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二八事件,我們還認識陳澄波哪些事?嘉義市立美術館首檔聚焦陳澄波的研究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Besides The 228 Incident, what else do we know about Chen Cheng Po? “Humanity and the relational space: Chen Cheng Po and the city of paintings”

現今,興許人們依然認為藝術、畫畫是太平盛世才有餘裕發生的事。倘若抱持這樣的想法者,或許將難以想像這件事:在戰亂的紛擾時代,為什麼嘉義卻有和其他城市相比更多的畫家熱愛創作?

嘉義之所以會擁有「畫都」這個名字,最早是源自1938年的《台灣日日新報》,該報以「嘉義乃畫都」為題,報導嘉義藝術家入選首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之人數即占兩成,如此便可以想像,在當時,嘉義的人文氛圍是如何積極且。而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奠基於嘉美館開館後獲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捐贈的一批關鍵作品,以「人‧間」之名,緊扣「畫都」美稱,由台灣美術史學者蔣伯欣擔任學術研究,是開館至今首檔以陳澄波為核心的研究型展覽。

陳澄波《展望諸羅城》,1934,畫布油彩(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藝術史只關乎藝術家的作品嗎?還有藝術家的文書、收藏和思想。

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不只是展出陳澄波創作而已,更是同步將陳澄波當時所收藏的書畫、文件等公開於眾,彙整共近百件相關之作品與文件資料等,讓公眾透過觀看這個展覽,閱讀嘉義戰前的藝術史,以及當時的嘉義美術如何在那樣的時代狀態下,擁有其現代性。

而展覽名稱「人.間」一詞,則是延伸自三零年代台灣哲學家洪耀勳(1903-1986)的「風土文化觀」。而這個年代的哲學家,也如同當年許多藝術家一般,洪耀勳受京都學派哲學家和辻哲郎(1889-1960)著作《風土:人間學的考察》(1935)啟發,探究風土自然如何歷史性地生產藝術的感性經驗。而其中,和哲學家辻哲郎所探討的「人」,其實意味著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拜訪與藝術交流。

嘉義書畫同仁合作畫《送別圖》,水墨設色,1949年,林玉山家屬典藏。

若你曾經對藝術家日常生活感到好奇,那麼上個世紀的藝術家平常又是在做些什麼?

《人.間-陳澄波與畫都》除了重新勾勒畫都的輪廓,更同步聚焦於陳澄波後半生活動的嘉義地區。若我們認為當藝術家這個選擇往往需要面臨生存問題,那當年呢?從東京留學、上海執教、到返回嘉義,身為畫家陳澄波要怎麼在當時的台灣以畫家的身份活下去?他又是如何在嘉義的人際網絡中重建個人畫業,甚至還思考著嘉義的地方文化主體及其精神。

這此,《人.間-陳澄波與畫都》雖是一個研究型展覽,但卻不是一個沈重且乏味的地將展覽分成三個子題與三組當代藝術家跨領域的合作,子題部分包含「以文會友」、「現代生活的觀察」與「筆畫與形體」;而三位當代跨領域創作者,則包含文學家黃崇凱、蘇威嘉與驫舞劇場。其中,黃崇凱的小說《畫伯大夢》,起於一個「希望陳澄波父子能一起到家鄉的美術館,逛逛自己的作品展」的念頭;觀者可於展區閱讀到小說內容。音樂創作者應奇軒的《變與不變》,回應過去嘉義七十五年來,經歷城市轉變與地景更迭,以定目劇的形式帶領觀眾穿梭於一趟視覺和聽覺的共感旅程。

陳澄波《坐姿裸女》,紙本淡彩鉛筆,1932年,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澄波的展覽,通常都是油畫?這一次,更完整地認識陳澄波

「以文會友」區塊,展出了張李德和、林玉山、莊伯容、蘇友讓、蘇孝德等多位嘉義文人贈送給陳澄波的書畫作品及相關文獻,包含張李德和致陳澄波之明信片,多人合作畫作品《送別圖》等;這些究竟是「藝術品」、「文物」,還是「禮物」?其實,從這些物件裡,人們可以看到的並不只會有「創作作品」,更多的是看到當時的文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方式、以及品味是什麼。

必須知道,陳澄波是一個居住過許多地方的畫家,在這樣的遷移、在多個文化之間穿梭的同時,作品難道不會有所轉變嗎?在展覽中的「筆畫與形體」區塊,則是展出陳澄波自入學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以來的裸體素描、上海時期任教時的淡彩裸女、人物速寫。

在「筆畫與形體」區塊裡,人們可以一次看到陳澄波作品各個時期的作品「線條」,興許可以發現陳澄波創作生涯一路上,是如何發展動態、輪廓線的運用、與風土空間的結合。除多件裸女油畫和速寫,其中重要的捐贈典藏品《側臥閱讀裸女》亦也首次在這一展覽區塊中展出。

陳澄波《八月城隍祭典》,1932,畫布油彩(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儘管開始「現代化」,但那並不是一個人人皆有所餘裕的富裕時代。

陳澄波與當時的畫家朋友們,是因為當年時代富裕而有所餘裕地堅持創作之路嗎?在「現代生活的觀察」區塊裡,身在2022的我們,興許可以藉由展覽體會到此時空下的藝術家之眼,還有正在面臨現代化和空間變遷的嘉義,以及更重要的:畫家們當面對介於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同時,企圖返鄉營造畫都的雄心。

展覽從陳澄波透過創作所養成的觀察為子題起點,展出1914年目前所保留水彩畫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測候所》與《北回歸線立標》,以及在圖畫師範科所授與的水墨、膠彩作品諸如《矢車菊》、《枇杷樹》與《大伴家持‧萬葉集卷》等,足見陳澄波習得的觀物美學,以及對自然風土的觀察,另外重要的捐贈典藏品《八月城隍祭典》與《展望諸羅城》,與方慶綿特定街景攝影相互參照。

蘇威嘉與驫舞劇場將於展覽期間,於館內舉辦「畫筆下的身體」肢體開發工作坊,圖中舞者方妤婷,由驫舞劇場提供圖片。

研究、理解藝術史,不只有閱讀書本這一種方式。

如前所述地,嘉美館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中,除了展出陳澄波作品外,更透過三位當代跨域創作者來呈現展覽其及藝術史研究。其中,蘇威嘉與驫舞劇場將於展覽期間,於館內舉辦「畫筆下的身體」肢體開發工作坊,並邀請表演者參與「風景中的行動與動態寫生」舞蹈風景寫生行動,將舞蹈的身體置放於風景中,進行寫生、轉譯、創作,廣邀參與者分享舞蹈與繪畫中共同的美妙之處。

嘉美館表示,希望從多元的創作面向和當代視角,重新觀看、詮釋、想像陳澄波的作品與創作觀,並期盼在展覽中開啟觀眾多重感知的體驗。正如另一方面,呈現展覽主題與教育推廣為美術館初衷,嘉美館也在展期間固定於每週三舉辦「共融計畫—畫在美術館」活動,採報名方式,讓學校與社區團體能在美術館中發展敏銳的觀察、開啟創作的對話與多方探索,觸碰不同感知的體驗。

 

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Humanity and the relational space: Chen Cheng Po and the city of paintings  〖廣告〗

  • 展出期間|2022/03/19(六)~2022/06/26(日)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 門票|全票:NT 50元 | 團體票:NT 35元 | 優待票:NT 25元 | 嘉義市民免費參觀
  • 展出者|川島理一郎、王亞南、王逸雲、方慶綿、吳文龍、林玉山、林玉書、陳澄波、陳重光、陳碧女、翁崑德、張李德和、莊柏容、黃百祿、黃燧弼、黃瀛豹、羅峻明、蒲添生、盧雲生、蘇友讓、蘇孝德
  • 跨領域創作|黃崇凱、應奇軒、驫舞劇場
  • 學術研究|蔣伯欣
  •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
  •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 合作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立美術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尊彩藝術中心、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美術館、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