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位熱愛藝術者,都至少有一位熱愛音樂不亞於藝術的朋友。同樣是非語言但卻可傳的思想的事物,你可曾有過這樣的心境?
從古典樂,到感受文化、乃至於繪畫創作,江賢二就是這麼一位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隔閡藝術家。也正如策展人王嘉驥形容他所說的「老文青」一般,自學院學成後遠赴巴黎、紐約後,不同國境的文化與氣息,甚至對古典樂情有獨鍾。從他1990年代返臺期間的「百年廟」系列、到常駐於加州時的「銀湖」系列、再到2008年遷居臺東後的「比西里岸之夢」系列,一位作品有其精神性的藝術家,不論時空、歲月將他帶到哪裡,他都能找到靈性光源。

日前,誠品畫廊推出的聯展「佇留」,展出江賢二、郭淳二位藝術家,如今其中一位藝術家江賢二,已於3月28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另有「江賢二:回顧展」正式開展。展覽同時邀請了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內容從江賢二旅居歐美30年、1999年返臺後於2008年至臺東定居,梳理藝術家至今長達 55年的抽象創作歷程。

不像一般傳統東方偏好亮彩、耀眼、充滿喜氣的討好用色,了解這位國寶級藝術家的朋友們便一定知道,江賢二不乏較深、色調較厚沉的作品。
背後原因,除了由於當年所處的時代正面臨種種轉折,身為藝術家的江賢二,藝術創作與生活現實無可避免地拉扯,因而留下許多色調深沉的作品。再者,是據說藝術家江賢二早年時,曾刻意將畫室窗戶全部封起,在阻絕自然光的狀態下完成畫作。

1990年代,是藝術家江賢二返臺居住的一段時間。而出生在台灣的他,意外地過去所熟悉的故鄉廟宇中,遇見了不曾留意的創作靈感,而作出了「百年廟」系列,成為藝術家返臺的第一批代表作。
早年旅外期間,江賢二在巴黎常駐時創作了「巴黎聖母院」系列。若與回臺所作「百年廟」系列相比,兩者皆運用深沉的畫面捕捉宗教殿堂的精神體驗,藝術家透過藝術性的創作觀點,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樣貌,彷彿擁有了同一種語言。

藝術家江賢二,從年輕時期就熱愛西洋古典音樂,在他各個系列的創作中不乏向經典樂曲致敬的作品,觀眾在畫面與作品名稱中都能看見線索。
「(我)不知不覺間受這種音色透明感的影響,特別是弦樂那種一層一層交織、音色一層又一層的鋪展。不管日後我的作品看起來似乎是黑暗的、陰森的畫面,它的色彩一定還是很透明的,沒有混濁不清的感覺。」
諸如巴哈、孟德爾頌、德布西、荀白克等知名古典音樂家和他們的樂曲都曾經是江賢二的創作母題。其作品畫面中最為人所稱道的色彩層次與不受顏料堆疊影響的透明感,都是藝術家從音樂當中尋得的靈感。

古典音樂不只是他從事創作的元素,更是他日常生活的精神養分。本次展覽209展間展出最新創作《金樽/淨化之夜》,採用立體結構回應早年向荀白克致敬畫成的《淨化之夜》,神秘的旋律呼應了當年藝術家充滿「虛無、悲愴,失落與找尋」的年輕心境。如今,相隔55年作成的新舊作並呈於一室,在作品的對話之中看見江賢二對藝術無盡的探索與始終如一的初衷。
若有機會親臨北美館展場的觀眾,便可體驗到展場在藝術家的巧思之下響起樂音,引領觀眾沉浸在與藝術家共感的空間。

本次展覽梳理藝術家55年的創作歷程,展出超過200件作品,對於策展人與館方展覽團隊均是重大挑戰。
尤其開展籌備期間遭逢疫情升溫,順利開展實屬不易。館長林平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還有各界藝文友好單位的支持,在面對艱困挑戰的時刻,群眾一同為藝術努力的精神彌足珍貴。
「江賢二:回顧展」Paul Chiang: A Retrospective
- 展期:2020.03.28-2020.06.14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1B及二樓2A、2B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