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實驗音樂、噪音音樂,你會想到什麼?它可能沒有歌詞、可能也沒有過往所習慣的流行音樂旋律,甚至或許有些刻板印象,而那樣的音樂到底在聆聽的是什麼?無論至今台灣實驗、噪音音樂的聽眾是否相較於90年代廣泛,依舊未阻聲音藝術家持續嘗試突破聲音藝術的界限。
對於許多觀眾來說,實驗音樂、噪音音樂可能依舊是冷僻、冷門的音樂類型,但藝術家王福瑞卻是早在1993年,就如此以先鋒之姿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以及第一個實驗音樂出版刊物「NOISE」,裡頭不只有報導,發行刊物之外甚至還有卡帶、CD。想像若沒有藝術家把可能性推進甚至嘗試推廣、分享,人與人之間在聲音、音樂上的分享可能相當有限、且單一化。
「對我來說,並不是覺得玩噪音很酷,但卻完全不跟沒有聽這個的人溝通,對我來說還是期待某種對話。」聲音藝術家王福瑞(Wang Fujui)說。

接續到 2001年策劃「台北實驗電子音樂2001」、2003年策劃了「異響/Bias」台灣第一個聲音藝術展,王福瑞一路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無疑是台灣早期相當重要前衛的數位藝術以及聲音藝術家和策展人。而此次於就在藝術空間呈現的個展《噪音寂靜》,是藝術家對聲音最密切的探索,將他最近從腎臟疾病中恢復的過程,以及藝術家在90年代體驗聲音表演的回憶,築構成此次創作中身體對聲音的直觀反應與連結。
「對我來說做噪音是多元,即使是噪音,我也不會希望只是死守這個噪音。」王福瑞說。
2019年底,王福瑞因病送急診,而後併發急性末期腎臟病,需要長期洗腎,藝術家開完「血路通管手術」(在手臂將動脈和靜脈連接在一起)後,在病床靜靜的聽到像是風吹的噪音,在黑暗裡一陣找尋,發現聲音來自開完刀手臂上的傷口,電流感血液流動的低頻咻咻聲,有如流動身體的噪音。
身體體內的噪音將作為王福瑞這次主要的創作素材,共展出四件聲音裝置作品。同時,也將在畫廊舉辦王福瑞今年唯一的一場「寂靜噪音」表演,運用無線網路與電腦即時性控制《噪音寂靜》6個聲音裝置,每一個裝置有12個聲音頻道,可以現場即時控制共72個聲音頻道,與場域和觀眾聆聽做一個互動性的連結。

什麼是寂靜?什麼是吵雜?王福瑞2019年在法國巴黎巡演的途中,到法國巴黎光之美術館(Atelier des Lumières)參觀,看到一句“Black is the New Light”(黑是新的光)標語,這種大的反差觸發了藝術家重新思考噪音和寂靜之間的關聯,噪音雖然帶給我們負面的想法,但白色噪音卻經常拿來幫助心情平靜和睡眠之用。
正如此次展覽的作品之《噪音寂靜》是一個沈浸式的聆聽空間裝置,透過自製72聲道全指性喇叭,將身體的噪音流動擴散到各個空間角落,連續、不斷、多重、迴響而無限,無限接近也同時無限遠去,沈浸的聲音吸引著心靈和身體,喚醒著內在深層的意識。
「身體內的聲音因為太微弱,我們很難聆聽到自己身體發出的聲36音,而環境聲音的干擾更是弱化我們專注聆聽的聽力。或許在無響的空間我們可以聽到身體器官運作的聲音,但透過電子訊號的放大,我們可以專注聆聽非常微弱的聲音 – 經常被我們忽略的聲音。」王福瑞說。

「在空間中我們聽得到聲音,但看不到聲音在空間中的空氣波動。」王福瑞說。
聲音在場域的流動我們是無法看見的,裝置作品二《雜影》利用多個監視器擺置在空間中,每個監視器是傳統4吋黑白映像管,遠端觸發不同音頻的噪音,被轉換成映像管內的雜訊光影在空間中閃動著不同噪音音頻的雜訊,但趨使的動力來自噪音,騷動狂野的噪音,轉換成無聲閃頻變換的光線,在空間中我們寂靜的感受噪音。
生於1969年的王福瑞,創作至今廣為展出於含威尼斯雙年展的各大美術館、藝術節。而不論是創作或表演中,甚至躺在病床上,都能夠感受到各種聲音能量的直覺與敏感度,來自於他在1995年到1997年之間在美國舊金山就學期間,這也是藝術家聲音創作啓蒙和開始聲音實驗創作的階段。這段時間他經驗了人生最大音量,以及最長時間的實驗噪音音樂表演的轟炸,在充滿噪音的空間,神經被高度的刺激占滿,身體呈現一個遲頓狀態,在狂野圍繞下的一個空頓狀態。這經歷牢牢的綁在他的身體裡,直覺反應在往後創作和表演中。
「噪音寂靜」王福瑞個展 Noise is the New Silence Wang Fujui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 |10/ 24/ 2020-12/ 05/ 2020
- 藝術家表演| 11/21(六) 7:30pm
- 表演售票 |一般 NT 250,學生證 NT 200(已完售)
-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10658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47 巷 45 弄 2 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