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存在,對於社會的意義是什麼?」這可能是許多藝術、舞蹈、音樂等各領域創作者都曾思考過的問題。
而身為國家最高榮譽藝文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負責辦理的「國家文藝獎」(原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就是一個專為具有累積性成就之傑出藝文工作者而設的國家級獎項,除了難以取代的榮譽之外,同時也有提供獲獎者同樣象徵榮耀的獎金。
上一次的國家文藝獎,是兩年前的 2017年,同時也是這個國家級藝文榮耀開設的第20個年頭。專刊的主視覺則是以「20」與「觀音山、淡水河」的融合,呼應得獎者們與淡水的關聯。得獎專刊以套書的概念,展現得獎者各自的獨特性,封面一字排開時,大家又能集結在一起。

「國家文藝獎」的獲獎對象,不僅只是視覺藝術工作者而已。
從設立的 1997年開始,「國家文藝獎」的獎勵類便已別分為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五類,每類獎勵一名,致贈獎座一座,獎金新台幣60萬元。而到了 2003年時,獎項也與時俱進地增設了 建築 與 電影 兩項獎勵類別,獎勵總額以五名為限,後於2005年修改為以七名為限,於2009年修訂獎金每名為新台幣100萬元。
根據文建會資料,回顧 1997年第一屆「國家文藝獎」的獲獎者,分別是文學類:周夢蝶,詩人;美術類:鄭善禧,畫家;音樂類:杜黑,指揮、創辦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舞蹈類:劉鳳學,編舞家、創辦新古典舞團;戲劇類:李國修,導演、演員、編劇、創辦屏風表演班。每一位都透過自己的創作與專長,為時代和國家留下了無可取代且極具意義的正面影響。

而到了 2015年改為兩年一頒的「國家文藝獎」,當時的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會有這樣的變革,是因為考慮藝術創作的卓越,需要時間累積與淬鍊。」據報導,同年文化部也要求國藝會在頒獎典禮上從簡,再加上改成隔一年舉辦國家文藝獎所省下的1500萬預算,讓省下的這筆預算回到其他補助機制,繼續挹注國家的藝術文化發展。
歷經六個多月的推薦、提名、評選過程,備受藝文界矚目的「國家文藝獎」於12月3日揭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公佈第21屆得獎者名單為:文學類:小說家黃娟、美術類:藝術家莊普、音樂類:音樂家陳中申、舞蹈類:舞蹈家古名伸、戲劇類:劇場創作者王墨林、建築類:建築師王秋華、電影類:紀錄片導演柯金源。
第21屆國家文藝獎自今年5月開始受理推薦、提名,經過各類複審及決審,每個階段加總、共計有87位提名及評審委員參與其中,最終於 12/3 這一天召開的董事會中通過得獎者名單,選出七位充滿生命力、開創獨特且具時代性美學風格的藝文工作者:
現年85歲的 小說家黃娟,被譽為台灣大河小說女性作家第一人,是戰後第二代小說家中少數的女作家之一。其以超過五十年的文學實踐,關懷主體在時空流轉、社會變遷、國族轉替中的自我探索,特別是女性的生命處境,以及「台美人」的生存樣態。日前媒體報導,由於黃娟有感過去曾獲頒客家終身貢獻獎,她便將畢生創作心血全數捐給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包含手稿、書籍、獎牌、信件等共400餘件。
現年72歲的 當代藝術家莊普,台灣低限藝術具有高度代表性與創新性的藝術家。1980年代起持續從事低限藝術創作,探索極簡思維的可能,並在台灣帶動一股超越國際與本土的思潮與運動。其參與成立的「伊通公園」,是孵育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載體。

63歲的音樂家陳中申,臺灣省雲林縣林內鄉人。被譽為當代台灣最富代表性的笛簫音樂藝術家。其創作重視笛簫樂器技巧表現的拓展,每有創新突破,同時常帶親和性及童趣特色,強調自本土生活文化淬鍊的感動。在演奏、作曲、指揮、教學、推廣各面向皆有卓越貢獻。
59歲的舞蹈家古名伸,是台灣即興舞蹈的重要推手。將「接觸即興」引進亞洲的第一人,在身體觀念與技巧上,擴展了台灣舞蹈的面貌,使其與國際接軌,亦奠定了台灣在亞洲地區該領域的重要地位。其創作力求突破框架,展現了欲連結生活與生命的藝術態度。
「我跳舞,就是因為我喜歡跳。我對它的愛是最核心的。我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支撐這個核心。」她曾在50+(Fifty Plus)的專訪中說。

70歲的劇場創作者王墨林,1949年生於台南。人稱「大墨」的劇場藝術家王墨林,被譽為臺灣小劇場運動先驅人物。
他以「身體論」為思想核心,持續探索身體與社會、政治、歷史的關係,以及身體作為劇場媒介的可能性。透過論述、評論及結合社會運動與劇場行動的創作,持續用一以貫之的反抗姿態,向主流體制拋出激烈的提問。

現年已 94歲的建築師王秋華,1925年生於北京,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被譽為「台灣圖書館建築之母」,同時也是首位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女性建築師。根據國藝會所指出,王秋華由哥倫比亞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畢業,師從以設計改革派的猶太教堂著稱的古德曼,畢業後進入古德曼的事務所,更於1975年成為合夥人,參與過超過50座猶太教堂的主設計。
她的設計強調美學與工藝必須建立於人性關懷的基礎,作品富含人文價值,對周遭環境敏感且尊重自然,呈現出率真樸實的建築美學,尤以圖書館建築對台灣貢獻卓著,迄今已完成13座圖書館。

57歲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1962年出生於台灣彰化伸港鄉,是一位用30年的歲月,來紀錄台灣環境的紀錄片工作者。農村長大的他,原本只打算當攝影師。然而在歷經30年的創作歲月,堅持以深入田野的方式,調查紀錄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變遷與公害事件,持續以深刻扎實的影像與社會對話,並保有對底層弱勢的尊重關懷與批判政府財團的勇猛力道。
「紀錄片是時代的鏡子,希望藉由獲獎,讓更多人重視紀錄片之於社會、文化與民主發展的重要性。」柯金源說。
這位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他的最新力作《神殿》,將在明天 (12/5) 晚上10點於公視「紀錄觀點」播出。
以上由國藝會所公佈的得獎者,都將於 2020年 3月時舉行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