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聲聲呼喚人們積極於文化表現是為了?黃土水塵封近半世紀名作,將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One of the masterpiece Huang Tu-shui will b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Ministry of Culture.

「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黃土水,1922年。

黃土水說這句話的同時,仍受日本統治的臺灣正興起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包含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而此情境並非偶然。這是台灣經歷 1910年代武裝抗日運動失敗後,因受近代教育而懷有更豐富教育、文化思維的台灣青年,期待透過藝術、文化來實踐自主思維,而黃土水正是當時其中之一相信、並向同時代青年們聲聲呼喚自我認同與文化表現重要性的藝術家。

「人類要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曾說。

日本留學時期的黃土水

出生在木匠家庭的黃土水(1895-1930),除了是臺灣美術界的先鋒之一外,更是臺灣史上第一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同時,他也是臺灣史上第一位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台灣學生。

在這個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初年間,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懷抱著生在臺灣的認同與自豪灌注於雕塑作品中,另一方面,更是在短短35年的歲月裡,呼籲當時的藝術家們應當奮起一同打造屬於這塊美麗之島的精神文明。「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黃土水曾說。

創作生涯短暫的他,留下了石雕、木雕、大理石雕塑等作品。其中,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經歷多舛的過程,從當年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至今終於交由國家永久典藏。文化部表示,《甘露水》多舛的命運,不是臺灣藝術史上的一頁傳奇,更映照出臺灣跌宕的百年歷史。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黃邦銓、林君昵,提供|北師美術館

為什麼《甘露水》這件作品很重要?它影響了什麼?

如今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或許難以想像,在日治初年的台灣,無論是讀書、或是藝術創作要進到日本境內,都是件不簡單的事。而就在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暨作品《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

《甘露水》日後被譽為「臺灣的維納斯」的作品,也是臺灣首座裸體雕像。作品刻劃著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臺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而緊接著在隔年,《甘露水》更受邀於至日本境內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臺灣館展出。文化部表示,黃土水除了把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日本皇室面前外,黃土水的活躍表現,更是後續驅動了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臺灣,使有志於藝術的臺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這半世紀,《甘露水》去了哪裡?

據說,就在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過世東京。而就在隔年,為了慶祝當時的臺灣教育會館(今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臺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臺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直到1958年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的同時,卻不知何故而被棄置在臺中火車站,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誰人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由森純一主持《甘露水》修復©黃邦銓、林君昵,提供|北師美術館
由森純一主持《甘露水》修復©黃邦銓、林君昵,提供|北師美術館

經專業文物修復,《甘露水》將由文化部永久典藏

文化部表示,《甘露水》對於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如今,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並在 2021年9月6日於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正所謂典藏,即包含修復、保存。而《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並預訂於2021年12月「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該展將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即,黃土水的《甘露水》即將今年結束之前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