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主導藝術圈的戰後當年,亞洲女性藝術家們有多前衛:《她的抽象》中的重要作品 Centering on East Asian postwar women abstract painters, the Herstory of Abstraction in East Asia in Taipei Fine Art Museum

倘若說「藝術,往往也是歷史的鏡子。」,儘管無法全然地呈現整個時代的全貌,但具時代精神的藝術,透過承受種種時代壓力、甚至壓迫的藝術家,多半能表達出那個時代的縮影。其淋漓盡致的表現方式可能更甚語言。

03_TANAKA Atsuko_1978.B ©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Kyoto

戰後的時代非比今日,當年二次大戰後全球化浪潮在社會各個方面的衝擊,對台灣、日本、韓國三地來說,許多當時的發展和蛻變,都不是任何一個時代能夠比擬的。更別談在戰後時期,男性主導的藝術圈了。

以 1932年生於日本大阪的藝術家,田中敦子(Tanaka Atsuko)為例,這位戰後女性前衛藝術家代表,同時也是具體派藝術家第一世代核心成員。

04_田中敦子TANAKA Atsuko_Drawing after Electric Dress © Kanayama Akira and Tanaka Atsuko Association
田中敦子TANAKA Atsuko_Drawing after Electric Dress © Kanayama Akira and Tanaka Atsuko Association

對許多熟悉藝術市場、藝術博覽會、甚至是對拍賣會有所認識的朋友們來說,田中敦子的作品已是藝術市場的明星之一。在1956年時,正受人們關注、嶄頭露角的「具體派」經歷了第二次的具體藝術展。而當時也是展出藝術家的田中敦子,竟在展覽中把嬌小的自己塞進了一件裙子裡 ──  這是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田中敦子(Tanaka Atsuko)最出名的代表作品:「電気服」(Electric Dress,1956)。

若仔細一看,你會發現這是一件由 200多個的彩色燈管/燈泡 所組成的作品。當在現場的觀眾們按下按鈕時,電流流經燈管/燈泡們的那一刻,藝術家田中敦子自己也隨之被絢爛五彩燈光包圍,遍佈全身。

atsuko-tanaka-gutai-group-A
Electric Dress(1956) by Atsuko Tanaka

展覽名稱取名為《她的抽象》,在上週六(7/20)已開展。北美館邀請客座策展人文貞姬、王品驊共同策展,在二樓藝術史展區中,採取了臺灣與東亞的連結作為多元重建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課題。

從 7月20日 展出到 10月27日長達將近三個月的展覽,擁有許多臺、日、韓重要作品齊聚一堂。

展覽主題聚焦東亞戰後女性抽象繪畫,除了展出北美館自己的重要典藏品之外,難能可貴的是同時還有來自 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金澤21世紀美術館、韓國MMCA國立現代美術館等館重量級典藏借展。

「她的抽象」展覽現場 Installation View ©北美館TFAM (5)
「她的抽象」展覽現場 Installation View ©北美館TFAM

北美館林平館長對此特別分享:「這個策展邀約是一個研究與歷史書寫的嘗試。」

「在此的女性創作者並未要刻意挑戰或顛覆歐美主流的『抽象』觀念,她們是在面對既有與自創的脈絡中,用實質與心理上的身體(大尺幅)走出一條獨立且自主的另類道路。」

從東亞的文化、社會脈絡梳理戰後抽象繪畫在臺灣、日本、韓國三地發展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台、日、韓三地在東亞文化與歷史脈絡裡,在經歷冷戰和劇烈全球化浪潮後,所發展、蛻變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養分。

同時,這些經歷也在女性藝術家們身上孕育出精彩的藝術發展成果。

台、日、韓三地,自1950年代起,幾位重要的女性藝術家也在臺灣「五月東方」現代化運動、日本「具體美術協會」、韓國「單色畫」運動的時代氛圍踏上國際藝壇的舞臺。如日本草間彌生於1957年移居紐約、韓國藝術家崔郁卿在1960年代成為首位赴美的韓國女性藝術家,以及臺灣的楊世芝、薛保瑕也在1970至1980年代前赴不同的文化地域。

KUSAMA Yayoi_ Accumulation of the Corpses ©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草間彌生 KUSAMA Yayoi_ Accumulation of the Corpses ©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薛保瑕,《側顯》,2019, 壓克力彩、畫布,291 × 591 公分, 藝術家自藏 HSUEH Pao-Shia, Lateral Represent, 2019, acrylic on canvas, 29 1x 591 cm,Artist Collection
薛保瑕,《側顯》,2019, 壓克力彩、畫布,291 × 591 公分, 藝術家自藏 HSUEH Pao-Shia, Lateral Represent, 2019, acrylic on canvas, 29 1x 591 cm,Artist Collection

帶著各自原生文化根柢、不同的繪畫啟蒙淵源,「出走」東亞、在全球化多元脈絡的文化場域中展開抽象繪畫的創作實踐與對話。

策展人王品驊提到:「本展邀請參展藝術家呈現她們歷年的大幅抽象繪畫,即在體現藝術家們除了遠赴異國之外,在藝術的道路上還持續創作大尺幅,觀者面對她們繪畫的磅礴氣勢,即可直接體驗到藝術家不畏艱難地直面生命根本的決心。」

Installation View ©北美館TFAM (6)
Installation View ©北美館TFAM

「藉由抽象繪畫所凝聚出的獨特主體特徵,以及各有差異的『抽象』概念,使她們追求藝術實踐的驚人毅力不言可喻。」策展人王品驊說。

聚焦地域宏觀而具有時代意義的策展命題,策展人挑選的藝術家名單包含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KUSAMA Yayoi,1929-)、田中敦子(TANAKA Astuko,1932-2005)、辰野登惠子(TATSUNO Toeko,1950-2014)、石川順惠(ISHIKAWA Yukie,1961-)、津上美由紀(TSUGAMI Miyuki,1973-),韓國藝術家崔郁卿(CHOI Wook-Kyung,1940-1985)、張相宜(CHANG Sang-Eui,1940-)、梁光子(YANG Kwangja,1943-)、安美子(AHN Mija,1962),臺灣藝術家楊世芝(1949-)、陳幸婉(1951-2004)、薛保瑕(1956-)、洪藝真(1971-2011)。

09_CHOI Wook-Kyung_Experiment No.3 ©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CHOI Wook-Kyung_Experiment No.3 ©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策展人文貞姬表示:「透過將女性抽象繪畫定義為東亞抽象藝術一段缺席的藝術史,本展試圖探討東亞文化的意涵與發展,並以策展研究進行藝術史的補寫。」

除了從區域文化發展脈絡觀看本次展覽,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同樣賦予本次展覽動人的角度。即是在二十世紀東亞如此社會、歷史背景與文化框架下,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多是經過堅持與掙扎、堅定累積而來。

07_ISHIKAWA Yukie_IMPERMANENCE 3-All That is not Timely
石川順恵,《無常 3 —不及時的一切》,2008, 油畫、畫布,227.5 × 182 公分,藝術家自藏 ISHIKAWA Yukie, IMPERMANENCE 3 – All That is not Timely, 2008, oil on canvas, 227.5 × 182 cm, Artist Collection

從藝術史書寫文脈擘劃展覽內容,策展人在展場中規劃年表展區,並展出臺日韓三地影響抽象繪畫藝術發展的重要藝術家李仲生(1912-1984)、吉原治良(YOSHIHARA Jiro,1905-1972)、金煥基(KIM Whan-Ki,1913-1974)等藝術家作品及檔案,為不同文化發展脈絡溯源,亦為展覽奠基厚實研究基礎,希望帶給觀眾文化宏觀而脈絡縝密的精彩展覽。

13_YANG Shih-Chih_ An Elusive Curve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楊世芝,《生命的曲線》,2005, 壓克力於麻布,180 × 300 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YANG Shih-Chih, An Elusive Curve, 2005,Acrylic on Canvas, 180 × 300 cm, Collection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她的抽象 The Herstory of Abstraction in East Asia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F展區
  • 日期:2019.07.20-2019.10.27
  • 參觀票價:全票新臺幣30元、優待票新臺幣15元;配合換展期間,即日起至8月9日全館免票參觀
  • ** 特別提醒:基於借展單位作品保護規範,本次展覽全面不開放攝影,敬請參觀民眾配合;因作品保護考量,展場空調溫度較低,建議可攜帶輕薄保暖衣物進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