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們,都深怕錯過NFT浪潮嗎?金氏徹平:它雖無形體,但仍須與你的所思所想有關 FOMO on NFT too? Teppei KANEUJI: NFT still need ideas, this is what an artist should do.

當NFT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未來趨勢之一、周遭不少創作者亦陷入集體狂歡的狀態時,身為藝術家、創作者的你,曾思考過多少次要「跟進」呢?

眾所皆知地,蔡國強抑或是村上隆、Damien Hirst等不少藝術家已十足展現了對NFT的積極與信心。然而,同樣身為創作者的你,是否曾經思考過:是否是因為害怕錯過這股NFT浪潮而「跟進」投入?如果有一天也選擇開始創作NFT,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要如何將很遙遠的時間、世界裡的想法,跟我現在所看到、所想的東西連結在一起,這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家認為應該要做到的。」對日本藝術家金氏徹平來說,NFT雖在媒材上是一件嶄新的挑戰,但在創作層面,作為一個藝術家一直以來所該抱持的態度並無不同,而這樣的核心思想所象徵的是,NFT創作並無法求快而毫無脈絡與內容。

金氏徹平 Teppei KANEUJI,Tower (ALUMINIUM CONTAINER), 2021, 圖/ SOYL所有 提供

當眾人皆認為NFT是件極有價值的事情時,身為藝術家的你會…?

根據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集團共同出版的2022年《藝術市場報告》指出,在全球藝術品市場錄得651億美元銷售額的同時,NFT(非同質化代幣)平台上的銷售活動蓬勃發展。2021年期間在藝術市場以外與藝術相關的NFT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0倍以上,達到26億美元,而收藏品的增長幅度更大,達到86億美元。在這些外部NFT平台上進行的交易活動亦快速增長,從2019年的略多於755,760宗交易增加至550萬宗,其中絕大多數為收藏品相關的交易(佔2021年交易量的85%)。

而這樣情境之下,在知曉NFT並不像傳統藝術品只需實體空間便可發表的同時,你會選擇什麼樣的平台發表作品?

正如同 Foundation 等全球指標性的 NFT 平台皆擁有一套能說服眾人審核機制一般,對亞洲首個集結策展、交易、管理與內容多重功能的嶄新平台「 SOYL 所有」來說,讓所經營的NFT短時間大賣、飆上高價並不是「 SOYL 所有」首要追求的。跳脫現有NFT領域以一夜致富吸引眾人,抑或是追求 PFP(Profile Picture)項目炒作的手段,「 SOYL 所有」期待透過支持良好的藝術創作,謹慎地推進、積蘊市場能量來創造更為長久的 NFT 藝術跨領域沃土。

看NFT作品時,你會願意一如往常地去深入了解作品脈絡嗎?

我那個時候沒有多想什麼,只是把作品創作出來。如今回想,或許那時在一個人獨自存在的空間裡頭,我是在試圖摸索出與社會的連結。」藝術家金氏徹平說。

2001年,金氏徹平遠赴倫敦深造,同年發生美國911事件,年方20初頭、身處異國的他孤身生活在充滿憂慮、恐懼、甚至仇外情緒的氛圍中,而與母國文化與語言的距離使他感到份外孤單,當時的他深深地渴望與人建立連結。「當時是我第一次去國外長期停留,英文也不是很好,常常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再加上那個時候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在外頭普遍瀰漫著緊張的情緒,新聞裡面也不斷播出相關影片,整體感覺和氛圍相當低潮而沈重。我那時候在房間裡所創作的素描作品是用原子筆畫的,就是一個像建築物的形體,從裡面有很多東西跑出來。」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金氏徹平開始繪畫Tower2009年當他以最年輕的藝術家之姿於橫濱美術館舉辦個展時,便以錄像的形式首次發表這件作品。其後Tower不斷演化,以繪畫、動畫、戲劇、咖啡廳和公車的等多種樣貌呈現。而如今,金氏徹平將Tower進行重製並精簡,讓Tower (NFT)成為手機或平板等手持裝置能夠隨時隨地播放的作品。

金氏徹平 Teppei KANEUJI,Tower, Installation View, 圖/ SOYL所有 提供

除了炒作外,NFT能像傳統藝術品一般地具有無可取代的時代意義嗎?

自上述脈絡便可以理解,金氏徹平的Tower (NFT)訴說了疫情下倖存的人們被迫受到隔離與監控,不被允許有任何的人際互動和接觸,這種如同困於塔中的情狀,再次映射著Tower的創作源起。「它們是轉角大樓、是鞋盒、是桌上的書本、是瓶罐;從裡頭伸出的肢體、排放的各種色彩的氣體及液體,像是要突破塔的封閉、向外尋求聯結的渴望。」新生代藝評家暨策展人朱峯誼說。

現在疫情的情況與我當時在英國的情況是頗為雷同的,也就是說物理上我們都處在一個封閉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有想像力,我們就能夠跟外面更廣闊的世界產生連結。」金氏徹平說。

生於日本京都的金氏徹平(Teppei KANEUJI ),2003年自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專攻雕塑,目前定居京都並於母校任教。其作品視覺表面上色彩繽紛且趣味,但背後則是深厚的哲學性探索,過去系列「白色釋放」、「白色地圖」和「青春粉絲俱樂部」等均為其知名的作品系列。以「白色地圖」為例,他從生活百貨、五金行蒐購塑膠鍋碗瓢盆、日用品、兒童玩具,將物品堆疊成一座五顏六色的山,再在上面撒落白色粉末予以覆蓋,形成宛若大雪紛飛後的奇觀異景。

金氏徹平總是能將物件從原有的屬性、價值、功能與意義解放出來,當曬衣架不再是曬衣架,盤子不再是盤子,模型玩偶也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模樣,他解除我們對物的既定認知,建立起新的世界次序,任我們的想像力在其中自由流動。「我覺得數位資訊最有趣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形體卻可以擁有價值和存在感,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其他事情上面。」

「而且我覺得面對沒有形體的東西,我要怎麼樣去看待它,這是一個全新的創作方向。我以前就希望做出沒有形體的作品或雕塑,我覺得很有趣。」金氏徹平說。

 

金氏徹平 Tower (NFT)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