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時代的困局,關於那些無法輕易代謝排除的:一場聚集本地觀眾不熟悉作品,本事藝術首展《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Feelings of unresolved love, lust, loneliness, why can’t human get rid of it easily? “like a luminous animal” by Solid Art.

愛慾、孤獨、失落,皆是來出於人類大腦所發出的信號。然而,這些看似存在於肉體,但卻是人們難以透過細胞吸收或代謝而累積、排除的事物。這些為人們造就無數生命困局的存在,藝術家們又是如何嘗試釐清、尋求答案?

每個呼吸著的肉體,都是一個自我與世界隔離或關聯的閥口。

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 內-外 (食人) 1973-74 Super 8 彩色底片轉製錄像(2000年) 版次5/5 + 2 AP 片長: 8’14″(每秒18格)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 Anna Maria Maiolino

本事藝術遷址台北後的首檔展覽《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展現持續突破現行思想框架、鼓勵創作本質的意圖。此策展計畫邀請藝術家王佩瑄(Pei-Hsuan Wang)共同策畫,邀集 7位文化背景與資歷相異的國內外藝術家,或以最具代表性,或以最新力作的深刻呈現,試圖建立共情與情感經驗在社會上能作用的積極意義,進而延伸討論身體與性別的政治性、主/群體性等。

當你一進到展場中,所見於一樓展場的第一件作品,便是來自巴西今日最具指標性的藝術家之一,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這位1942年出生於義大利的藝術家,透過創作體現了深具創造力與破壞性過程的強大能量,此次展出的長達8分鐘的錄像作品《內-外 (食人)》獨自於個別展間,更是直指向語言、性別、慾望與潛意識的探問。

like a luminous animal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 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看似是平凡金屬雕塑,但其實是由一道道常見於軍事使用的蛇龍、拒馬拼貼而製成,是來自台灣藝術家倪灝的作品”Barrier VII“。從髮絲、衣物,其作品一道道華麗利刃刀鋒上,留下許多身體碰觸、衝擊的痕跡。試問在親密或衝突地接觸、找尋、抵抗、翻越過後,人類動物如何能在這層皮囊間穿梭自如?

1989年生於台灣新竹的台灣藝術家倪灝(Hao Ni)在美國取得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學士(2011)與羅德島設計學院雕塑類碩士學位(2014),現居住且工作於紐約。近期展覽除了2020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液態之愛」外,更有2019年於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的「尋找另一個家庭」與 2018年於光州雙年展「今天將發(Aujourd’hui aura lieu)」。

而另一件看似豐富的視覺效果的作品,是來自德國藝術家菲利普・克雷默 (Philipp Kremer)。以輕快塗寫的筆觸襯托出受到殘酷壓迫的人體,如此以單色系的抽象繪畫,來表述狂歡縱慾的主題,是這位獲得荷蘭皇家繪畫獎(Royal Dutch Painting Award)、以及蒙德里安基金會獎助金的藝術家,嘗試透過這樣的衝突性作品叩問著表現的倫理。

菲利普・克雷默,伴侶(IV),2015,油彩,120x150cm,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在變遷快速、溝通混雜的數位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與清楚表達也更加容易了嗎?

對兩位策展人王佩瑄(Pei-Hsuan Wang)、吳虹霏(Hung-Fei Wu)來說,此次展覽中許多作品都存在著某種細微卻直刺入心的普世現實困局。正如當代主體性和情感等概念,雖在地理、政治和愛等大框架下變得微不足道,卻是藝術家暨電影工作者布蕾達・貝班(Breda Beban)聚焦的主題。其錄像作品在此次展覽中,呈現了多位友人十年前親密、脆弱與真實的模樣。在通透的展場二樓,日落也將陪伴著前來欣賞布蕾達錄像作品的你。

1952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諾維薩德市的布蕾達,在1991年前南斯拉夫戰爭爆發後,與其人生伴侶兼合作夥伴沃耶.霍伐奇(Hrvoje Horvatić)便一同經歷創作、戰爭、流亡的漂泊人生。其作品曾在歐洲和美國各大美術館及當代藝廊展出,並獲得泰特現代藝術館(UK)、路易斯維爾極速美術館(Speed Art Museum)、札格瑞布當代美術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Zagreb)、貝爾格勒當代美術館、加拿大國立美術館、伍爾弗漢普頓美術館(UK)、英國藝術委員會等機構之永久收藏。

布蕾達・貝班(Breda Beban)作品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除了嘗試透過展覽中富含內省性、直覺、感受與洞察力的作品,來表達親密、衝突、慾望等這些透明而真實的起伏輪廓之外,兩位策展人也同時希望當前普遍削弱作者性的藝術體制提出另類思辨,藉此肯定各種情感、覺受、抽象的「內在知識(inner knowledge)」,與學術知識的主流價值對照。

由本事藝術(Solid Art)呈獻,於台北空間首展的《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聚集了來自 7位國內外藝術家的重要但卻鮮少見於台灣本地的作品。展覽已於11月21日正式開幕,展出至1月16日。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 like a luminous animal

  • 展覽時間|2020/11/21-2021/01/16
  • 展覽地點|本事藝術(台北市北投區立功街79巷9號2樓)
  • 策展人|王佩瑄 Pei-Hsuan Wang吳虹霏 Hung-Fei Wu
  • 參展藝術家|布蕾達・貝班 Breda Beban 、伊莉娜・布洛希雷斯Elina Brotherus、石澤英子 Eiko Ishizawa、 菲利普・克雷默 Philipp Kremer 、喬舒亞・萊波維茲 Joshua Liebowitz、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 Anna Maria Maiolino、倪灝 Hao 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