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拆除、永遠修護」梳理清水模精神,忠泰美術館呈現《粗獷主義建築展》Why we should never tear down the building: “SOS Brutalism—Save the Concrete Monsters!” by JUT art museum.

你或許曾因為建築師安藤忠雄而聽聞過甚至隨之熱愛『清水模』,然而你知道建築歷史與部分專業者是如何排斥、並認為它是醜陋的嗎?或者你聽過粗獷主義(Brutalism)嗎?

在過去,你或許曾為自家空間、商業空間選擇過極簡風格、向設計師分享你對清水模的青睞,然而大多數觀眾可能依然不清楚所謂的『清水模』究竟是一種風格、一種材質、還是一種建築工藝?它在建築歷史上有多重要?其實,粗獷主義(Brutalism)在二次戰後社會重建、動盪不安的局勢之下所產生的。

然而,這樣在建築史上常被譏為是醜陋、過時的技術,卻是影響全球甚鉅的前衛建築思潮之一。

13個地區、5項主題用線索展開探問 © 忠泰美術館 (3)

眾所皆知地,我們時常可以透過建築,來瞭解一個地方的城市、社會環境與時代性。換言之,建築的歷史,也就是社會的歷史。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由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以德國 2017年展開的同名展覽為基礎,是首度對1950至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進行調查,臺北作為亞洲首展之外,也在展覽中新增六件臺灣在地案例研究,強化在地視野與論述;本展共計展出超過百件粗獷主義案例,透過全球 13個地區、5項主題探索彼此的關聯性。

此次展覽,除了是忠泰美術館歷經疫情休館後的第一個展覽,同時也是美術館在繼 2013年舉辦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後,又一檔從大時代脈絡審視建築思潮運動的建築展。「這兩個展的意義不僅是建築史的回顧而已,而是企圖透過引介影響全球的前衛建築思潮運動,從主流之外思考多樣性,並聚焦建築與社會、時代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疫情嚴峻的現在,期盼透過城市發展的對照,反思全球化發展至今的影響,並回望歷史,重新思考突圍而出的未來策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說。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17年首度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以「#SOSBrutalism」對此時代的建築展開搶救倡議運動。展覽陸續巡迴至維也納、波琴及阿倫等城市,2020年首次跨出歐洲,與忠泰美術館攜手籌劃,並由原展策展人-Oliver Elser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王俊雄老師共同擔任臺北亞洲首展的策展人。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覽現場 ©忠泰美術館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覽現場 ©忠泰美術館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即是此種建築風格的先驅之一,而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作品竄生於世界各地。

其狂放未經修飾的外觀及裸露的結構體,是粗獷主義建築極富表現力的風格特徵,亦是屬於二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動盪不安與實驗精神興起的體現,然而歷經時代更迭,此類建築在當今社會,常被譏為醜陋或過時的技術而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因而促成相關議題的關注與本展的誕生。

「我們應思考保存策略,為舊混凝土注入新生命。」

「這個展覽希望說服廣大觀眾,幾乎在世界各國,這個時期的建築史都是新時代的起點,各種實驗成敗不一,但不論結果好壞,摧毀這些建築並不符合永續精神。」德國策展人 Oliver Elser 說。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 Oliver Elser © Kirsten Bucher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 Oliver Elser © Kirsten Bucher

想像在全球各地 13個地區,都有「清水模」的存在:而回顧當時,在全世界各地皆面臨危機與動盪的狀態下,所生成的『粗獷主義』建築擁有什麼樣的生命力?

在理解建築往往反映著社會特性與地區特色後,策展人透過展覽展覽,從全球「十三個地區」與「五項主題」來探問半世紀前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貌。範圍之廣泛,包含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亞與東南亞、東亞、俄羅斯、中亞與高加索地區、東歐、西歐、中東、英國、大洋洲、德國與臺灣各地都能看見粗獷主義混凝土之獸的身影。

以南亞與東南亞為例,印度於1947年獨立後,委託Le Corbusier規劃昌迪加爾這個城市。 印度第一任總理Jawaharlal Nehru在為Le Corbusier所設計的實驗性混凝土建築辯護時曾說道:「這令人醒悟,並且促使我們去思考!」Le Corbusier的年輕印度同事們,開發出獨創、自信的建築,包括他們為酪農合作企業所設計的創新大樓。新高棉建築亦為另一個實驗的中心。

24座混凝土模型 © 忠泰美術館
24座混凝土模型 © 忠泰美術館

本次亞洲首展,忠泰美術館更新增了 6件臺灣在地粗獷主義建築案例研究,呈現出臺灣視角與論述。其中,案例包含陳仁和建築師於1960年代設計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分別以1:20與1:50的兩種模型尺度呈現波浪型結構全貌與設計細節。

其他案例還包含:新北市私立天主教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臺北醫學大學、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高雄市文化中心。在展覽中,你可以看到「粗獷主義」建築散在世界各地時也融合了各地的風土民情,將粗獷主義在地化,發展出形狀各異的姿態。

你或許很難想像,「清水模」、「粗獷主義」在過去其實是非常被專業人士認為相當困擾且排斥的存在。

「粗獷主義除了給我們帶來了焦慮和困擾之外,也給我們帶來機會和未來。」臺灣策展人王俊雄說。

以英國為例,在當地所謂的「新粗獷主義」(1953年發明的詞彙),是否為了抗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過於沉悶的重建,而「回歸」於激進現代主義?抑或新粗獷主義是透過規範、預製部件與符合成本效益的標準解決方案來對抗建築師的傲慢?粗獷主義建築師是否將自己比作藝術家?在英國,許多粗獷主義的建築都是非常獨特,並具有高超工藝水準的巨獸。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而除了呈現關於「粗獷主義」的全球視野外,展覽更同時呈現了關於此的 5大主題,其中包含:粗獷主義女性建築師、Le Corbusier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混凝土教堂、混凝土、SOS Brutalism運動。

而其中,粗獷主義女性建築師主題提到,女性在這建築領域中是否有值得關注的不平等現象?女性建築師在本展案例中所佔的比例,反映了當年建築界的情況,在收錄於展覽專書《SOS Brutalism: A Global Survey》的120座建築物當中,竟只有 3座是由獨立開業的女性建築師所設計,她們分別來自冰島、巴基斯坦,以及波蘭。但在東歐和以色列的建築界中,位居高階職位的女性比例則遠大於世界上其他地區。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回到展覽德國策展人Oliver Elser 所表示,這個展覽是希望說服廣大觀眾,幾乎在世界各國,這個時期的建築史都是新時代的起點,各種實驗成敗不一,但不論結果好壞,摧毀這些建築並不符合永續精神。

「我們應思考保存策略,為舊混凝土注入新生命。」Oliver Elser 說。

展覽同時為鼓勵大眾與學生多探索建築與生活的關聯性,除了推出多項展覽參觀優惠:包含「週三學生日」憑學生證免費參觀。同時與誠品書店合作,規劃誠品會員享週三購票買一送一優惠。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覽主視覺 © 忠泰美術館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覽資訊

  •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 展覽時間|2020/7/4 – 2020/11/1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 交通資訊|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 或 忠孝復興站1號出口 步行約10分鐘
  • 參觀資訊|全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德國建築博物館
  • 策劃單位|忠泰美術館、德國建築博物館、烏斯坦羅特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