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籲觀眾勿有速食心態時,那藝術節策劃者呢?集科技、電影、舞蹈等的音樂跨域饗宴,邁入第三屆的「2023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 After five years of experimental collision and collaboration: 2023 C-LAB Sound Art Festival: DIVERSONICS

越來越多民眾前往拍照、打卡的參與式藝術,就是一個「成功的」藝術節嗎?在這個充斥著藝術節氛圍的時代,如何持續媒合、嫁接與連結各類創作,邁入第三屆的「C-LAB聲響藝術節」,則持續以實驗科技、投入音樂和聲響的跨域共創,聲響藝術節以音樂聲響感染每位大眾的感官及探索音樂聲響更大的表現可能為己任。

「當今跨域邊界的模糊,在科技技術的加持下,形塑著文化與美學,但這並不意味著取代,而是創作者需去探索如何更深廣、精緻的呈現它,也因此人才培育至關重要」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黃意芝主任說。透過藝術家的想像力,媒合連結不同領域創作者對話合作,培育需具備長遠的眼光及耐心,其中與學校合作的「校際單元」,即是培育未來的藝術種子。

王榆鈞作品《降聲》,關注實驗聲響與文學而延展出「實驗詩性」與對話影像,攝影/黃宏錡,照片由C-LAB提供。

2023年「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共推出「當代音樂/聲響」、「VR 新聲境」、「舞蹈聲響」、「展演跨域」、「校際單元」、「詩與聲響」等六大單元,邀請藝術家、團隊合作新創共製或重製,推出近 50 組作品,包含 200 多位各領域創作者、演出者、技術人力等參與,編創各種音樂聲響與各類作品的交織與對話。

其中,與多數藝術節不同的是,這場以「音樂聲響」為核心築構的藝術節,產出過程並非短期邀請現有作品展演而已,而是以年為單位,從引薦藝術家組織專業團隊、提供軟硬體支援、甚至在創作過程中以陪伴角色,排解疑難雜症等陪伴藝術家創作的過程。

當我們呼籲觀眾不要流於速食文化體驗時,那策劃者呢?

「C-LAB聲響藝術節以藝術創作為先,讓作品說話。剔除偏見及議題式的框架設定,從而打開藝術創造的有機性。」黃意芝主任的一席話,引發我們思考眼前這個遍地皆是大型展演活動的時代:如果某一種議題/主題式蔚為風潮,藝術家們豈不是要「追隨」這樣的風潮,才能有更大的機會被人們看見?

我們都知道,當前的環境有某種速食文化的存在,藝術節似乎是很容易就變成活動式、煙火式的潮流行動。「事實上,做藝術節就是最不能如此的讓創作者以「交作業」形式來完成計畫。我們不走所謂的『策展』,而是選擇讓創作者與作品在先。所以,C-LAB聲響藝術節有別於各類展演活動多數以邀請為主,極高比例的作品是實驗室一件件與藝術家一起磨合、實驗,從無到有做起的。」黃意芝主任指出,一個藝術節必須要能引導觀眾,一次次地提升感官體驗外,同樣重要的是,讓藝術家透過參與藝術節,跨域嘗試及合作共創,讓自己的創作思維與實踐能力有所開展擴延。

陳界仁最新錄像作品《風摧肉身》,延續過去思考政治科技與文明的創作核心,照片由C-LAB提供。

聲響藝術節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製作,源自2018年C-LAB和法國龐畢度中心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簽訂協議後合作而成立的。擁有臺灣第一座沉浸式聲音劇場空間「立體聲場」,設置49.4聲道喇叭陣列,在 2019 至 2021 年間,透過藝文各領域的專業從業人員互訪交流、作品邀演、國際共製及自製跨域節目、實驗作曲、線上教育學程、線上國際論壇等計畫活動,透過實務來累積製作經驗及人才培養,引領創作者突破傳統的創作思維。

換言之,除了我們所知道的藝術節活動之外,事實上臺灣聲響實驗室不斷進行跨領域藝文人才的實務培育。「就像我們的49.4聲道設備,當藝術家進入這現場進行聲音創作、空間感的規劃設計,整個體感及聆聽經驗會完全不一樣,新技術運用會讓創作者領悟到,原來我的作品可以如此呈現。若他無經歷這實驗過程,那他就很難有實際具體的想像去開創新的可能。但這些,都需要時間養成的。」黃意芝點出台灣當前雖是北中南各場館硬體設施不斷升級,但專業人才的培養卻是相當耗時且不易。事實上,軟體的建構,恐怕是比硬體更加難以透過短時間的投入來看到所謂的「成果」。

電⼦⾳樂團體「幽法」由⾳樂製作⼈成⽂和歌者章素琳組成,作品《飄浮》融合世界⾳樂、實驗⾳樂、電⼦⾳樂和迷幻⾳樂元素,照片由C-LAB提供。

該如何堅持,一個短期間無法看見成果的事?

要耗時多少年、歷經多少次藝術節,才能培養出一群具備內容鑑賞力、重視文化體驗深度的觀者,而不僅僅滿足於觀光打卡式的觀眾?又需要花費多久時間,才能培養出一群與國際團隊共事經驗、具備跨域專業的藝文專業人才?可以想像這兩者,皆不是短時間可以看見顯著成果的事。我們的使命不僅是展演現有的內容,而更是扮演推手的角色,勇敢碰撞各種可能性。當我們成功養成了這樣的軟實力,將不再受到場域框架的束縛,我們的影響力將無可限量。

我們嘗試舉例,當觀眾面對 MIDI 虛擬樂器所帶來的聲音體驗,以及交響樂團實錄所帶來的聲音體驗時,能不能分辨兩者差異?在2023年聲響藝術節中,身為機械媒材藝術家的徐瑞憲,攜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及 AI 工程師等跨域專業人士,合作了一件名為《之間I》的作品。《之間I》以極具張力的「垃圾桶與古典音樂」兩種反差極大的元素為主軸,將予人精神慰藉的古典音樂,置入收納穢物的垃圾桶之中,打破對兩者的刻版印象。以垃圾桶作為視覺主體,透過「生活物件」去講述當下所發生的故事,予人一種意外與特殊感,也蘊含社會與環境意識,當觀者踩垃圾桶踏板時,就像音樂家腳踏鋼琴踏板,音樂隨之啟動。

徐瑞憲作品《之間I》,垃圾桶設計構想手稿圖,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Lab.

「很多事情,現在做了,未必馬上會收到結果。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漸漸地變得沒有馬上收到結果的事情,就不做了。」藝術家徐瑞憲說。

這件作品除了起源於藝術家2006年的構思之外,聲音更是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錄製真實演奏而來的。徐瑞憲基於長年累積的機械媒材創作量能,與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以及作曲家林格維、錄音師孫紹庭、音響工程師賴韋佑及 AI 工程師林昭宇等專業人士跨域合作,營造一個聲音藝術場域,並藉由觀者的參與過程,使作品更加生動與完整。「這次透過臺灣聲響實驗室的推力,接觸到所有的工程師,讓作品跨域數位AI創作,大家一起往同樣的目標邁進,這個過程,不只是像往常一樣創作過程的收穫而已,這是我過去的創作生涯中,從未有過的創作體驗。不僅接觸視覺藝術、包括表演、聲音等,或找到創作的靈感。」藝術家徐瑞憲說。 

「如今的創作,如果要跟科技連結的話,那一定是要團體作戰,而這樣的團隊戰,找對夥伴非常重要。」黃意芝說。正如謝賢德、蕭景馨、葉廷皓共同創作的《潘朵拉幻象-無限穿梭》作品,結合現場擊樂、多聲道聲響與音像藝術,進入其中宛若置身於多層次的視聽空間,當多聲道沉浸聲響、環繞投影疊加其中,呈現不同形貌的意識空間,呈現獨一無二的潘朵拉世界。創作團隊中,蕭景馨以劇場的空間概念延伸至演出編排,探詢表演者、媒介與觀賞者之間的感知距離,並藉此衍生多重敘事的感官體驗,「聲音」對其而言,即是體現可被感知的能量,聲音不僅是被聽見,更是能夠被感受到;謝賢德則從打擊樂走向音樂聲響設計領域,從2020年發展至今,表示今年作品以完整樣貌呈現給大家,而作品在每一階段都呈現不同的樣貌。 

謝賢德、蕭景馨、葉廷皓重製的《潘朵拉幻象——無限穿梭》,結合現場擊樂、多聲道聲響及音像互動,照片由C-LAB提供。

「我們在國外看到很多的經典作品,絕對不是一個項目好就夠了。它必須是從聲音、視覺、概念到技術等到位。假如只有其中一個項目好,但卻有一兩個差強人意,那這個作品恐怕就會因為『差了這麼一點』而全然不到位。」黃意芝強調,培養跨域人才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在當代有許多的作品,都是需要跨領域的龐大團隊共創,而若要打造一個共創作品,面面俱到是不可或缺的條件。「整個跨域合作的成員,他們的自我要求都很高,這個原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你會看到作品呈現出來的每一個環節足夠好,是因為每一項專業都有一定的要求,整體作品素質才會提升,此時跨能的作品是十分困難獨力完成的。」徐瑞憲補充說。

如此我們便可以理解,如何打造各方面擁有實戰經驗與技術的藝術創作者?如同培養觀眾一樣,倘若越是希望在短時間內看見成果,恐怕越是繞遠路。

與臺東聲音藝術節策略聯盟,幽法作品《自然的脈動》,以Ambisonics 技術⽀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 係,內在、有機地融合自然、萬物和民族與科技_攝影/陳長志,照片由C-LAB提供

多達200多位創作者:共同呈現音樂、科技、電影、VR與舞蹈交織等跨域當代創作

「當代音樂/聲響」單元包括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電影音樂會,李俐錦互動多媒體笙劇場《地平線上的新笙景:雙城記》、「三個人」國樂團詮釋新銳當代音樂作曲家林芝良、郭靖沐、潘宜彤的作品。小號演奏家鄧詩屏演奏曾毓忠的人機互動實驗作品《綺想 ∞ 奇響》。吳沛奕、晟SHENG、陳亮的《Digit(s) – Initial // start from 1》結合擊樂表演與即時影像技術,賴宗昀《先祖:虛視》則以虛擬數位讓消逝的原住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形式空間中持續存在。吳秉聖的《靈魂的副翼:呼吸》則以銅管樂器結合電聲、即時生成影像,共同帶來豐富的聲響視聽體驗。

還邀集多件當代藝術、舞蹈與VR作品,除了上述提及藝術家徐瑞憲透過機械動力與聲響、音樂、多媒體互動的作品外,「展演跨域」單元還有屢受邀於重要國際大展的陳界仁帶來最新錄像作品《風摧肉身》、法國視覺藝術家季勇(Guillaume Hébert)與作曲家亞歷山大・李維的原創作品《消逝的靈光:政戰大樓影音繞響》則以獨特視角及影像後製,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團隊製作剪輯影片及聲音設計,重新回望已拆除的舊空總園區的政戰大樓(現稱「未來廣場」)歷史軌跡。由法國藝術家朱迪特・德尚(Judith Deschamps) 與法國IRCAM 團隊及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中心(Casino Luxembourg)共製的《an·other voice》展覽計畫以古典樂音為⽂本,探討人機存亡關係。蕭景馨作品《共鳴記憶:聲體糾纏》,融合預製聲響與即時調變處理的,則以聲音處理記憶議題。

法國視覺藝術家季勇(Guillaume Hébert)與作曲家亞歷山大・李維(Alexandre Lévy)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原創作品《消逝的靈光:政戰大樓影音繞響》,以獨特視角聲軌回望已拆除

「VR新聲境」單元圍繞虛擬實境(VR)科技藝術,包括由新媒體藝術家謝文毅、肢體藝術家趙亭婷及作曲家黃祈諺合創的NTT × C-LAB《出體》,透過沉浸式多聲道系統,呈現靈魂離開肉體後的未知經驗。音樂創作者黃苓瑄、藝術家謝文毅合創的《彼岸——無常之聲》則意圖營造聽覺感知的「真實世界」與「恍惚幻象」之間的模糊地帶。

「舞蹈聲響」單元,則推出C-LAB與IRCAM 的第二件共製作品《R》,結合編舞家田孝慈、林祐如和音樂家林梅芳,透過視聽共構運動肢體的律動線條,體現疫情期間介於「停滯」與「重啟」之間的蓄勢待發,音樂肢體再共啟生命動能。此外,謝賢德、蕭景馨、葉廷皓依據新場地重製的《潘朵拉幻象- 無限穿梭》結合現場擊樂、多聲道聲響及音像互動藝術,打造新的影音感官,蕭景馨的《無人知曉—System Tandm》則運用全身動態捕捉設備,使聲光結構與街舞舞者的肢體動能緊密交織。

音樂創作者黃苓瑄、藝術家謝文毅合創的《彼岸——無常之聲》意圖營造聽覺感知的「真實世界」與「恍惚幻象」之間的模糊地帶,照片由C-LAB提供。
與臺東聲音藝術節策略聯盟,幽法作品《自然的脈動》,以Ambisonics 技術⽀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 係,內在、有機地融合自然、萬物和民族與科技_攝影/陳長志,照片由C-LAB提供

「詩與聲響」單元特邀詩人暨導演鴻鴻策畫,以文字作為感知媒介,將呈現諸多詩人的作品,在當代聲響和現代詩之間激盪火花。「校際單元」今年持續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音樂與科技系所合作,更往下紮根,首度邀請臺中市立清水高中音樂實驗班的學生自創作品演出,也延伸與香港演藝學院合作,展現培育新一代創作者的目標。除了展演節目之外,也規劃藝術家講座及 IRCAM 國際論壇與工作坊,分享音樂科技趨勢與實作,拆解高速科技時代下,在既有文化傳統中,創建實驗技術與未來的想像。2023 C-LAB藝術節活動資訊請見官方網站(https://reurl.cc/z6pjM6)查詢。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跨越不同城市與場館,多聲共鳴感官新體驗。©C-LAB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 日期|2023.10.6 (Fri.) -11.19 (Sun.)
  •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桃園展演中心、双方藝廊
  • 官網|https://reurl.cc/L6A3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