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台灣以「國家館」身份參展威尼斯雙年展?重新提案以「不可能的夢」為題,回顧台灣館參展13年歷程 “It’s time for us to look back”: Taiwan will present documents about the past 13 years at the 59th Venice Biennale in 2022

代表台灣於國際間展出、發聲的展覽項目,為什麼對台灣本地公眾來說很重要?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即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辦。本次展覽計畫中,「文獻展示」由北美館策劃,展出1995至2019年台灣館的檔案與作品回顧,將包含數件曾參展之作品;「公眾論壇」由菲律賓資深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擔任總召集人,兩者將因彼此的內容激發更多對話,成為一個召喚記憶(檔案)和存在(活動或事件)的集會平台。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即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辦。

其實,回顧19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時的台灣是以「國家」名義參展的。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自1895年創立以來,歷史已有百餘年之久,是最早創立的國際雙年展,展覽類別包含主題展(Central Pavilion)、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與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199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突破重圍首度以國家名義參展,後因中國官方向威尼斯雙年展大會施壓,將台灣館於2003年從國家館參展之列移除,為能持續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平台,北美館同年向大會提出平行展參展申請。

台灣館不管是最初以國家館之姿參展,或後因政治因素而已平行展參與,至今30年來,持續以形態各異的展覽與國際藝壇對話。本屆展覽透過文獻展示與國際論壇,重新審視台灣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動態關係,並更進一步,積極開拓未來的新進路。」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說。

1995年台灣館以「台灣藝術」首度參展,美術館團隊於普里奇歐尼宮外合影。(北美館提供)

一個月內需重新提案對美術館團隊來說,有多困難?

此次,因「撒古流爭議事件」於12月16日曝光(相關閱讀:藝術家才華與人格,孰輕孰重?3要點總整理,代表參展威雙台灣館的撒古流遭具名控涉性侵案)後而遭逢波折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面對需向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繳交展覽提案的最終期限 2月 4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以及適逢台灣本地春節連假期間,相信這對美術館團隊來說是個偌大的挑戰。「剛好碰到農曆新年的時間點,館方團隊與委員會在 1個月內決定,若要再推單一藝術家是不可能的,因而向威尼斯雙年展提案將展覽改為論壇和文獻展。」館長王俊傑說。

本屆展覽主題為「不可能的夢」,這其中的「不可能」在此意指「尚未成為可能」,描述對未來更美好人事物與世界的情狀與希望,作為對台灣館參展以來的歷程回顧與展望的註解。整體來說,「不可能的夢」包含了「文獻展示」和「國際論壇」。

這次的展覽,為什麼不選擇放棄展出?「這是一個反思台灣館歷程的機會」

於威尼斯當地舉辦的「文獻展示」將構築一個待被重新啟動的記憶空間,以過往各屆展覽主題論述、展場影像、視覺與文宣設計、紀錄片,與幕後籌備相關資料之多元呈現,反思歷年台灣館如何藉由直面歷史、社會和日常迫切議題的多元當代藝術,於國際藝術盛會再現台灣之文化脈絡與觀點。數間曾參展之作品,包含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圈》、湯皇珍《我去旅行V / 一張風景明信片》、蔡明亮《是夢》、陳界仁《帝國邊界》、張乾琦《中國城》(部分)、謝德慶《跳》則以活檔案之姿錯時回返。而「國際論壇」部分,由總召集人佛洛雷斯,以及台灣策展人徐文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吳瑪悧擔任各場次主持人,邀請國內外學者、藝術家一同參與,透過線上論壇方式,無國界地從各面向重新思考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台灣館。

至於爭議事件「撒古流案」,北美館館長表示此案涉及司法部分,交由檢調持續進行調查,館方目前則是依合約來進行執行費用結算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