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勇於直面社會現狀,遁入風暴中心的藝術家:「這是最詩意的消耗。」——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 “Courageously Grappling With the Status Quo” – Francis Alÿs: La dépense

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裡,比利時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Francis Alÿs) 手持攝像機在墨西哥高地,不斷地等待著,一次次大膽地地闖入龍捲風的風眼。

弗朗西斯·埃利斯,《龍捲風》,2000- 2010年,單頻錄像投影,彩色,5.1環繞聲道,39分鐘,與朱利安·德沃和拉斐爾·奧爾特加合作

Francis Alÿs 捕捉到旋風的外部與平靜的內核之間的極端張力,這件廣為人知的影像作品《龍捲風》(2000 – 2010年),影片中漫天的塵土、真實風暴的聲響、藝術家的喘息聲,一次次的追逐,儘管我們都知道風暴的中心是平靜無風的,但在作品中,似乎感覺風暴中心像是烏托邦一般的存在,那股平靜始終未曾到來。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必須創作寓言。」—— 弗朗西斯·埃利斯

埃利斯在這十年間,創作了大量有關龍捲風的手稿,從作品的製作過程到視頻剪輯的想法,為這部不到一分鐘長的動畫,創作了近千幅的素描手繪稿。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展覽現場圖,上海外灘美術館,2018年
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惠允
Installation view of “FrancisAlÿs: La dépense”, Rockbund Art Museum,2018
Courtesy of Rockbund Art Museum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展覽現場圖,上海外灘美術館,2018年
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惠允
Installation view of “FrancisAlÿs: La dépense”, Rockbund Art Museum,2018
Courtesy of Rockbund Art Museum

展覽標題 Ladépense,可譯作《消耗》或《消費》,源於喬治·巴塔耶的概念。「觀眾將會體驗到一股威脅,那是一個被虛擬化的世界。而最直接接觸的身體經驗,提醒人們重新關注和認識體力勞動。」策展人長谷川佑子說。

「事物的意義從來就不是確定的。任何東西都能意味著任何東西。」—— 弗朗西斯·埃利斯

曾有觀眾疑惑,這件作品是不是想表達對於環保主義的關懷。但藝術家所關心的不僅只是闡述著單一性的觀察,「龍捲風」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能源問題、可以是經濟危機等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困頓。

Courtesy of Francis Alÿs

埃利斯始終延續著一貫的創作軌跡,以旅行以及藝術家一連串的行為、繪畫、行走等,探索了人與其所處的地理及社會政治環境之間的關係。

包含《內蒙古系列》,取材於藝術家於2017年年到訪上海及內蒙古的旅行,以及埃利斯在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到訪上海而創作的作品《環行》(1997年)。或是用16毫米膠片放映的《一個欺騙的故事,巴塔哥尼亞,阿根廷》(2003- 2006年),而就是在藝術家這場時隔二十年的旅行中,透過素描,繪畫,行走等一系列行為,探究著人們與所生活的地理和社會政治環境的關係。

弗朗西斯·埃利斯《內蒙古系列》,2017年,布面木框油畫,3幅,每幅13×18厘米

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藝術實踐,即勇於直接面對於社會現狀,在《消耗》這個展覽中,持續對視覺感官存疑,重新思考體力勞動和時間消耗的意義,並反思風暴侵襲與消逝的不可預測。龍捲風看似無止盡的肆虐與「消耗」,以及人們身在其中時的生還與片刻喘息。

Francis Alÿs: La dépense

  • Nov 9, 2018 – Feb 24, 2019
  • Venue: Rockbund Art Museum Shanghai (20 Huqiu Road)
  • Artist: Francis Alÿs
  • Curator: Yuko Hasegawa
“Francis Alÿs: La dépense”, Rockbund Art Museum, 2018
Courtesy of Rockbund Art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