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想過成為一位策展人、或是你正在從事策展這件事,你是否曾經想過,在台灣年輕策展人該怎麼開始、又該怎麼深化、精進這項專業?
「在想這是相對的視角,我應該會把年輕兩個字拿掉。」
「因為很多時候不見得資深的策展人比起相對經驗較少的策展人表現更好,經驗較少的策展人有時也會看見不同於資深策展人所忽略的問題,當然在這裡學習的成分會比較多。」許峰瑞在訪問一開始就這麼說。
在一年一度的「台灣當代ㄧ年展」(Taiwan Annual)中,今年也邀請了獨立策展人許峰瑞、鳳甲美術館策展人葉佳蓉擔任培力顧問,主辦單位視盟嘗試透過舉辦「台灣當代一年展」的過程中,也能在同步進行的「一年培力策展人」專案中,讓獲選培力的策展人與藝術界策展人們有更多專業交流的機會。ART PRESS 也嘗試在這個時候,以系列專訪呈現地和藝術界一同討論關於「策展」這件事。

1. 身在畫廊的策展人,必須妥協有所侷限嗎?
說到,許峰瑞回想起另一位過去曾在耿畫廊、TKG+共事,他認為在未來相當備受期待的策展人王韓芳,想以她的經歷來做為分享。「她和我大約在2014年同時在耿畫廊、TKG+共事,相比起替代空間、藝術團隊而言,畫廊作展覽的方式多為交辦,也就是不需要承辦人過多個人意見,只要順著藝術家的需求盡全力去完成,那就是一個好的成果了。」
「當然這對於我而言是極其詭異的事,展覽生產不只是如此。」許峰瑞說。
許峰瑞不諱言的說,如他那般的把策展方法帶入當時的畫廊後,確實對當時既定行事的組織文化及成員產生不小的衝擊,甚至是種「威脅」。然而,在許峰瑞記憶當中,這位策展人王韓芳在當時,卻像是個異類的存在。「她不斷的提問、反思著這套方法對組織內部所帶來的影響與潛在性的問題延伸,印象深刻她說過一句話:『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做展覽。』許峰瑞說。

2.「策展」這個越來越常見的詞彙,它究竟是什麼?策劃展覽的人?做好「策展」的『標準』又在哪裡?
「就我而言,策展的標準與資格在杜象把小便斗拿出來後,就和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問題一同消失了。我傾向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當代藝術的認識,二是展覽可以是什麼來作為思考。」許峰瑞說。
藝術發展至今,談到對「當代藝術」的想像,許多熱愛藝術的觀眾可能得花費好一些時間論辯。而對許峰瑞來說,「當代藝術」所指的並不只是一種形式、流派而已。「它並非對過往形式的否定,但它也絕非是一種新形式,它可能更趨向是一種藝術哲學與價值探索,如何善用它來檢視、反思藝術生產所面對到的問題,不論是藝術史、美學流變、藝術經濟、美術館與社會關係等等。」
「它所擁有的面貌,是前所未有的自由。」許峰瑞說。

「過去在談及策展時,研究當代策展如呂佩怡、徐文瑞等學者都不約而同有提到把 curating 翻譯成「策展」可能並非完全準確,因為翻譯問題,在中文語境裡策展人往往可能被誤解是『做展覽的人』、『懂得寫論述的人』、『具備資源網絡的人』。這和展覽過度生產的推波助瀾有關,也因此對於什麼是策展,這問題我會導向為展覽可以是什麼。」許峰瑞說。
那麼「展覽」呢?閒暇時後喜歡看展覽、熱愛藝術的朋友們,是否曾經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展覽」?「展覽是藝術在視覺表現中的一種形式,它的內容可能是藝術、歷史、自然、政治或流行文化,不論是文物展示或者經過藝術家所提煉出那難以言說的感性經驗,其成果都是作為一種在空間中展示的呈現。」許峰瑞說。

這並不像電影、戲劇,在展覽裡所呈現的作品、策劃思想等,都是無聲的。對許峰瑞來說,這些無聲的內容,又是怎麼承載著思想,最後能讓這些無聲的思想傳達到觀眾腦袋裡、甚至心理呢?「對於這表現,不會說話的文物當然不會有所表示,但活在當下的人們,特別對活在當下的藝術家而言,如何展示這當中的思想,其實就是個動態的生產過程了。這對藝術家而言是如此,對策展人而言,當然也是。」
「展覽如果單作為一種表現或形式,把視覺展示當作是策展的成果,就未必能理解它的全貌。」許峰瑞說。
「策展它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在這動態的過程裡,與機構、藝術家、參與展覽生產的人們一起思考、反省、挑戰當下的同行者,並在這當中聯繫起每一條獨特的思想線,織成一張反映著當代生活及思想的藝術圖像。」許峰瑞說。
3. 對你來說,策展最重要的三件事、以及最應該避免事分別是什麼?
「求知欲」、「關照他人」、「自我批判」,許峰瑞這麼說。
「我反而不會去建議有什麼會需要去避免的,這某程度上會形成一種制約與條文。策展和創作一樣,都需要去嘗試和經歷那些過程,即使相同的事件發生,對妳或對我而言可能都會成為各自生命中不同的意義與影響,我想不需要刻意去避免那些可能成為美好、糟透了的經驗。」


4. 策展,就等於是批判嗎?策展人從事策展的時候,必定要做出批判嗎?
「如果這是辨識的條件,那其實我們就不需要再燒腦什麼是策展了! 」許峰瑞說。
「我想延續去年在Artouch的策展專題中提到過的那句「或許我們該談的,不是獨立策展人,而是策展的獨立。策展人與藝術家因為資源的需求使得創作實踐有著不同的樣貌,藝術家的創作必須完全面對自由,是面對自我的要求;策展人的創作則是在與不自由做協調,是面對機構與經濟資源的拉鋸。」

對於許多人來說,對於一位策展人的『了解』與認識,可能多半是透過該策展人所呈現的展覽。但許峰瑞提醒,這並不是唯一一件可以『了解』一位策展人的途徑。對於一位策展人來說,展覽是一個相對比較顯眼的了解途徑,但更多從實體講座、到文章書寫等實際作為,都是一位策展人的。
「當代策展是和批判理論一同出生的,策展人被識別的方式不應只有展覽,它還包含了講座、撰文、工作坊等形式,這些形式其實就和多數人問起策展到底要會什麼、懂什麼一樣,它很難以固定的形式來作為一個專利識別,即使它最顯眼的位置是在一個展覽當中。」許峰瑞說。
「因此若要說的話,我會將策展人的批判推向為一種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來期許。」

「在當代生活裡,策展人的創作更多是要去處理,藝術在觸碰到這個社會、機構、觀眾時所面對的各種狀況,相比起藝術家它會是更入世的去處理藝術表現問題的人,同時它必須高度自覺著,自己也是那整體結構當中的一員。」許峰瑞說。
談到這裡,或許許多人會好奇,「策展人」所嘗試生產、創造、突破的事情這麼多,每位獨立策展人在從業之前、或從業的過程中,究竟做過多少工作?以及其中有哪些是想從事策展工作的朋友們可以嘗試投入的?
許峰瑞分享道,從還在唸書的時期、到後來的時間裡,他的工作經驗多半是在藝術產業中。從學生時期曾協助美術館推廣組規劃周末活動、到社團法人的替代空間擔任成員等。「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我在協助一位資深藝術家做作品,以及與資深策展人、現任的美術館館長等合作國際展覽、工作坊的經驗。」許峰瑞說。

5. 策展人需要擁有什麼技能?策展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客觀「好」的標準?
「就像當多數人問起策展要會什麼、懂什麼,其實我都相當難以歸整。」許峰瑞說。
「因為它所具備的能力相當廣泛且各有所長,策展人不只要有學術研究的能力,也需要展覽實作的能力,你需要至少和藝術家對於創作掌握相等的經驗、也需要有組織整合的統籌能力、更需要有心理分析的銳利視角等等,然而以上這些基本要素,都還會再因為展覽合作的機構、單位、性質等,延伸出各個子題與樣貌。」
相信對許多正在投入策展領域的朋友們來說,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更何況,在現今這個網路資訊快速的數位時代,從消費性產品、時尚品牌、文創園區消費性展覽,都已廣泛地加入了展覽這個元素來表現自己。對獨立策展人許峰瑞來說,如今處處都是『展覽』的這個豐富且多元的文化景觀,又有著什麼意義?

「我想,一個好的展覽,是能夠在視覺感性、知識生產、推廣等層面去提供當代生活中的人們一個停歇的片刻,不論是進一步去思考、感受、理解那個與自己生活一體兩面的世界,還是有著共同經驗中的思想差異性,它都必須具備展示裡的『公共性』。」
許峰瑞,獨立策展人。其擅於拆解結構的荒謬,並透過策展的批判性實踐過程,進一步審視當代社會中的文化生產關係,延伸於對生活及世界的認識與關照之中。曾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TKG+」策展人及「耿畫廊」經理,現任藝術團隊「游擊工作站」負責人,現為獨立策展人、藝術機構顧問。文章及評論,更是散見於各大藝術媒體。
「在藝術展覽的歷史裡,展覽曾經做為一種政治宣傳、也曾做為城市復興的藥方,它曾經對抗過沙龍和美術館,它現在也可能是文創園區中的消費性特展等,和世界一樣它一直在變化,然而,在浪潮中保持清晰的洞見,是每個時代裡的藝術展覽都該堅持著的價值。」許峰瑞說。
- 展覽日期:2020/09/12(六)- 09/20(日)
- 開幕時間:2020/09/12(六)15:00(14:30開放入場)
- 展覽時間:11:00-19:00(09/20開放至16:00)
- 頒獎典禮:2020/09/19(六)15:00-16:00
- 展覽地點:台北花博爭艷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 展覽門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