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文藝」又該怎麼定義?平路、黃明川、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張艾嘉等7人獲第22屆國家文藝獎 Including northern guan musician, writer, filmmaker: Here’s the list of 22th National Award for Arts

什麼是國家文藝獎?獲得這個獎項,是因為在該創作領域足夠知名,還有什麼比知名更重要的原因?此次,共七位獲獎的藝文工作者,都以其旺盛的熱忱與生命力,在藝術的道途中努力不懈,並積極開創獨特且具時代性的美學風格。

為獎勵具卓越藝術成就、且持續創作或展演之傑出藝文工作者,國藝會自1997年起每年辦理「國家文藝獎」,針對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建築及電影七個類別,共評選出至多七位得主,以獎項之榮譽肯定其專業成就。2015年起調整為每兩年辦理一次。而第22屆的國家文藝獎,歷經六個多月的推薦、提名、評選過程已於12月8日揭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公佈第22屆得獎者名單為:作家平路、影像創作者黃明川、北管藝師邱火榮、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劇場創作者王榮裕、景觀建築家郭中端、電影工作者張艾嘉。

平路,作家

除了書寫爭取女性的發言權,平路也爭奪女性的歷史詮釋權。

「她最重要的小說作品如《行道天涯》、《百齡箋》、《何日君再來》,都是以具體的名女人為故事主軸。這是一種非常冒險的書寫,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犯了揭人隱私的陷阱。她橫跨在戒嚴時期與解嚴時期,往往在尋常的議題營造深刻的故事。」文學類評審委員陳芳明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平路

平路,本名路平,1953年生於高雄,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主筆、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並曾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任教。其代表作品:《袒露的心》以抽絲剝繭筆法,創作家族書寫的高度,2018年獲得第42屆金鼎獎。2020年出版的《間隙》,寫下罹病經驗,是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以文字攀登另一個高峰,獲得2021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黃明川,影像工作者

吹響國內獨立製片號角,黃明川在艱難的環境下,於影像創作和產業生態異軍突起。

在台灣解嚴之際,社會力與政治力變動如此劇烈的精神結構中,能夠有如此冷靜而呼應著社會邊緣的藝術家的拍攝紀錄行為,拍攝者本身亦必有如藝術家的敏銳與出入世間、冷眼對應的情懷。」美術類評審委員龔卓軍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黃明川

黃明川1955年出生於嘉義,台大法律系畢業後赴紐約及洛杉磯學習石版畫、美術與攝影。1985年曾於紐約開設個人攝影工作室,拍攝商業廣告照片,並於1988年返台定居。1990年完成首部獨立製作電影《西部來的人》,其後還有《寶島大夢》、《破輪胎》兩部劇情片作品。並以《破輪胎》獲得第36屆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他亦致力於藝術紀錄片的拍攝,包括公共電視《百工圖》系列紀錄片、台灣作家系列紀錄片、九零年代台灣前衛藝術家紀錄片、《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等,身兼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與導演等多重身分。

邱火榮,北管藝師

邱火榮出身於北管世家,投入戲曲音樂演出逾一甲子,集北管、亂彈戲、歌仔戲、布袋戲等音樂專業於一身,為台灣殊見能跳脫既有框架、創造屬於個人獨特藝術風格的樂師,對後進具啟發性,於提升文化傳承貢獻卓著。

「台灣傳統音樂,曾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以及錄音載體的發展,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沒落。但1980年代,傳統音樂復興的號角再次響起,邱火榮義不容辭在第一線參與演出和推廣活動。」音樂類評審委員呂鈺秀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北管藝師邱火榮

1934生出生於台南,自小生長在北管世家,父親為北管達人,母親為亂彈班著名小旦。

14歲開始參與子弟軒社活動,學會了嗩吶及武場的鑼鼓鐃鈸基本技巧。1980年起,積極投入傳統音樂復興的推廣活動,嘗試與不同樂種及劇種合作演出,並孕育多位優秀後場樂師,對北管的教學及保存不遺餘力。從北管到歌仔,邱火榮幾乎無「戲」不與,顯示深厚功力。是國內同時活躍於北管、歌仔和布袋戲的全方位專業樂師。

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Bulareyaung Pagarlava,編舞家

出身排灣族的國際級現代舞編舞家,歷經多年自我身分認同的追尋,2015年返回家鄉台東創立布拉瑞揚舞團。由原住民文化探源採掘,並勇敢觸碰當代原住民的敏感議題,以重新定義形式與內容的作品,在普眾性和精緻性上找到出色的平衡。

「透過幽默自嘲,或甚至某程度對舞者(無論在體能上,或是情感與自尊方面)的挑戰,都相當「赤裸」,甚至接近「殘酷」的激發手段,刺探當今原住民,在現代社會所必須面對的艱困與敏感議題。」舞蹈類評審委員林亞婷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Bulareyaung Pagarlava

1972年生於台東金鋒嘉蘭部落,排灣族。在其以漢名「郭俊明」年輕時期,即以創作與表演才華成為舞壇耀眼的新星,1995年獲羅曼菲老師拔擢舉辦個人舞展。

爾後經歷雲門舞集專業舞者,雲二、瑪莎葛蘭姆舞團、原舞者等合作編舞。歷經將近四十年自我身分認同的追尋,2015年布拉瑞揚以無比的勇氣回台東創立布拉瑞揚舞團,並連續二年以《無,或就以沉醉為名》及《路吶》榮獲第十六、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回家」不僅象徵藝術家本人的情懷和初衷,更標示他創作上的分水嶺,同時也將舞蹈藝術深耕於各個部落,為族群發聲,拓展藝術即生活的理念。

王榮裕,劇場創作者

出身歌仔戲世家,並曾投身蘭陵劇坊、優劇場。王榮裕自80年代以來,以行動介入社會,積極地開拓著劇場展演議題公共性的可能。

從台灣的歷史、社會與生活之中,提煉出庶民風情與在地文化認同,是持續實踐文化平權的先行者。「王榮裕延續台灣過去通俗藝術的能見度,表達上以角色出發的自然語言為主,無論使用台語、國語、日語或英語,皆成為演出畫龍點睛的元素。」戲劇類評審委員汪俊彥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劉振祥攝影)

王榮裕, 1960年生,現為金枝演社藝術總監。出身歌仔戲世家,自1988年接觸蘭陵劇坊與優劇場的表演培訓及演出以來,投入劇場工作已33年。

早期接受葛羅托斯基體系的訓練,並研習民間廟會儀式、道家思想、太極導引等,兼容並蓄。1994年至2016年,曾擔任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的客席表演者,稻穀從上而落、直觸頭頂的靜定禪思僧者形象,聞名於國內、外。1993年成立金枝演社,創團作《台灣女俠白小蘭》奠定金枝演社的美學標記;1997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開啟環境劇場演出的探索;2021年《雨中戲台》展現其創作及生命歷程的累積,並全面綜觀地對歷史及議題提出態度,是台灣當代劇場史重要的參與者與介入者。

郭中端,景觀建築家

台灣景觀建築界之先驅,亦是將景觀美學融入土地倫理的戰士。三十多年來,她的勇氣對建築界具有鼓舞的正向力量外,對土地和環境的尊重更是先於設計,能召喚出人們對環境的感應,具核心導引價值。

郭中端秉持護土親水之專業良知,帶動了台灣河川活化與親水美學之新浪潮,她是景觀建築界之先驅,更是將景觀美學融入土地倫理的戰士。她並非只用「口」作設計,她通常會於現地和施工者共同解決問題,想盡方法突破法令規章、經費與民意之限制,也因此諸多「創新」點子經常在克服困境中油然而生。」建築類評審委員郭瓊瑩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景觀建築家郭中端

郭中端,1949年生,景觀建築家,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碩博士期間,奠定其走向環境景觀與生態保全復育之路,堅持環境正義理念,從事景觀設計工作近40年來,始終如一。其景觀設計案光譜寬廣,以「理山理水」、「親水護土」為創作信仰,回歸土地紋理脈絡,代表作品:宜蘭明池、日月潭水岸再生、集集車埕木業遺址活化再生、新竹頭前溪人工濕地營造、北投溪水岸之修景等。

張艾嘉,電影工作者

在重要電影運動的關鍵時刻,扮演推手角色,帶動電影風潮,培育優秀後輩,以傳承精神讓電影人的成就更上一層樓,讓「多元平等、公開自由」的價值擴散到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圈

「張艾嘉接手香港新藝城台灣分公司後,與虞戡平導演合作協助香港影人來台灣拍戲,引進港片製作概念與方法,同時也開始台灣製片事宜,鼓勵新銳導演創作。爾後歲月,她往返台港兩地,持續將她熟悉的香港或國際製片實務介紹給台灣影人,也積極參與台灣電影演出,其中尤以協助李安完成《飲食男女》,並接手《少女小漁》等片最為關鍵。」電影類評審委員藍祖蔚說。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電影工作者張艾嘉(攝影 Matjaz Tancic)

張艾嘉,1953年生,台灣著名女性電影工作者。創作成就面向多重,從演員、編劇、導演到監製,更致力於影視人才傳承及產業環境提升,曾任台北電影節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編劇獎、金馬獎,2018年更以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成為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和終身成就獎得主。

 

第22屆國家文藝獎 提名/評審委員名單

  • 各類提名委員名單
    • 文學類  |巴  代、李瑞騰、周昭翡、郝譽翔、童偉格
    • 美術類  |吳垠慧、張清淵、許遠達、陳泓易、賴依欣
    • 音樂類  |林采韻、張佳韻、黃正銘、錢善華、顏名秀
    • 舞蹈類  |王如萍、吳易珊、陳錦誠、董怡芬、趙玉玲
    • 戲劇類  |于善祿、王孟超、白斐嵐、汪宜儒、陳孟亮
    • 建築類  |阮慶岳、林碧雲、殷寶寧、黃健敏、劉舜仁
    • 電影類  |王  師、王君琦、湯昇榮、黃惠偵、鄭秉泓

  • 各類評審委員名單
    • 文學類  | 邱貴芬、宋澤萊、孫大川、陳芳明、焦  桐、路寒袖
    • 美術類  | 吳超然、林  平、胡朝聖、崔廣宇、陳志誠、陳眖怡、龔卓軍
    • 音樂類  | 何康國、呂鈺秀、許智惠、陳沁紅、劉富美、蔡淩蕙、賴德和
    • 舞蹈類  | 古名伸、平  珩、林亞婷、林文中、金崇慧、孫  平、陳武康
    • 戲劇類  | 王璦玲、吳明德、汪俊彥、耿一偉、陳正熙、楊美英、謝筱玫
    • 建築類  | 吳光庭、孫德鴻、郭瓊瑩、郭旭原、曾成德、黃瑞茂、戴嘉惠
    • 電影類  | 丁曉菁、王小棣、宋欣穎、林文淇、陳湘琪、蔣顯斌、藍祖蔚

  • 決審團委員名單:吳瑪悧、周慧玲、張威儀、張曉雄、黃建業、黃聲遠、楊  翠、樊曼儂、閻鴻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