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高度發展後,藝術為何用?|輯二:白石畫廊 萊迪.約翰.迪爾 台北個展 Laddie John Dill Solo Exhibition in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What’s the end of the broader manufacturing ad high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科技、高度文明發展的盡頭是什麼?

 

2017年4月才來到台北的白石畫廊,一進到畫廊第一刻,迎面而來的梯狀木色牆面,映著通透落地窗外的陽光,光線彷彿和階梯式的牆面有著韻律般的和諧。一如這次展出 萊迪.約翰.迪爾(Laddie John Dill) 的作品,以光為視覺主軸、建築原理等科技元素組成的作品。

_DSC9965-HDR

Laddie John Dill Solo Exhibition / 白石畫廊提供 /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在這次展出的《光之語》(Light Sentence)中,一道道各式色彩的耀眼光線,是以玻璃館和水銀所組成一件件光柱般的獨立作品。散發著各種色彩光芒的同時,像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著藝術家一句句的創作論述。

「這並非實際的句子,而是符號」

就這樣,藝術家萊迪.約翰.迪爾對文明、科技高度發展所嘗試想表達的,是一種自由的詮釋,希望觀者閱讀時,能按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組成句子。

另外一組作品《光阱》(Light Trap)運用了一種廣泛被使用在飛機結構的科技特殊鋁合金,並且是吸光的材料,因此不會反射光線的這組作品,與《光之語》(Light Sentence)作品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

使用如此飛機結構的材質,視為高強度科技背後的產物,象徵了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後的型態。特別是,作品上悠然自如的金屬線條,在不同光源和角度之下的不同面貌,彷彿借用了自然和科技文明兩種語言成為了一種系統。

光阱:百合 Light Trap Lily 2017 122 x 244 cm 6061 航空鋁合金、焊接、拋光 6061 Aircraft Aluminum, welded, polished and burnished with oils

《光阱》(Light Trap)/ Laddie John Dill / 白石畫廊提供 /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而作品《光的平原,1969》(Light Plains, 1969)中,將埋在沙中氫氣管,經精算過後所放射出的光線,媒合著輕氣管上玻璃片的邊緣,撥離間折射產生的90度綠色光束,如此呈現著自然與科技之間的微妙平衡。

_DSC9879-2

《光的平原,1969》(Light Plains, 1969)/ 白石畫廊提供 /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藝術家萊迪.約翰.迪爾(Laddie John Dill)自小便對自然景觀與光學科技有著迷戀。他的作品時常表留著媒材的本質,而不是刻意的製造景觀,開始創作之後,和羅伯特 ‧ 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克拉斯 ‧ 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和羅伊 ‧ 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等幾位藝術家密切合作。

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收藏的萊迪.約翰.迪爾(Laddie John Dill),是第一位在紐約舉辦展覽的「光與空間運動」藝術家。

萊迪‧約翰‧迪爾(2015年)Laddie John Dill (2015)

Laddie John Dill / 白石畫廊提供 /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當代藝術展覽中,藝術家時常發表許多關於人文思想的碰撞,而作品的呈現常常是藝術家對於未來發想洞見的結晶。萊迪.約翰.迪爾的作品裡,如果精密建築、高科技技術、發展至最後都成為一種符號,萬物是否也會回流於自然地以一種最純粹的方式呈現它不同的樣貌?

如果藝術家預言了科技社會的未來,你會不會也如此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