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熱愛藝術、電影的朋友們,興許也知道這位同時期曾與楊德昌、魏德聖、張震等新浪潮電影工作者都密切共事、當年被稱為『異色導演』的電影創作者林海象(Hayashi Kaizo)。
他在1986年,以《睡覺為了做夢》橫空出世,非電影科班出身,電影完全自學而成,該作品被英國電影協會(BFI)評選為1986年最佳日本電影之一。如今,在台灣呈現了他以福島核災為背景,且由永瀨正敏為演出主角的新作《BOLT》,正在台北當代館(MOCA Taipei)展出。

這樣非主流的電影作品,過去鮮少有機會在台灣觀得。
而此次展覽「着眠間舛息ー林海象的夢徑映像」,由2017年曾於擔任當代館 Steve McCurry 攝影展擔任策展人的資深策展人陳昌仁擔綱策畫,在全球籠罩於疫情打擊之際,呈現國際導演林海象全球首映的《BOLT》及其1986年首部黑白默片作品《睡覺為了做夢》兩部作品。從揮之不去的震災與核難三部曲,到瀰漫昭和離散氣息的偵探片,更將導演於京都的酒吧重現於展場中。
其成名作《睡覺為了做夢》,是導演林海象一部 30年前的黑白默片作品,是也林海象的第一部偵探片。整部作品充滿著對昭和懷舊的情緒與氛圍,如淺草街頭的紙芝居、魔術師、花屋敷、各種藝人表演等,象徵性的風格結合對電影的熱愛,以大正時期禁止女演員拍片妨害風俗為故事背景,講述默片女演員與偵探共同救出被綁架女兒的過程,穿插解謎推理以及女演員完成未竟影業的心願。

而新作《BOLT》,則是林海象歷時6年拍攝完成的最新力作。該作品與任教的日本東北工業藝術大學學生共同完成,電影由3段各自獨立短片組合而成。整部作品聚焦日本311地震與核災事件,敘述為了止住核電廠鍋爐水外洩,一群義無反顧視死如歸進入福島核電廠,為拴緊鍋爐螺絲(BOLT)阻止外洩的志願人員守護家園的過程。
冒死拴緊螺絲的意象是林海象對311福島核災揮之不去的噩夢,與雕塑藝術家矢延憲司合作,將其高松市美術館回顧展「CINEMATIZE」所搭的場景,於拍攝時開放給觀眾參觀,記錄當代藝術與舛息電影共同虛構的過程。
然而弔詭的是,完成後的影片之中看不到太多藝術家矢延憲司屬於當代藝術的雕塑人偶及未來廢墟,反而是畫家瀨島匠的《通往海邊的路》一畫成為全片由寫實激情昇華到心理描繪的轉折關鍵,似乎暗示了當代藝術在敘事與感動的缺憾。
「舛息是為撫慰人心的藝術,因為人站在廢墟中比較容易覺醒。」策展人陳昌仁說。

導演林海象(Hayashi Kaizo),出生於1957年。自學電影。 1986年以導演身份首次獨立製作了《睡覺為了做夢》,1989年在愛丁堡國際電影節以《二十世紀少年讀本》榮獲查理·卓別林獎,更在 1999年擔任了20世紀福斯電視眾所皆知作品《金剛戰士Power Ranger》的導演。
創作之外,他在教育方面亦是不遺餘力。除了在 2007年於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成立電影系,培育了許多年輕的導演、電影工作者和演員外,他更在校內發起了由學生和專業導演製作的電影作品《北白川學校電影藝術運動》,並於2013年製作了《彌勒 MIROKU》(原作稲垣足穂),也在當時進行了進行全國範圍的巡演。
而此次於展覽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戶外廣場貨櫃空間,自10月17日開始展出長達近兩個月的時間,直至 12月6日為止。「展覽名稱緣自今年疫情席捲全球之際,人們被迫重新調整適應,於危機中改變。甲骨文中「舛」字象形意指兩足相背,故而舛息一詞引申為面對變故無法前行,深呼吸後環視周圍,蓄勢待發整頓起舞的意象。」策展人陳昌仁說。

「着眠間舛息ー林海象的夢徑映像」
- 展覽日期|2020/10/17(六)~12/6(日)
- 展覽地點|MOCA Cube (台北當代藝術館戶外廣場貨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