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在2018的現代,還有多少人知道當年的美術課本長什麼樣子。

在尊彩藝術中心二樓,滿桌的泛黃書籍,兩旁放著讓參觀者可以再拿起時使用的白色手套,當年的美術課本、美術畫冊、工藝的教科書。
「這些都是我老公的寶貝收藏,而且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尊彩藝術總經理陳菁螢說道。
「許多出於愛好與緣分的收藏,現在要去外面找都很難了。」

在尊彩25週年的展覽期間,負責人余彥良將他收藏多年有關台灣美術、工藝等書籍,連同這次展覽期間,挑選了幾則經典之選並全數掃描成了電子畫面。
這些畫面都可以透過掃描展覽牆上的QR Code後連線看到,當年的台灣美術教育就這樣透過手機掃描盡收眼底。
展桌之外,再留意牆上,寫著「觀音山下」、「淡水河畔」等各個展間,倚著人們熟悉的山川之名,在7月展覽結束以前,如此座落在尊彩藝廊的1、2樓。

你親眼可以看到張萬傳、陳慧坤眼中的觀音山;陳澄波畫中春天和冬天的阿里山、台北橋;現在人熟悉不已的台北東門、中華商場等。


還有至今仍保留許多老建築、台灣味濃厚的大稻埕,在「淡水河畔」的展間,來自於當年同樣生活在大稻埕的蔡雪溪與郭雪湖師生。
「想想看,如果你問一下義大利佛羅倫斯人們:『誰是達文西?』一定不會有人陌生這麼一位藝術大師。但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在新竹問問:『誰是蕭如松?誰是李澤藩?』答案會是什麼呢?」策展人林育淳說。
藝術教育逐漸開始受到重視的如今,各種因美學而起的改造、再造氛圍,將過去產物視作文化保留的精神是亦是如此與時代並行。
網路時代的快速、數位時代的書籍電子化,儘管人們碰觸實體書籍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在沒有數位產品的過去,若想要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曾經存在過哪些事物,只能透過紙本,別無他法。

據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表示,如今在這個展覽裡,如同這次展出的美術書籍,本次展覽的許多畫作都來自私人收藏、畫家家屬、基金會等,當初策劃執行這檔展覽過程中,突破了許多困難,才促成這遍佈在尊彩1、2樓展間裡的60餘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