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時代,人們往往都曾經看過的暴力畫面。然而,對於當代社會多透過電子裝置接收資訊的人們來說,在直播、實況等影像技術高度發展之下,人們獲得的是更多理解,抑或只是更多的依賴?作品〈復仇現場〉或許有機會引導人們思考,這個幾乎每天都發生著的事。
〈復仇現場〉,可以視為藝術家蘇匯宇〈女性的復仇〉系列延伸而來的一件 Live Art 與裝置,由藝術家蘇匯宇與鄭先喻共同合作。透過應用直播(live streaming)、擴增實境(AR)與機器學習等技術,〈復仇現場〉將帶領觀眾回返1980年代社會寫實與(女性)剝削電影的歷史,透過並置社群媒體文化與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的記憶,凸顯兩者的隱晦的相似性,描繪出當代媒體社會的身體圖景並進一步追問更多新媒體技術下的身體政治課題。

由兩位藝術家合力呈現的〈復仇現場〉,除了現場演出之外,另有靜態展覽。在靜態模式下,〈復仇現場〉則轉化為一種案發現場的形式,代替其表演版本,接續對我們的歷史與未來拋出種種提問,諸如:
1. 在現今這個當代影像社會裡,人類對於「實況」(Live)的渴望、依賴有多大?
〈復仇現場〉,是一個以真人演出搭配 AR擴增實境效果,透過觀眾協助轉播,將影像分享至社群媒體與異地,並且對即時影像進行重新部署的作品,且包含現場表演與靜態展覽兩個部分。而作為表演,〈復仇現場〉又可被分為四個層次:(1)人類演出、(2)擴增實境觀賞、(3)即時轉播、(4)轉播影像的重新部署。在這樣的遞增結構之下,第一層的觀看體驗最為純粹單調,而最後一層的觀看體驗最為豐富雜亂。
在四種層次的觀賞模式下,無人能宣稱掌握最佳視角、效果、時機與詮釋位置,但擁有有限度改變與組合的自由,並能一定程度地與他人協作。如此觀看的方式,彷彿昭示著在當代社會媒體影像大量生產、傳輸之下,人們理解資訊與事件真實的狀態,實況技術(Live)也隨著科技發展,大量地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片刻。

2. 成像技術(Imaging)發展至今,「訊息」正在如何與真實合作(或對峙)?
在〈復仇現場〉裡,藝術家們嘗試透過突破性的成像技術、數位技術來演示其思想。而究竟訊息在資訊技術的輔助之下,與真實之間是合作以帶給人們更豐富的感知,抑或是對峙著隨之高漲且難以滿足的慾望?尤其,針對性、肉體這樣的刺激性影像來說,這一肉體/訊號,線性/非線性,類比/編碼的過渡歷程,以及那一歷程後的精準投放與操縱,最終將帶著我們與我們的慾望抵達何處?
對於過往多以錄像作品呈獻其思想的藝術家蘇匯宇來說,〈復仇現場〉項目無非是其生涯前所未有的一大挑戰。
蘇匯宇,1976年生於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畢業後,持續以錄像、攝影與裝置藝術來探討大眾媒體對日常生活與意識型態的影響,並借用電影工業中的「補拍」(Re-shooting)做為方法進行創作。蘇匯宇認為,透過「補拍」,我們可以為那些來自過去的、未完成的、被禁制的以及被誤解的東西進行新的解讀,從而開展具創造力的歷史詮釋。

3. 在新技術所開創的幻境中,被擴張但同時亦被壓縮的我們反而回歸到某種人性/野蠻的境地之中?
當事件發生,人們拿起手機觀看,是現代人再稀鬆平常不過的當代社會日常。
然而,這也迫使藝術家們透過作品期待引導觀眾思考,在這樣的日常之下,人們身體的「媒介化」當前到了什麼境地?〈復仇現場〉作品中,藝術家鄭先喻透過編碼、AR擴增實境等新媒體技術,表現在數位時代裡的人們,是如何游於虛擬幻境既擴張,卻其實被壓縮成數據的資訊接收狀態。尤其,在現代人對於資訊有所需求往往投以關鍵字搜尋的狀態下,當搜尋引擎改變了記憶的行為,如今高度普遍的機器學習與演算法的機制,又如何可能影響判斷力與認知能力?
鄭先喻(Cheng Hsien-Yu),1984年生於高雄。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並於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Frank Mohr Institute,Academie Minerva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企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也是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與觀察。

承前述,若進一步對著我們的身體追問,一個未來的「慾望的技術」可以被期待嗎?
透過科技影像輔助,這是精準的靈性升級,還是另一次的自我監視、暴露與「透明社會」(The Transparency Society)的背叛行為?以上提問無論答案為何,〈復仇現場〉作為一種新型態的體驗形式,其意圖是帶領觀眾盡可能地逼近所有可能性。
〈復仇現場〉 Revenge Scenes
- 藝術家|蘇匯宇 Su Hui-Yu/鄭先喻 Cheng Hsien-Yu
- 展覽時間|2021.4.6~4.24
- 靜態展覽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 現場表演時間|2021.4.3 14:00/19:00
主創團隊
- 藝術家/編導 蘇匯宇、鄭先喻
- 音樂/聲音設計 張耘之
- 演出 陳靚、吳佩庭、舒偉傑、吳立翔
- 製作人 黃靖涵 、陳品佳
- 軟體與系統開發統籌 鄭先喻
- 影像裝置與技術統籌 張暉明
- 舞台與燈光設計 張暉明
- 視覺設計 李思佳
- 軟體開發 黃郁軒、吳宜曄
- 服裝設計 黃靖涵
- 動作指導 黃泰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