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不單只是為了召喚、服膺於優雅舞步而來的:碧娜‧鮑許《康乃馨》 | Pina Bausch – Nelken

PICTURE/ 國家戲劇院、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是「她」創造了「舞蹈劇場」這個形式,影響了千萬個現代舞創作者。

而《康乃馨》是一部從1982年便發展至今的一部永恆經典的舞蹈劇場,從碧娜‧鮑許受到全世界關注的同時,它一直是一部人們慕名前往、爭相觀賞的經典之劇。

在更認識她和舞團之前,你或許會期待:舞步美嗎?不,這個作品不是單為了跳舞而存在、更不單單只是為了美而存在。花香嗎?花是假的。

nelken2013-32Kopie_Jochen Viehoff

Photo courtesy of nelken2013-32Kopie_Jochen Viehoff

隨著美國傳奇音樂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這首《The Man I love》的旋律,一位男人一面獨自身處在鮮花叢中,彷彿置深伊甸園般的粉色美好與夢幻天堂,一面用著手語唱著「愛」。

而在花叢間,舞者們歡愉的嬉鬧、奔跑、起舞,就像一切美好被強行介入所展開的種種狂喜混亂,恣意妄為踐踏花海的充滿自由但卻殘暴的張力。

 

這硬是把觀眾拉近舞者們所在的世界,一同感受著美好生命就如這般劇場桎梏於人們所創造的絕望噩夢中。

ttnl4 216 Kopie_Laszlo Szito-iloveimg-converted.jpg

「生命從來就不像跳舞的舞台一樣平穩又可靠。」

好似來自碧娜.鮑許的每一句話都令人深省一般,Pina的舞是如此以精神性的溝通介入著人們感官和靈魂。若要真正認識碧娜.鮑許,妳/你務必將妳/你的感覺盡可能地打開。

NelkenJV1_copyrihgt_Jochen Viehoff

認識碧娜.鮑許除了與她的舞蹈同在之外,在2011年,由導演 Wim Wenders一部關於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2009)的紀錄片。

”No one had read me that way. ”

「不曾有人以這樣的方式閱讀著我。」

片中Pina舞團中其中一位舞者ㄧ面對著鏡頭一面口述地描述著她。這部片,從頭到尾並沒有出現 Pina的身影,但卻滿滿是Pina這位偉大的現代舞蹈藝術家的精神。

2018-03-09-20.37.39.png

” She was aware of us all, she saw everything, even with closed eyes. ”

「Pina能感受到我們所有人、所有事情,就算閉著眼睛也可以。」

這是另一位Pina舞團中舞者所說的話,就如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過的一句話:「現代舞,是讓你去感覺的。」這不盡讓我們聯想許多藝術形式,都是人類感性、文明到極致的結晶,他可能是高度需要你拋棄理性、把感覺打開的。

2018-03-09-20.37.55.png

這或許能一解許多人認為現代舞「看不懂」了。或許根本不需要「看懂」,而是只需要「感動」。

「Winter… Spring…Summer…Autumn…」在部紀錄片的一開始,舞者用身體和全身肢體做著這些動作,這是舉世聞名的 The-NELKEN-Line。

The-NELKEN-Line,這些手和肢體動作、舞蹈,看似無用,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人才能辦到這些感覺,如果你是人,你必須有所感覺。

 

碧娜.鮑許與舞者日常工作,時常可見反覆不斷的提問。

nelken2013-24_Jochen Viehoff

在《康乃馨》(Nelken)裡,那些舞者與 Pina 提問關係與生命中的人性真情,並整理這些來回探尋的真實感受,轉化為口白文字,轉換成舞者時哭時笑的戲劇段落。

 

看似重複又零碎彷彿日常般的片段,如同獨幕劇般的一幕又一幕,完整且真實地同時傳達了生命、人性的美好與謳歌。

我們不能只是「舞」、膺服於「舞」,而是「去感覺」舞。如此,才能知道「為何而舞」

Adolphe Binder20180306-4723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Adolphe Binder Photo courtesy of 國家戲劇院

20180306-4774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台灣舞者余采芩 Photo courtesy of 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