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裡,亞洲當代藝術較多在討論的是『回顧史』,反過來思考,亞洲的未來主義會是什麼樣?這是相對未知的。」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表示。
此次「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由臺灣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擔綱本次展覽總策劃,以多策展人的形式,邀請臺灣策展人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泰國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組成多國跨域的策展團隊。本次展覽嘗試以「亞洲未來主義」及「亞洲科幻文化」作為主軸,透過科幻視角重新省視亞洲的過去與當下,並將邀請來自15個國家,共38組藝術家參與,於10月30日開展。

「未至之城」透過亞洲藝術家的視角,重新探討亞洲的都會、技術、衝突、性別和未來想像,打造一座最靠近未來的未知城邦。
本屆雙年展將以「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為展題,嘗試向建築家王大閎所撰寫的英文科幻小說《Phantasmagoria》(中譯:幻城)致敬。「Phantasmagoria」意為透過燈光幻影所建構的鬼魅之屋,自造字「Phantasmapolis」包含兩個希臘字:「phantasma」意指魅影、「polis」則是城邦之意。
展覽「未至之城」透過城市作為框架,嘗試探索「亞洲未來主義」,以及科幻題材於亞洲現當代藝術之中的脈絡。本次展覽預計將爬梳相關議題的藝術史縱深,從太空競賽時代的臺灣現代藝術、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1990年代臺北及亞洲各新興大都會對於現代生活及未來文化的想像、復刻2000年代臺灣以性別議題為主的科幻藝術創作、乃至當代亞洲藝術家回應都市、技術、和當下疫情處境的最新創作等,展覽不僅試圖回應亞洲的當代生活,同時期望藉此爬梳出亞洲自身的科幻觀及未來觀。

「它們就像是很多碎片,一直以來都藏在這些現實的夾縫裡面。」劉玗+吳思嶔(LIU Yu + WU Sih Chin)說。
本年度雙年展,突破以往參展藝術家名單發布形式,由展覽團隊特別邀請來自臺灣、菲律賓、印度、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及柬埔寨等共計11組參展藝術家代表,透過短片拍攝,個別以母語道出對這座未至之城的想像,試圖回應亞洲未來主義的多樣可能性,與展覽前導宣傳影片共同作為來自未至之城的參訪邀請。
其中臺灣藝術家洪東祿(HUNG Tung Lu)的作品反映了21世紀初臺灣當代藝術的前衛性,其早期創作習於透過次文化、動漫風格及多媒體媒材來嘗試討論媒體角色的虛實及媒體空間的可能性,藝術家將特別為本屆亞雙展「復刻」其創作於2002年的〈小紅〉(Reddie)系列。
而林書楷(LIN Shu Kai)的創作連結著自身家族歷史,進而建構出對於未來城市想像的種種可能。此次的創作計畫,以林父關閉的台南模具鑄造廠作為基地,在廠房內以模具、繪畫、影像多重地對應著過往工廠榮光及未來的城市想像,他表示未至之城是一部人類共同創造的歷史,雖然尚未發生,但我們正在創造。

「我預測,在未來我們會面臨到,地球氧氣含量被耗盡的問題,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未來?」夏本度.德(Sharbendu De)說。
另外,來自印度的攝影師夏本度.德(Sharbendu De),作品蘊含對人文和自然萬物的深切哲思,他認為在複雜、多元的未來世界之中,人類將面臨物種生態與其所生存環境間的新挑戰。
同時,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韓國藝術家金雅瑛(Kim Ayoung),也在短片中運用不同人臉濾鏡進行拍攝,連結並呼應展覽主軸所呈現的未來多元面貌。越南新生代藝術家黎江(Lê Giang)作品借用古典語彙並發展出某種介於真實與虛構、歷史與再現的獨特風格,有感於疫情帶來的影響,她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因人類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疫情的恐懼而重組。

「我想像未來的城市,將會因為我們對絕對自由與獨立的渴望,以及因為新冠肺炎所殘留下的恐懼,而展開結構上的重組。」來自越南河內的藝術家黎江(LÊ Giang)說。
策展人高森信男進一步指出,除了提出面向未來的想像之外,本屆部分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亦涉及多種藝術創作形式,不僅創造出視覺上的特殊經驗,更同時將未來主義作為直指地區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議題的尖銳工具,深具當代意義。
例如,擅長運用動態影像與個人身體為主要創作媒材的泰國當代影像藝術創作新秀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慣以諷刺的手法質問當代議題與政治理念,作品在寫實與超現實之間,展現其獨特的感性表現。西里彭短片作品曾入選荷蘭鹿特丹影展、法國坎城影展〈十年泰國〉系列特別放映會等多個國際影展。
此外,作為柬埔寨最重要的當代影像創作者之一的林.索科謙李納(Lim Sokchanlina),作品媒材涵蓋影像、裝置、觀念表演等多元形式,透過不同策略,企圖讓觀眾關注柬埔寨在面臨全球化的影響下,其國際定位、地緣政治、文化、經濟和環境的變動。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出內容,除涵蓋亞洲各國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外,內容上亦跨越當代藝術作品、典藏作品、文獻研究、讀本出版及建築創作等各種領域的表現形式,另從展覽主軸之外,延伸出錄像單元、文獻展示、特別放映、論壇策畫及學術讀本出版等項目。展覽將自 2021年10月30日 至 2022年3月6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 展覽時間|2021年10月30日至2022年3月6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 展覽策劃|獨立策展人 高森信男,同步邀請臺灣策展人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泰國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組成多國跨域的策展團隊。
- 「來自未至之城的邀請」展覽前導宣傳影片線上觀賞平臺:點擊這裡。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共計15個國家38組藝術家,完整名單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 卡塔妮娜.艾菲卡(Catalina Africa,菲律賓)
- Bakudapan Food Study Group (印尼)
- Bang & Lee(韓國)
- 鄭淑麗(Shu Lea Cheang,臺灣)
- 陳呈毓(CHEN Chen Yu,臺灣)
- 陳俊宇(CHEN Chun Yu,臺灣)
- 蔡艾芳(Genevieve CHUA,新加坡)
- 夏本度.德(Sharbendu De,印度)
- 麥蒂.鐸(Mattie Do,寮國)
- 顏常慶(GAN Siong King,馬來西亞)
- 何昆霖(HE Kunlin,中國)
- 平田実(HIRATA Minoru,日本)
- 何采柔(Joyce HO,臺灣)
- 洪東祿(HUNG Tung Lu,臺灣)
- 磯村暖(ISOMURA Dan,日本)
- 金雅瑛(KIM Ayoung,韓國)
- 木村恒久(KIMURA Tsunehisa,日本)
- 黎江(LÊ Giang,越南)
- 李勇志(LEE Yung Chih,臺灣)
- 李亦凡(LI Yi Fan,臺灣)
- 林書楷(LIN Shu Kai,臺灣)
- 劉國松(LIU Kuo Sung,臺灣)
- 劉玗+吳思嶔(LIU Yu + WU Sih Chin,臺灣)
- 毛利悠子(Yuko MOHRI,日本)
- 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臺灣)
- 阮陳烏達(UuDam Tran NGUYEN,越南)
-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office aaa,臺灣)
- 荻野茂二(OGINO Shigeji,日本)
- 莫尼娜.阿爾.垮迪尼(Monira Al Qadiri,科威特)
- 馬克.薩瓦圖斯(Mark Salvatus,菲律賓)
- 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泰國)
- 林.索科謙李納(Lim Sokchanlina,柬埔寨)
- Studio CAMP(印度)
- 陳子豪(TAN Zi Hao,馬來西亞)
- 王俊傑(WANG Jun Jieh,臺灣)
- 楊英風(Yuyu YANG,臺灣)
- 圖古勒杜爾.庸登獎策(Tuguldur Yondonjamts,蒙古)
- 亞文.札夫拉(Alvin Zafra,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