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比較公認的南島的起源,應該還是台灣。」吳耿禎,手上翻閱著成堆來自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的學術專刊,從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到原住民宗教研究,一本本嚴謹、理性、紮紮實實地記錄了各族原住民當時真實的語言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甚至是宗教儀式。

而《字典》系列,就是這麼來的。
吳耿禎從蒐集到的舊字典中,尋找相互感應的文字與紙面,以及從前紙本書籍特殊的排版、字距、字體而產生的幽微美感,小心翼翼地剪下書上的文字甚至歷史,組成一件件《字典》系列。

《字典系列》始於2013年,此次展覽〈字典IV〉組件作品,以年代久遠的漢英字典為紙材解構,一慣地使用金箔裁剪,構成「群島嶼山」的大樣。視覺之中,使人想起音樂中的強弱參差、合聲對位。這不是一件紙藝術品,是一首擁有溫蘊、文明力量音樂的詩歌。而深愛詩歌的吳耿禎說:
「紙,它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
而《落腳系列》,更是恰如其分地與臺灣客語歌手羅思容「落腳」音樂專輯合作出火花。伴隨著詩歌音嗓,客語歌手羅思容所創作的音樂涵納了滿滿的土地情懷,音樂融合多元族群樂音,彷彿可以置身萬物、水上山裡之間。

透過剪紙文化,關注民間藝術歷史聞名的藝術家吳耿禎,這次2018年個展《篝火合歌》集結了他近兩年(2017-2018)的部份創作,整理成四個子題:
《篝火》、《字典》、《落腳》、《走河》系列作品。

《篝火系列》是和「南島文化」對話後產生的,透過閱讀過去民族的神話、傳說、民間口述故事來反思「文明」。
吳耿禎從真實歷史文本中,發現許多書中的寓意,就像恆走時空的啓示錄,既遠古也未來,看似只是詳實紀錄過去的歷史,卻也啟示著更多未知的未來文明;既人本也政治,微觀地還原著過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的同時,卻也宏觀地反映著人類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的社會樣貌。

《走河系列》來自文學創作者謝旺霖《走河》文本,透過作者流浪於印度恆河所經歷種種人間煙火與光怪神力,藝術家倚靠想像力,解讀其文字,視覺化那肉身與河。

「我覺得我的作品是很『巫』的、很女性的,不是很陽剛的書寫,而是讓溝通有些迂迴的。
因為,我並不是把作品提煉到變成一種符號,讓人看了知道『這就是吳耿禎的作品』。我沒有辦法這個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和歷史不夠了解,就像影子一樣,形狀還在,但主體是不清楚的。」藝術家吳耿禎說道。

面對文明歷史,除了背誦,還需要更多感受。
過去,當我們觀看歷史和自己文化所遺留下來的文明時,我們能夠朗朗上口地清楚背誦,記憶著歷史物件的「關鍵字」、「年代」、「人物」、「事蹟」,但文明所遺留下來的「美」不止這些。透過藝術家強烈的感受力,文明是詩、是歌、是巫、是燈火。
不只是像準備歷史測驗般記得文明的外貌,吳耿禎《篝火合歌》介於「野性」與「文明」之間,為我們示現了敬畏的力量,如此美,又超乎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