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青年策展人,除了年輕之外還有?理解這個時代且直言,當代館20週年系列展 II《為了明天的進行式》By inviting three young curators, MoCA Taipei presents “Tommorow, Towarding”

如同多數人心中所想像地,「年輕」、「青年」等關鍵字象徵的是種翻轉、嶄新觀點,那麼青年策展人呢?

其實,所謂的「策展人」、「獨立策展人」等詞,在當代藝術歷史上,並不是一個一直都存在的角色。而是從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與展示功能的出現開始、以及1960年代逐漸脫離博物館體制到「獨立策展人」一職出現後,這樣的角色才逐日地成為當代藝術世界、甚至是整個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所謂的策展人,在當代社會的身分、角色、乃至於日常工作,其實遠遠絕不止有「策劃展覽」而已。

策展人,是知識的生產者、更是展覽的協作者,同時,也時常在觀眾與創作者之間擔任藝術的中介者角色,需兼具專業性及雜食性的多工能力,同時對這個世界展現獨特的洞察與提問,或提醒、或顛覆、或直言不諱,指引觀眾透過不同的目光觀看這個世界。而「青年策展人」,除了具備以上多工的角色與思想外,還有更多針對眼前這個數位時代基於本質上的理解與觀點

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 Aluaiy Kaumakan, 《時光荏苒》 Flies and Shifts in Between Time, 回收布料、有機棉、棉線拓印、編織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1年 Wool, cotton, silk on cloths by inking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在「當代館20周年系列展」首展「歷史.當代」回顧過往當代館長達20年的展覽後,第二檔「為了明天的進行式」邀請三位青年策展人黃又文、馮馨、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共同規劃。透過三位青年策展人的時代觀點,以及15組藝術家的作品,在回望過往後緊接著嘗試想像當代社會裡的未來。ART PRESS 編輯部也特別針對分別來自三位青年策展人們的策劃項目,歸納出以下 3個時代反思。

1.你怎麼知道,這些在我們眼前的問題,在未來不會重蹈覆徹?

位於館內一樓的展間,由策展人黃又文提出「尚未到來的世界」,試圖去討論未來的可能性,未來是否會落入往日的循環?或者是有機會創建平等和公義的世界?該項目邀請來自香港、台灣的共 5組藝術家:李繼忠(香港)、林盈潔、劉耀中、何兆南(香港)、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分別展開對於受資本主義推動的城市發展和主流歷史的批判。透過策展人與藝術家作品引導觀眾反思,試想有多少社會性議題,都是在眾多檔案、紀錄尚未挖掘完畢,就已經受到主流媒體大量關注、廣泛討論。

以展覽項目中,其中一件來自於香港藝術家何兆南(South Ho Siu Nam)的作品,《作品命名尚未成功》全新系列的攝影作品是何兆南在面對時代的波折,為香港這座自由城市曾經擁有的印跡留下見證。在他的作品終將看見包括沙田賽馬公眾壁球場、香港中文大學、議會大樓、灣仔球場、新界水壩、 金鐘地鐵站與高架橋等,鏡頭下封存的記憶並非消失,而是蘊藏著某股力量,等待著重見天日的一天。

何兆南 South HO Siu Nam,《作品命名尚未成功1》 Work naming has not yet succeeded 1,輸出 120 × 150公分 2020年 Inkjet printing 120 × 150 cm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其實,眼尖的觀眾將會發現,這些隱藏在何兆南所拍攝的靜默場景裡,裡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牆面隱隱地透出模糊的字跡、油漆尚未沉澱的灰,斑斑點點的痕跡浮顯。這些,都是在「反修例」運動一年過後,藝術家透過作品記錄了那些曾經乘載的抗爭、遊行的話語、以及希望。

在作品中,我們將看見這些抹去、覆蓋就像被噤聲,儘管有些確實已無法辨識,但依然有些若隱若現的塗抹就彷彿抗命,讓文字從油脂中穿刺出來。何兆南記錄城市中這些不尋常的抽象色塊,試圖喚醒人們的記憶。

2.早已習慣從網路快速地獲取圖像與資訊的我們,在未來將更全知或更加無知?

在館內二樓前半部展區,為青年策展人馮馨(Feng Hsin)所策畫的「動態圖層」。策展人以「地圖」作為展覽最初的起點,進而嘗試邀請觀眾思考這些圖面上的邊界界定所映照出的資訊角度,多半會隨著切入的角度不同而改變,儘管是在同樣地點之下,都可能因為主導者嘗試彰顯的資訊不同,而有眾多變化,而這正是隨著時代發展來到數位影像時代的狀態。

在事事離不開手機的現今,策展人追問,當數位的經驗逐漸從虛擬中重疊至現實時,。

陳為榛 CHEN Wei-Chen, 《昍牆》 Light, Square Wall, 木、油性漆、磁磚填縫劑、不鏽鋼 628 × 282 × 221 公分 2020年 Wood, oil paint, caulk, stainless steel 628 × 282 × 221 cm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馮馨所策劃的項目「動態圖層」,邀請了共 6組藝術家,包含劉致宏、陳為榛、陳湘馥、NANONANO、吳思嶔、黃偉軒,分別面對幾個由圖面開展出來的面向,包含當今人們與圖面資訊角度之間的關係,到數位視角如何介入我們的空間感知經驗,圖面與界線繪製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關係,以及今日我們的身體與意識如何移動與連動實體空間與線上虛擬圖面之間。

以205展間藝術家陳為榛(CHEN Wei-Chen)的作品為例,透過擬仿建築與裝潢工藝的裝置作品:《圍欄》、 《圍欄扶手 01 》 、《樹位 2 》、《昍牆》等系列作品,陳為榛透過物質材料來擬仿網路世界中 0與 1的虛擬網格圖像,混淆現實場域與虛擬空間的感知

同時,藝術家把人們在電腦軟體裡常使用的功能:複製、貼上、重疊、傾斜、透視、漸層、液化等元素明確地物質化,表現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是如何經常性地以「觀看平面的方式」來觀看立體事物,透過觀察這樣的「習慣」,試圖透過作品回應身處數位世界中的我們。

陳為榛 CHEN Wei-Chen, 《昍牆》 Light, Square Wall, 木、油性漆、磁磚填縫劑、不鏽鋼 628 × 282 × 221 公分 2020年 Wood, oil paint, caulk, stainless steel 628 × 282 × 221 cm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3. 生於眾人皆倡議尊重多元文化、女性議題的時代,究竟是什麼,讓你理解到其中的價值與力量?

在館內二樓大展間,由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以自己原住民族的身分觀察,提出項目「女性團結:跨境.相遇」。策展人嘗試用當代的眼光,重新解讀部落文化價值與女性獨特力量。

邀請國內 4位原住民女性藝術家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Aluaiy Kaumakan、張恩滿、峨冷.魯魯安(安聖惠)Eleng Luluan、宜德思.盧信 Idas Losin,與1位來自北挪威海岸薩米族女性藝術家瑪莉塔.伊莎貝爾.思璐法給(Marita Isobel Solberg),從自身觀察、生命記憶與文化變革的創作,探討如何透過安身立命、貫穿性別身體,時間及歷史被壓縮凝結成一種女性團結的空間模式。

以峨冷.魯魯安(安聖惠)的作品《Ali Sa be Sa be / 土石流,我在未來想念祢》為例,「Ali sa be sa be 」其實是魯凱族語裡指植被稀少的大岩壁或大岩床。而眾所皆知地,土石流是近代頻頻發生天災的現象,這樣的不可抗力災難,時常讓族人屢次被迫經歷土石流的災難現場,面對流離失所與重返後的再度失去。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 Eleng Luluan, 《Ali Sa be Sa be / 土石流,我在未來想念祢》 Ali Sa be Sa be / Rugged Rock Cliffs, I Miss Everything in The Future, 打包帶、六角編織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1年 Strapping, elastic cords, aluminum covered by elastic rope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其實,整個展覽的三位青年策展人們,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求學經歷與生命經驗。

策展人黃又文(Erica Yu-Wen Huang)留學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並曾任職於美術館、畫廊與策展公司,現為獨立策展人。生活於北京、倫敦、巴黎等多元文化背景的經驗,使她關注跨文化議題與藝術在城市發展及在地聚落發生的可能,而展覽「尚未到來的世界」以個人主體經驗,嘗試以多元目光創造未來歷史書寫的微觀可能。

同樣曾於英國求學,來自高雄山區那瑪夏區的彼勇.依斯瑪哈單,擁有臺灣原住民族布農族、泰雅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血統,目前是一名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和研究員,2021年1月取得英國艾塞克斯大學 (Centre for Curatori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Essex) 哲學與藝術史學院 策展學研究中心策展學博士,研究涉及原住民策展實踐、策展作為解殖的社會運動、原住民創造主權、藝術合作實踐等。

劉致宏 LIU Chihhung, 《風的漸層》 Lost in The Light and Wind, 鏡面、溫濕度計、複合材料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年 Mirror, thermos-hygrometer, multi-material Dimensions variable 2020, 攝影/YLH 圖片提供/劉致宏

而策展人馮馨,則是一位求學於台灣並曾於畫廊工作的90 後策展工作者。從展覽「動態圖層」項目中,便可以想見策展人是如何關注 Z世代數位科技,所帶給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在虛擬及實體世界中,捕捉之間的平衡狀態。回到整個展覽標題「為了明天的進行式」以及其核心,嶄新的視角與聲音,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在的當下。也正如當代館所表示:每一個當下都正在緩步走入歷史,而每一個當下也都是一個進行式

 

為了明天的進行式 Tommorow, Towarding

  • 展覽期間|2021.9.4 -11.7
  •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 策展人|黃又文 / 「尚未到來的世界」;馮馨 / 「動態圖層」 ;彼勇.依斯瑪哈單 / 「女性團結:跨境.相遇」
  • 參展藝術家|李繼忠、林盈潔、劉耀中、何兆南、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陳湘馥、陳為榛、黃偉軒、劉致宏、NANONANO、吳思嶔、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張恩滿、峨冷.魯魯安(安聖惠)、宜德思.盧信、瑪莉塔.伊莎貝爾.思璐法給

 

  • 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 贊助單位|Thermos、當代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EPSON、老爺會館
  • 年度指定電視/螢幕|SONY
  • 指定輸出|Avocado
  • 特別感謝|建成國中、SOAR
  • 媒體協力|中央廣播電臺「女性團結:跨境.相遇」
  • 補助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