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台灣本地藝術創作者、甚至是藝術界一線資深、專職藝術家們,曾經在藝術生涯的起點時投報「美展」?
提到地方性縣市所舉辦視覺藝術競賽/美術競賽,熟悉藝術世界發展與深度的朋友們多半了解「美展」所象徵的,正如眾多「美展」簡章上所書寫,這是一個讓將各形式創作日常興趣者發揮、表現的場合,前瞻性與未來性往往並非獎項主要宗旨。
而以自1982年起開辦的桃源美展為例,是桃園歷史最悠久的視覺藝術競賽,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不仿嘗試搜尋過往年度的「桃源美展」,便會觀察到跟 ART PRESS 編輯部同樣的答案:簡章中不僅提及獎項的目的是「推展美術創作風氣」、「提倡全民美育」,同時繪畫、雕塑、工藝等項目是同時並列於其中的。自2020年由桃園市立美術館辦理後,改制為兩年一輪的方式辦理,而今年度的「桃源美展」更是首次以「立體與影像多媒體類」為徵件主題,這樣的大幅度改革,並非未受到任何阻礙與反彈,但又是因何而必須如此?

「更貼近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並回應時代趨勢、挖掘媒材創新實驗的可能。」桃美館劉俊蘭館長說。
本屆2021年的「桃源美展」,收件總數量高達 402件,並經過從中遴選出56件作品後,最終,「2021年桃美獎」由吳佳容(立體造形類)、黃翰柏(攝影與錄像類)、陳恩澤(科技新媒體類)脫穎而出;另外,今年選出不分類「年度特別獎」共2名,由李毓琪、吳芸頡獲頒獎項。所有得獎及入選作品即日起至11月21日(週日)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中壢藝術館、桃園區公民會館,共3個展場同步展出。
「桃源美展」自2020年起調整賽制。「2021桃源美展」以「立體與影像多媒體類」為徵件對象,甄選「立體造形」、「攝影與錄像」、「科技新媒體」三類作品。本屆特別新增錄像類與科技新媒體類,鼓勵更多元藝術表現的作品參賽,並依作品調性分項聚焦於三個場地展出,讓展覽兼具整體性與殊異向度,回應當代藝術的變動和發展。

「不少作品是直接搭架於物理空間中,呈現出形態美學探討的積極關係,開啟了當代藝術發展中之『物與場』存有的擴張提問。」評審團表示。
攝影與錄像類是本次美展最多投件的單項類別,主題內容多元,可見入選創作者相異背景所形塑的多元的影像思維,而本次「年度特別獎」亦由攝影與錄像類作品獲獎,足見該類別逐漸於時下形成蓬勃的創作生態。評審團亦指出,從入選作品中,可見年輕創作者側重思考科技新媒體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從而建構屬於自己的創作形式與思維脈絡。
2021年的「桃源美展」,參賽者來自不同世代與多元的背景,各以其身處當今之景觀社會、集體記憶、地緣觀照和社會反思的經驗作為創作養分,並以獨特視角或微觀、或宏觀地創作出精彩的作品。ART PRESS 編輯部嘗試歸納出以下三大項,提供關注新銳藝術、實驗性創作發展的朋友們,透過了解今年度的獲獎概況,觀察到當前的整體藝術生態。

1.快速的數位時代,藝術家們難以忽略的是:巨觀演算、浮世微觀
吳芸頡以社群媒體的社交櫥窗為題材,由數位河流中的數據「亂流」,嘗試隱喻社群網絡之於當今人類的的主客辯證;吳柏瑤藉由人工智慧生成立體街景模型,將台北的景觀以演算法進行再現、重塑,繼而構築無限街景的影像生成,匯流為一座虛擬場域。
李佩芬以城市景觀計畫的觀看作為研究,於搜尋引擎利用攝影測量法製作24個台北101時間雕塑,並結合戲劇表演中反覆誦讀的技巧,重新帶領觀者凝視這座在地又國際的地標;蕭合萱取單擺公式的運算及其摩擦力的能量耗損,借喻人類生活的固有生存模式─起床、工作、睡覺,看似規律無機,卻能借由不同的動能重新啟動。謝明機以象徵氣球的玻璃纖維、攝影輸出限地裝置,打造以「浮沉」對比「人世」的百態觀照。
王宗欣透過自行研發的「狹縫中的連續微觀」,以空拍縮時捕捉自然及城市景觀,並運用長鏡頭記錄及放大時間的流逝感,讓「瞬時」的景觀產生無縫的流動性。謝明機以象徵氣球的玻璃纖維、攝影輸出限地裝置,打造以「浮沉」對比「人世」的百態觀照。
王宗欣透過自行研發的「狹縫中的連續微觀」,以空拍縮時捕捉自然及城市景觀,並運用長鏡頭記錄及放大時間的流逝感,讓「瞬時」的景觀產生無縫的流動性。吳佳容以毛線編織「山、鳥、人」的形態打造限地裝置,作品構築自身經驗的再生與挪移,並藉童年於家庭代工的集體記憶,重新拆解自身文化和家族情感的傳承。

2.所謂的「美展」除了「美」之外,還有?探討媒材實驗、藝術本質論的「美展」
此次「桃美獎」,不再只是提倡「美育」風氣的藝術獎項。除了媒材實驗的多元性之外,本次作品中,更不乏以藝術本質論為創作觀照的藝術家。其中包含陳恩澤的聲音展演裝置,透過動態展示,將聲音的型態、痕跡即時呈現於實體上;李毓琪透過攝影嘗試捕捉實像與虛像中「無可辨識」的原始性,探索主客之間的拉鋸。
汪正翔為探究數位時代的肖像權,結合AI判讀和解碼軟體,嘗試探索數位時代攝影之於「靈光」的處境;石孟鑫以「工具」本體為作品,推演在創作之前的功能性物件、現成物,翻轉藝術本質的既有認知。鄭文豪使用輔具作為身體延伸的暗示,並選取日常物件重新拼裝為「類家具」的抽象造型,進而探索身體與雕塑、空間的量體關係;黃萱以「chair」以英譯的「椅子」和法譯的雙關「肉身」,作品將雕塑與肉軀的關係調度,藉由「椅子」作為中介的反轉概念實踐。

3.有哪些事情,是這個時代的創作者們思考著的?集體記憶、消費社會、地緣觀照、社會反思
吳佳容以毛線編織「山、鳥、人」的形態打造限地裝置,作品構築自身經驗的再生與挪移,並藉童年於家庭代工的集體記憶,重新拆解自身文化和家族情感的傳承。龍玉蘭以消費社會景觀為命題,將資本主以下的食衣住行育樂場景以個人視角的「快門」捕捉時代光景。
黃翰柏從地理學誌出發,將「埤塘」的地形連結早期生活與當代型態的象徵縮影,探討水文及人文環境變遷、水利治理至社會經濟的阡陌連結。葉誌航以時下交友世界的觀察,藉由植物的演化優勢為象徵符碼,展呈四組似達爾文進化論的「性徵」,以揶揄、玩味的趣味性針砭社會異色。梁廷毓以桃園大溪地區為探勘地誌,藉由地形色譜的佈置,結合耆老的口述歷史,在記憶、地理與死亡事件間編織幽微歷史。

參賽者亦因應時代脈動,觸角更及於巨觀演算之命題,包含人工智慧、數位匯流等觀照。本次展覽以題材豐富性、靈活的媒材表現,打開桃源美展的嶄新觀展體驗。本次3位第一名(「桃美獎」)得主,分別為立體造形類-吳佳容〈我本是仰臥的青山一列〉、攝影與錄像類-黃翰柏〈碎裂的藍圖〉、科技新媒體類-陳恩澤〈多股合奏系列:行光〉。「年度特別獎」的殊榮由李毓琪的〈幼小者〉和吳芸頡的〈Cyberiver〉獲得。
所有入選作品即日起至11月21日(週日)
「2021桃源美展」獎項揭曉
- 【年度特別獎】李毓琪(攝影與錄像類)、吳芸頡(攝影與錄像類)
- 【桃美獎】吳佳容(立體造形類)、黃翰柏(攝影與錄像類)、
陳恩澤(科技新媒體類) - 【第二名】葉誌航(立體造形類)、張哲榕(攝影與錄像類)、
吳柏瑤(科技新媒體類) - 【第三名】謝明機(立體造形類)、吳芸頡(攝影與錄像類)、
李佩芬(科技新媒體類) - 【佳作】石孟鑫(立體造形類)、許容瑄(立體造形類)、鄭文豪(
立體造形類)、梁廷毓(攝影與錄像類)、李毓琪(攝影與錄像類) 、龍玉蘭(攝影與錄像類)、汪正翔(攝影與錄像類)、黃萱(攝影 與錄像類)、蕭合萱(科技新媒體類)
本屆評審團名單:(評審團依姓氏筆劃順序)
- 【立體造形類】召集人:劉柏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
- 【立體造形類】評審團:張乃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廖秀玲/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副教授、陳明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蔡懷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 【攝影與錄像類】召集人:侯淑姿/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
- 【攝影與錄像類】評審團:王鼎曄/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邱國峻/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副教授、崔廣宇/藝術家、陳建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 【科技新媒體類】召集人:曾鈺涓/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教授
- 【科技新媒體類】評審團:林珮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陶亞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曹筱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教授、陳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 【年度特別獎】召集人:蘇瑤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 【年度特別獎】評審團:李明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郭慧禪/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劉俊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簡子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