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亮司:「我覺得,藝術並不是拿來『了解』的。」藝術家在亞洲睽違十年的大型個展:池田亮司個展 “I think I don’t like the word called understand.”: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什麼是聲音?

在這個問題以前,得從1994年那一年開始談起,池田亮司加入了涉及展覽、劇場、舞蹈、音樂創作及出版的多媒體藝術團隊「蠢蛋一族」(Dumb Type)後 ,藉由跨領域合作,開始關注劇場與藝術展覽。之後,他著手用音樂會的形式操演聲音藝術,開始活躍於各地知名音樂節,同時創作聲音裝置並發行專輯。自1995年開始,池田亮司逐漸捨棄重複訴諸音樂素材的聲音創作,從「什麼是聲音?」的基本定義問題出發,深入研究聲音的物理特性。

「『音樂』和『聲音』到底差別是什麼?」池田問。

「『聲音』,它可以說是個自然的現象,因為空氣震動而發出聲音。但音樂不是,如果只有聲音的話,我們不會稱它為音樂。」

未曾受過藝術或音樂正規教育訓練的池田亮司,自小即廣泛汲取各種類型的音樂,接著更嘗試剪輯、操作磁帶及音頻效果,玩起音樂的組合變異。他把聲音徹底化約到最小單位後,再行編排重組。運用純粹的正弦波、白噪音等基本元素創造不同聲響的音景組合,挑戰人耳可感知的聽覺極限,成為極簡電子音樂先聲。池田亮司是少數同時以視覺及聲音創作聞名國際的藝術家。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TFAM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 ©TFAM

2000年以後開始,他以此窮究本質的精神,拆解光的基本組構為像素。甚至,他把世界簡化為數據。「『音樂』它必須要有結構,就像是舞蹈要編舞才能叫『舞蹈』一般。但這個結構又是無形的。」池田說道。

「因為其實它所表達的,是這些東西之間的關係。」

「也因此,所以對我來說,『作曲』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而我所做的事情,是把作曲這個概念,應用在任何藝術形式,有時是平面形式,有時是表演形式。」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TFAM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 ©TFAM

這一次展覽,囊括池田亮司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集數據和符碼語言,在北美館譜編出形而上的精神空間。在美術館大廳這個訪客暫留、等待、會面的中介空間,座落了五個筒倉造型的揚聲器,同時發出有特定順序、組合的聲音,是為作品《A「連續統」》(A [continuum])。

Ryoji Ikeda_A [continuum]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A [continuum]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作為管弦樂團調音基準的「音樂會音高」,音符「A」從巴哈時代至今皆未被精準定義。

在作品中,一系列歷史上音樂會使用的標準音高被分配到各個揚聲器,相異的頻率音調交互疊加,形成極其複雜的聲音質地和共鳴音型。無窮盡的聲音和頻率組合以正弦波瀰漫在大廳空間中,每一刻都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聽覺體驗。

池田說:「對我來說,我在做的事情是『作曲』。」

池田亮司以作曲家的方式思考創作,將聲音、燈光、空間、時間等物理現象一一納為其編寫作品的元素,用演算式帶出精確的表現結構,化嚴謹數理邏輯為藝術形式,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數據美學。

「但至於要問我『作曲』是什麼,這很難形容,這非常抽象。因為那是在我大腦裡運作的過程,在大腦裡頭,它就像積木一樣,它是數學式的結構。」

05_Ryoji Ikeda_code-verse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code-verse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數據 – 掃描1-9號》(data.scan [nº 1-9])是池田亮司試圖將數據具象化的「數據數學」(datamatics)計畫的一部分,運用純數學和大量現實數據如人類DNA序列、摩斯密碼、分子結構等素材,經數學演算化約為影像的每一像素,匯聚為精心編排的微觀視覺畫面,在九個顯示器上伴隨極簡音軌同步播映。

《符碼-詩》(code-verse)則是以更抽象化的方式將先前作品重新掃描並組合,把各種符碼從蘊含資訊的數據中提取而出,解放至不具任何意義和內容的世界,組構出如交響曲般的樂詩。作品將觀者置身於流竄閃現的聲光之中,以無從解譯的純粹挑戰大腦的知覺層次。

code-verse, Installation View,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TFAM
code-verse, Installation View,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TFAM

池田亮司以科技為媒介創造沈浸式環境,藉物理現象世界背後的數學結構帶出宇宙宏大的隱喻。

「對我來說,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創作。」

「我非常務實,也非常忙碌,忙於思考這些抽象的概念。同時,我覺得對藝術、或對我來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是:

「這並不是所謂的『這個作品就是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池田說道,「我如果真的有什麼『訊息』想傳達的話,我用說的、或我把它寫下來就好了。」

「所以我就什麼都不說。我不想剝奪觀眾的自由度。無論你是大人或小孩,當人們在看作品時,解讀是無限的。」

正如這件雙牆面的裝置作品:《臨界點》(point of no return)是藝術家自稱其創作中最玄奧的形上學作品,其中一面由單一投影機投射而出、大量訊息密集疊加而成的黑洞;另一面則是色溫近似太陽的白色光源。這件作品,所指涉的科學脈絡下,有著巨大引力扭曲著時空的黑洞,任何事物、甚至是光,一旦進入其中,都無法遁逃。

02_Ryoji Ikeda_point of no return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point of no return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作品中位於兩側的黑洞區域與白光其軌跡相疊合,這個邊界即成為空間和時間臨界點的象徵,恣意於一種越出現實卻蘊涵無限意象的謎態。

另外,我不喜歡說『了解』藝術。因為我覺得藝術並不是拿來了解的。它是拿來感受的。」池田亮司說。

“I think I don’t like the word called understand.” “I think ART is to feel. ” said Ryoji Ikeda. 

「譬如假如你去一個音樂會,你會去在感受之前,就去分析莫札特做這些曲是代表什麼意思嗎?其實重點都是去感受,並試著融入其中。」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TFAM
Ryoji Ikeda Live Set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TFAM

另一件巨型作品,《普朗克世界「宏觀」》(the plank universe [macro])是一件巨幅的投影裝置作品。

從物理學上無限小的計量單位「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的角度探索人類對自然界無限小或無限大的感知潛能,試圖從人類尺度以至於超出可觀測範圍的宇宙尺度描繪無限的宇宙,擴延認識世界的極限、觸碰宇宙的邊界。這件作品是池田亮司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期間受到啟發的創作。

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池田亮司以作曲家的方式思考創作,將聲音、燈光、空間、時間等物理現象一一納為其編寫作品的元素,用演算式帶出精確的表現結構,化嚴謹數理邏輯為藝術形式,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數據美學。

透過作品,促成觀眾以去人類中心的視點,拓寬對世界的認知:即將自身全然交付於知覺、心靈和尺度、空間與時間的連結之中,穿梭於一件件作品之際,對於一個個沒有解答的問題無止盡地追溯,直至衍生自我的詮釋與解讀。

07_point of no return, Installation View,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TFAM
point of no return, Installation View,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TFAM

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這次個展由北美館策展人蕭淑文與客座策展人林怡華共同策劃,是藝術家睽違十年在亞洲最全面性的大型個展。展覽選件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更有數件為本次展出特別打造的平面新作,部署出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的沉浸式宇宙時空圖景。

同時也展出數幅以往少見的測試圖及手稿,並規劃視聽體驗區,展陳音樂會影片、音樂作品及書籍供聆賞閱讀,讓觀眾得以一窺池田亮司的創作思路。

08_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yoji Ikeda_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 © Ryoji Ikeda _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池田亮司個展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 展期: 2019.08.10 – 2019.11.17
  •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 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