,臺灣科技媒體藝術在多年的發展之下,展現出獨特的人文面貌,這次參與「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即是過去努力實踐當代藝術、社會創新與未來媒體的共融應用,將過往臺灣擅長科技製造所塑造「高科技島」的形象所積累的各項技術能力,藉由文化近用的概念轉化為藝術創意的「人文科技島」。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以媒體藝術結合科技優勢,以線上、線下同步並行的策略帶來更多新思維跟創意,積極拓展科技與媒體藝術的邊界。

此次參展藉由推薦臺灣科技藝術和創意的實踐,探討技術和文化的關鍵作用,無懼於疫情的衝擊與挑戰,即日起將於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馬賽、艾克斯、亞維儂三城展出,呈現臺灣科技文化在展、演、映的全方面豐沛創意,展覽自 2020/11/12 展開,至 2021/1/17 止。(因應法國當地疫情開放政策,展場詳細開放時間請洽CHRONIQUES官網)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主視覺

 

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