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其實是矛盾的?疏離、失落、格格不入,其實我們都流離失所著:Mona Hatoum: + and – 於文心藝所 It’s a way of making people question everything around them: Mona Hatoum: + and – at Winsing Art Place

「任何曾經歷迫遷、迷離或流亡的人都能感同身受。」Mona Hatoum 說。

由成堆的紅陶磚塊放置在手推車組合而成的作品,名為 “A Pile of Bricks IV”,把「流離失所人們」的狀態,用一種既不誇大也毫不美化的方式說了出來。磚塊上的洞孔,就像是遠遠看著現代建築群那一個個標準化且狹小的窗戶;鑿開、凹陷的紅磚群也就像是因戰爭破壞或糟透了的建築結構而塌陷的屋瓦;而紅磚底下的手推車,真實地暗示著「隨時可移動的暫時性狀態」。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但卻始終無法取得黎巴嫩身分證的 Mona Hatoum,透過作品談著這些議題的同時,恐怕也是深知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無數的「失所者」。

Mona Hatoum, A Pile of Bricks IV, 2019_detail _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OS Studio_Rex Chu

有落腳的地方,就不是所謂的「流離失所」了嗎?

擁有身份證,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有居住落腳的地方,就等於回家了嗎?因為父母都是出逃母國巴勒斯坦人的關係,儘管是出生在黎巴嫩的 Mona Hatoum,卻和多數巴勒斯坦同胞一樣,取得一紙身分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成長,在她人生中所經歷的「流離失所」還不僅止於此。1975年,就在她短暫拜訪倫敦的同時,黎巴嫩很不幸地爆發內戰。這突如其來的戰爭,讓她再也無法回家了,甚至被迫開始了多年「格格不入」、總是像個「局外人」的異地生活。「人們經常談著我作品中的威脅或危險感。但其實對我來說,那種不穩定的感覺才更是我想說的。」Mona Hatoum 說。

「我試著在看起來尋常一般的事物中,揭示敵意的暗流。這是一種讓人們質疑周遭一切的方式。」Mona Hatoum 曾說。眼前這個蓬勃發展、興盛安樂的當代社會,對她來說顯然並不是那麼的無憂且理所當然

Mona Hatoum, Remains (play space), 2019 _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OS Studio_Rex Chu

如果這些作品讓你感到焦慮,那代表…

你是從哪裡來的?你能夠回去嗎?儘管多數現代人未曾體驗過戰爭,但卻是身處在處處疏離、失落、不穩定的當代網絡社會。如果這些作品並不會讓你感到焦慮,那麼或許是因為出於不知名原因地,你能夠同理這樣的處境,甚至是:你也曾經或正在遭遇同樣的狀態。「粉碎熟悉的事物,並使你質疑通常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事物。」Mona Hatoum 曾說。

不管是火紅的焚燒著的世界、赤裸且泥濘的身體、還是綁著一雙 Dr. Martens而不良於行的雙腳,早期從事眾多社會政治議題相關行為藝術作品的 Mona Hatoum,作品時常隱射的,正是大環境裡讓人們被迫處於無根漂泊、異化、失落、社會動亂不定中的一切。正如作品”Remain”中,她把往往理應穩固支撐、給人們安全依賴感受的傢俱,轉化為脆弱的鐵絲網和支離破碎的木炭,將家庭的定義顛覆為令人不安、流離失所之場域,彷彿像一個突然被遺棄的戰爭場景。然而,對已經習慣經常性失落的當代人類而言,所謂的「戰爭」恐怕是不在遠方。

Mona Hatoum, + and -, 2021_detail _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OS Studio_Rex Chu

人與人之間共存且擁有平靜,真的可能嗎?當它發生時,又是何等脆弱且矛盾?

所謂「共同身處在地球上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這樣的理想在恆長的時間裡是可能持續的嗎?對藝術家來說,期待理想同時,或許也必須理解這樣的理想化的共存又是何其脆弱。正如 Mona Hatoum 作品中曾有過許多版本的《+ and -》,其最初的作品是1979年的小型雕塑《Self-erasing drawing》,而在2021的這個版本中,是以電動齒型金屬臂和圓形沙床組成,裝置不斷地製造痕跡和消除,連續性的動作喚起人們思考對於建造、破壞,存在、消失與置換、遷移的對立性,也彷彿昭示著人們所作所為是如何的反覆。

而倘若共存的「理想」真的發生時,那便是最完美的幸福狀態嗎?這個問題,對於許多跨國生活、跨域工作、以及所有面臨到種族或語言等隔閡處境的人們來說,興許至今依然是個大哉問。這也就像是看似平靜的作品《Cappello per due》裡,實質上卻是對理想化共存狀態的諷刺。兩頂草帽邊緣無縫地編織在一起,靜靜地平放在一張舊長凳上。看似寧靜的狀態,實質上是質疑個體和被迫共存的討論,藝術家藉著作品隱射著這樣交織的當下,是如何令人安心卻又窒息的矛盾生存狀態。

Mona Hatoum, Cappello per due, 2013 _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OS Studio_Rex Chu

1952年出生於黎巴嫩貝魯特的 Mona Hatoum ,其作品為多個國際知名機構所珍藏、並於1995年入圍透納獎。

她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胡安 · 米羅基金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眾多大型美術館和機構展出,其中也包含了 2015 年在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重要個展曾巡迴至倫敦泰德美術館及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作品更是曾參與多個頂尖雙年展,其中包含了 2002年與2017年卡賽爾文件展、1995年與2011年伊斯坦堡雙年展、2006年雪梨雙年展,以及1995年、200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Mona Hatoum: + and –

  • 展覽日期 | 2022.04.02 – 2022.07.03
  • 場館時間 | Wed. – Mon. 10:30-18:30
  • 展覽地點 |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 180 巷 10 弄 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