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在時下眾多藝術博覽會、大型展覽等諸如此類爭奇鬥豔的場合裡,多數人興許是很容易受光彩奪目、絢麗搶眼的作品吸引。無論是眼球或是手機裡的照片,好像總少不了龐大壯觀、鮮豔華美的藝術作品。
這樣豐盛、多采多姿的當代藝術氛圍之下,不禁令人反問,那麼什麼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反其道而行呢?作品石雕造型簡約的藝術家詹士泰(Chan Shih-Tai),或許就是其中之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日前,曾造訪由國立臺灣美術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所主辦展覽「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的朋友們,或許曾經看過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基本上,刻石頭在當代的創作裡就是非常浪漫的事,面對一個材料長時間的琢磨與現在人的時間感速度感很不一樣。」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說。

熱愛藝術的朋友們是否曾經想過,雕塑這項媒材,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傳遞其思想與精神價值?是作品最終的樣貌嗎?還是藝術家創作及其背後思想等諸多過程,才創造出難以輕易取代的「作品」?
相比眾多注重外觀的傳統雕刻、石作雕塑,詹士泰的石雕從創作的起點就全然不同了。具體來說,傳統雕刻通常先從製作模型開始,

詹士泰的石雕,含有現代主義建築線條,當你走近、仔細往石雕紋理細節觀察時,將會發現在藝術家充滿理性的幾何形狀中,意外地卻有手工雕刻真切溫暖,而這樣的「溫暖」並不是煽情且刻意營造的澎湃,而是源自於詹士泰對石材的敏銳度與環境中的感知直覺地流入他的創作,他放鬆的讓時間與環境自然地、自在地引導進石子裡。如此便可理解,在我們觀看作品時所看到的,除了石頭之外,也許還有某一天午後的斜影、來回穿梭的汽機車聲或刷過竹林的微風,既平凡又純粹。
「掌握,不是一種抓緊的狀態,而是自在面對這個雕塑的空間。在過程中隨時保持對話或保留開放的關係。」賴志盛在與詹士泰的座談前夕,如此寫下一段隨筆。
猶如走路,藝術家身體的動作,透過作品呼應著當下的思緒並延伸在一段時間裡。
在有限的時光中,將部分的記憶與思慮賦予在他手邊的刻痕上,既是可見、亦是不可見。藝術家認為所有的石材都是靈感的源泉,看似不完美的、看似無用的,都變成了意想不到的相遇;看似反其道而行的素淨,其實是在純粹裡想像了無數的可能性。詹士泰的創作,是以這樣的態度思考著如何用最微妙的動作、幾乎非侵入性的方法,精緻又克制的手勢,讓一切源自於他所做,但卻不只是以他為中心地創造出簡單純粹的美學精神。

詹士泰(Chan Shih-Tai),1971年出生於台北,
「石子」詹士泰個展 Stone: Chan Shih-Tai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2022/02/26 – 2022/04/02
-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10658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47 巷 45 弄 2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