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開始編輯「Noise」實驗音樂雜誌,後成立同名獨立自主實驗音樂廠牌。1995年在舊金山開始實驗聲音的創作,噪音就一直伴隨在我的生活和創作之中。」
「在1995年之前臺灣的噪音表演,除了在甜蜜蜜、破爛生活節有一些表演,其實是很少有這類型表演。而在1995年至1997年我在舊金山求學,是我這輩子聽過最多的噪音表演。」聲音藝術家王福瑞(Wang Fujui)對許多來說熱愛藝術與音樂的朋友們來說,他是台灣實驗音樂、噪音音樂先鋒,他是台灣第一本實驗音樂出版刊物的創辦者、他是在聲音藝術、實驗音樂不斷創造可能性的重要聲音藝術家,而他同時也是傳遞聲音藝術知識的老師。
「台灣很習慣這樣:反正我就塞『最好的』給你,你記起來就好了。」藝術家王福瑞說。

對藝術家王福瑞來說,面對和其他領域藝術相對抽象、更加小眾的聲音藝術教育,他並不覺得應該如常態學科那般地有標準答案、甚至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過往的教育經驗裡,王福瑞也曾經應學生期待地提供了許多「播放清單」,但這其實和他心中意義上的教育與分享不太一樣。「但其實你只需要給他一個起頭,他喜歡的話他會自己去找更多、發展下去,
「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地覺得給他『最好的』,他們就會『變好』。」談到聲音藝術要怎麼教給學生時,王福瑞這麼說,彷彿其實並不存在所謂『最好的』,而是希望投入聲音領域你有多喜歡、發現了多少你覺得迷人的細節、和你願不願意更深究。
至今,對於許多人來說聲音藝術或許依然陌生,而這樣小眾的類別,對這方面有著熱愛、或是希望在這個領域投入更多的創作者們來說,是否存在著更多困境?「其實,不用擔心聲音藝術在這邊是不是太小眾。」王福瑞說。從全世界各地電子音樂節、到含威尼斯雙年展的各大美術館、藝術節,王福瑞的作品頻繁地國外展出,甚至是巡迴,回憶起巡迴的忙碌日子時,王福瑞分享道其實若以全世界範圍來想像觀眾,無論是如何小眾的作品,台灣以外的地方依然很多可以發展的空間。
「嘗試往外發展之後它會開闊起來,相對

在台灣的實驗音樂場景裡,經歷了眾多轉折。從1980年代依然有出版審查制度的年代、到1990年代許多非主流搖滾樂團被稱為「地下樂團」,直到今天音樂祭遍佈這整個小島的音樂場景,實驗音樂、噪音音樂是否已能被更多人所認識了?聲音藝術的創作者們,至今又如何持續地將創作向前推進?
「其實在創作上,我從以前一直都做聲音表演,直到 2007 年做了一個裝置叫做《超越0-20赫茲》。0到20赫茲其實是人耳朵聽不到的頻率,在裡面非常快速轉換、音量在變化時,導致喇叭
「創作者,都不會想要一直停留在某個點。」王福瑞說。
對王福瑞來說,要不停地推進創作,除了保持創作狀態之外,還需要對自己的作品保持開放的信心和期待。「如果有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那就放著。」王福瑞說道,他舉例此次個展《噪音寂靜》裡的指向性喇叭,約莫從十年前左右開始發現的。「一個非常規使用的東西,後來卻讓我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在看這個聲音。」王福瑞說。
從以先鋒之姿投入 #噪音表演 的王福瑞,至今多有轉變。 2020年於就在藝術空間的個展《噪音寂靜》(Noise is the New Silence)裡,除了呈現沈浸式的聆聽空間裝置外,更在畫廊舉辦了今年唯一、久違的一場「寂靜噪音」表演,對患上急性腎臟疾病、經歷生命關卡康復不久後的王福瑞來說,他只覺得依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正如在 2013年《伏噪 – 王福瑞九O年代聲音文件展》展覽中,寫下他對噪音的註解的王福瑞曾說:
「噪音是我一無所有的開始。」

「噪音寂靜」王福瑞個展 Noise is the New Silence Wang Fujui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 |10/ 24/ 2020-12/ 05/ 2020
- 藝術家表演| 11/21(六) 7:30pm
-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10658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47 巷 45 弄 2 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