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鳥瞰懷抱已逝去的時代,以共感眷顧著那段戰亂紛擾的歷史光景:「向空中突襲:台日現當代異質風景的藝術鳥瞰」

TEXT/ Editorial of The Art Press 藝術擴散誌編輯部
PICTURE/ 台北日動畫廊galerie nichido Taipei

 

「你知道,其實世界各地都有叫作蓬萊山的地方,日本有、韓國有、中國也有。蓬萊山,是一個想像的風景。」

在專訪開始不久,這一檔展覽策展人龔卓軍老師這樣一句話,也進一步地讓人思考著,對許多曾經目睹歷史的人來說,最真實的共感、最心心念念的,可能是記憶中那片曾經存在、但如今已無處尋得的光景。

Chuang Tsung-Hsun, 清明上河園區,今日公休, 2016-2017, acrylic on canvas, 47.5 x 525 cm - 局部1

莊宗勳 Chuang Tsung-Hsun, 清明上河園區,今日公休, 2016-2017, acrylic on canvas, 47.5 x 525 cm – 局部

 

以下這是一幅叫做《北京之窗》Window View of Beijing 的作品,藝術家 梅原龍三郎 (Umehara Ryuzaburo)的作品。在1937年 到 1943年間,梅原龍三郎 在戰爭紛亂的時局之下,仍六次從日本去到了北京,他曾在日記裡說:

「如今這樣的一個努力,未來更要朝向空中突襲。」

Umehara Ryuzaburo, 北京之窗 Window View of Beijing, 1943-2

梅原龍三郎 Umehara Ryuzaburo, 北京之窗 Window View of Beijing, 1943

如果說對當時參與歷史的人們來說,風景可以是種人與人之間共感,而在80年後的如今,這個展覽的核心彷彿也在呼應著,藝術家以充滿人文精神方式把對歷史的思考和心意保留下來。

回顧這場 2017/ 10/ 18 – 2018/ 1/ 13於台北日動畫廊舉辦的「向空中突襲:台日現當代異質風景的藝術鳥瞰」以共感而非慟人的方式提及時代與戰爭,這次展覽講述的各種「風景」,彷彿都是用一種最直接貼近人心的方式,還原了一種對國家、國族情懷的投射。

 

「這些藝術家即使在中日戰爭這麼激烈的時候,還是畫出了這麼美的風景,紛擾的國族緊張關係之外,他仍是有一個空間,去保留給這種藝術表現。而這檔展覽想呈現的作品,都是很相似的一種『不在』。」策展人龔卓軍老師說。

_Chen Po-I, 窗景(高雄紅毛港海汕 2 路 66號—楊再來宅)Outlook(No.66, Haishan 2nd Rd., Hongmaogang, Kaohsiung City, Yang Zai-Lai's house)

陳伯義_Chen Po-I, 窗景(高雄紅毛港海汕 2 路 66號—楊再來宅)Outlook(No.66, Haishan 2nd Rd., Hongmaogang, Kaohsiung City, Yang Zai-Lai’s house)

陳伯義老師的紅毛港系列作品,是許多人熟知關於紅毛港這段故事的原因。

這幅帶著窗框畫面的攝影作品,彷彿重現著人們「仍在」建築物裡頭的當下,同時更充斥著窗裡和窗外兩端的落差與張力。

 

一如梅原龍三郎的《北京之窗》,梅原他是不是也在畫一個從此不會再有的風景呢?

林玉婷 Lin Yu-Ting, 鐵道_三層蛋糕 Along the Railraod_Three Layer Cake.jpg -2.jpg

林玉婷 Lin Yu-Ting, 鐵道_三層蛋糕 Along the Railraod_Three Layer Cake

往展覽正中間走去,是藝術家林玉庭這組蛋糕作品,藉由具體擬仿蛋糕房屋的雕塑作品,彷彿也訴說著隨著歷史與時代逝去,將來可能不會再有這般鐵道房子的情感。

以上兩者都如同梅原龍三郎的作品一般,因為戰爭的威脅、歷史的變動,甚至他自己能不能再看這樣的風景,他當時便深知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所以他當時留下了一句話:『這房間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再會有我的存在』

同樣地透過窗框去看北京的天空,他每一次都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後一次去看著這片天空。

里見勝藏 Satomi Katsuzo, 波城 Pau, 1975-76, oil on canvas, 91 x 72.5 cm.jpg

里見勝藏 Satomi Katsuzo, 波城 Pau, 1975-76, oil on canvas, 91 x 72.5 cm

藝術家高俊宏作品《大豹.明治四十年五月十六日》中,左圖是日治時代一則衛生教育的公告,告誡當時的居民們嚴防鼠疫;而右邊一圖則是平行於同個時代實施的日軍理蕃政策。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裡,如同鼠疫問題被彌除一般的原住民族人,藝術家高俊宏用這一則靜且默思的方式表達了當時的光景。

大豹.明治四十年五月十六日 Ncaq  · May 16th, 40th year of Meiji Era, 2017, video installation,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_sound, 4' 00", documents, size variable-3.jpg

大豹.明治四十年五月十六日 Ncaq · May 16th, 40th year of Meiji Era, 2017, video installation,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_sound, 4′ 00″, documents, size variable

 

beyond-gallery-2.jpg

Outlook- Hongmaogang 2007 © Po-I Chen / Beyond Gallery

倘若歷史對人們來說,每一份被記錄做歷史的當下都成了人們記憶中的銘刻,然而在這些「無框」的現實裡,和「有著框」的藝術作品之間的張力,以及上述許多作品所描述的每一種「在」與「不在」,擺脫談及歷史時政治正確框架中的二元論,這個展覽都讓人更以情感面的角度,協同藝術去閱讀我們的歷史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