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象徵的新開始,藝術界亦然。新的一年人人期待著『更好』,藝術界、美術館期待的多元意義與重要性,勝過於自我期許『更好』。
2020年初,台灣本地重要的藝術場館 –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延續2019冬季檔期的各大展覽,以「董陽孜:行墨」、「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小說:雙城計畫」、「2019臺北美術獎」、兒童藝術教育計畫「會動的藝術」迎接新的一年。

2020年三月起,將透過現當代藝壇不同世代藝術實踐,梳理歷史情境與當代社會的再現,展出「未完成:黃華成」、「布列松在中國1948-49|1958」、「江賢二:回顧展」、「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歐文.沃姆個展」等重要藝術家個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具獨特議題的個展涵蓋媒材與形式多元的創作展呈,其中不乏資深且對藝術家研究深厚的客座策展人操刀擘劃,賦予個展深刻且具脈絡性的觀視角度。
春天開展的「江賢二:回顧展」邀請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藝術家從1960年代至今的抽象創作歷程,包含旅居歐美30年、1999年返臺後於2008年至臺東定居,其遷徙移居的生命經驗所逐步開創風格迥異、往返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系列作品,均將於回顧展中一併呈現。

初夏上檔捷克知名當代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Vladimír Kokolia)個展則從極為不同的角度探討藝術的「抽象性」。其創作媒材包括油畫、壓克力、版畫、雕塑、鉛筆素描、水彩、多媒材混合等。藝術家藉由暗箱技法創作的畫作、殘影(afterimage)及裸視立體顯示(autostereoscopic)影像裝置作品,試圖貼近觀眾視知覺所牽引的內在世界。
展覽「布列松在中國,1948-49|1958」由攝影史學者與策展人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和攝影史學者蘇盈龍共同研究策劃,展出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1-1999)在1948至1949年、及1958年二度受《生活》(Life)雜誌委託至中國採訪的紀實攝影,凝視並捕捉上個世紀中國之轉變與遞嬗,亞洲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於攝影畫面中隱然可見,展覽具有綴補臺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

同時段開展的個展「未完成:黃華成」,克服過去因欠缺歷史檔案與物件、難以再現其藝術表現所造成臺灣現代美術史的空缺,重現黃華成(1935-1996)生前尤其是60年代重要展覽事件所曾展出的「作品」或「行動」,並涵蓋其繪畫創作、近百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和舞臺裝置,展現這位本土跨界藝術的先驅者在跨領域創作的早熟時代所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布列松與黃華成,生涯與創作各異、卻交織著時代訊息和地緣政治與文化激變的台灣。

「行為」、「表演性」與「現場表演」(live performance)是晚春與盛夏一樓檔期展開的重點之一。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從1980年代後期以來,運用出人意表且令人莞爾的方式呈現作品與日常物件,創造出帶有幽默感並具表演性質的「一分鐘雕塑」。
歐文.沃姆曾於2000年參與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本次個展將由當年國際策展人傑宏.尚斯(Jerome Sans)策展。20年前的組合不只再續合作前緣,亦重新演繹今昔的臺灣日常。

2019年11月第8屆Performa雙年展於紐約舉行,邀請臺灣參與「無牆國家館」計畫,北美館積極響應,由館內策展人蕭淑文與Performa團隊協作,促成藝術家余政達和黃博志極具原創性之計畫參與展出,以城市即展場/舞臺之精神於紐約城中呈現。2020年盛夏將於一樓展間延續本館近幾年與參與國際平台後的跨域思辨精神,由館方策展人蕭淑文策劃專題計畫,於美術館的定型場域中,持續實驗此一新型態之展演創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 年展覽(暫定)
- 王湘靈個展|2020.03.07-05.24
- 江賢二:回顧展|2020.03.28-06.14
- 歐文.沃姆個展|2020.04.01-06.14
- 未完成:黃華成|2020.04.01-07.12
-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2020.04.11-07.19
-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2020.06.20-09.20
-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2020.07.11-09.27
- 2019 藝術家系列個展:陳建榮、傅雅雯、鄭先喻、廖祈羽|2020.08.15-11.22
- 2020台北雙年展|2020.10.24-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