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公眾性質藝術節,有其教育意義嗎?5個時代提問,專訪胡朝聖與劉維公 About the first AR and VR art festival in college:”In Between”, Interview curator Sean Hu and Liu,Wei-Gong.

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在多年以後成為眾人的生活日常,需要多久的時間?

以華山、剝皮寮為例,許多身處藝術文化領域多年的藝術工作者必定知道,這兩個地方在過去都不是如今的這個樣貌。「其實,我從1999年在富邦做展覽規劃的時候,就已經在談藝術怎麼進到開放性的公眾空間,當然這在當時還沒有那麼的常態。」知名策展人暨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胡朝聖(Sean Hu)說。

如今,大規模藝術活動、藝術節眾多,更別談在華山、松菸等文創園區中發生藝術、文化性的公眾活動早已不是新鮮事。身處於如此豐盛藝術活動生活氛圍的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去這一切都尚未發生時,是什麼樣的?當年的眾多策劃者們,又該如何去前瞻性地去想像?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東吳實境藝術節」,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及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胡朝聖兩位共同策劃者,與我們一同針對藝術活動、藝術節做幾個時代性提問。

2017年東吳實境藝術節,陳擎耀《親愛的Mr. Chen,我們愛您》 ,Courtesy of 胡氏藝術

1.試回想,距離解嚴才僅僅十多年的90年代,對於藝術大量出現在生活周遭,當時的公眾是怎麼接受的?

以2001年讓當代藝術遍佈東區的粉樂町(Very Fun Park)為例,當時由富邦藝術基金會策展團隊所策劃,在不改變舊有與現有的生活空間之下,讓藝術家及其作品介入其中,如此落實藝術與城市生活結合的當代藝術展。「對於空間解放這件事,當時所舉辦的許多藝術活動,其實都是在摸索、挑戰、甚至是衝撞。讓藝術走出企業的空間、甚至走到城市裡面來,確實要跟很多人溝通。」策展人胡朝聖說。

對熱愛藝術、文化的長期觀眾來說,如今聽起來感到興奮的活動內容,對於當時的眾人可能是需要勇敢、挑戰之心才可跨出的一步。策展人胡朝聖以當年藝術家游文富的一件作品為例,那是一件透過竹子、白色羽毛而組成的空間裝置,來對台灣本地警察局代表物白鴿有更多藝術性的想像,卻在當時遭部分人們認為白色過多不吉利。「這樣的事情,在二十年前發生時就像是一個測試劑,測試著我們對於空間的思考。我們對於空間的思考,往往有一個既定的想像。但藝術,正是一個激發我們可以去思考這件事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裡,所有人都在這個環境裡面學習,從公部門、企業、藝術家、行政、策展人,大家都是。甚至是從錯誤、跟嘗試當中學習。」策展人胡朝聖說。

2. 舉辦藝術節、大型藝術活動,何謂突破?突破的意義僅僅只是為了呈現嶄新樣貌嗎?

「你可能很難想像公共藝術有多少法規,但這些限制在ARVR的世界都不存在。」長年專注於空間解放、對相關法規十分熟悉的劉維公說。

過去,藝術大範圍地進入到生活空間是種突破,那麼對此已經習以為常的如今,什麼又是我們該嘗試向前推進的?劉維公與胡朝聖兩人,談笑間也同時一一回顧著過往曾經做過的事,從富邦粉樂町、威秀街頭藝術、剝皮寮、在大直種稻子的中泰明日博物館、以及當時依然百廢待舉的華山文創園區。「我們希望間能夠解嚴、空間能夠創新、空間可以是藝術家重要的舞台,而這些事情在過去的20年裡已經一直被突破,直到今天。」

「過去,我們可能已經覺得新媒體已經夠刺激,但現在科技來到 AR、VR的時代了。」劉維公說。

「如果希望台北成為一個華人世界藝文發展上,可以成為一個典範,那它不應該墨守成規。當然並不是覺得我們一直都很前衛,而是我們僅是個提案者、實踐者而已。因為這樣的事情它不是一蹴可幾、他更不可能立竿見影。」胡朝聖說著藝術活動除了突破之外,同時也認為這樣的事情必須有長時間累積的視野,純粹的慶典式藝術活動依然有其限制。

並說明這也是為什麼「東吳實境藝術節」會是一個長達 5年的計畫。透過5年的時間,累積觀眾、累積藝術家作品、累積所有有關單位對於新型態藝術活動的認知,正如策展人胡朝聖所說的,所有人都逐日地從這樣的經驗裡成長,說明了在這其中,重要的,不僅僅只是為了呈現「不一樣的景象」,而是期待將其累積成為某種深厚底蘊。

3.在如今人手一機且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的環境之下,藝術教育依然只能在課堂上實現嗎?

為什麼「東吳實境藝術節」選擇在校園裡發生?劉維公教授也接著談到在局長卸任後,接著在東吳大學成立「明日劇場」的背後思考。「我面臨到其中一個最嚴肅的課題是,大學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它必須增加體驗的元素。而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的『體驗』不太可能在課堂上面提供。」劉維公說。

「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經累積了共 24位藝術家、29件藝術作品,名副其實的成為台灣本地擁有最多實境藝術的文化空間。這樣的密度,竟不是在藝廊、不是在美術館,也不是在短期間限定開放的藝術節活動,是台灣第一個以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作互動載體的校園藝術節。「對我來說,接下來的高等教育創新,並不是說再去推一個什麼AI學院。我的概念比較是:

「不要讓學生覺得科技、AI人工智慧與AR、VR是屬於特定的領域的人才需要去了解的事情,這其實跟所有人都有關係。」劉維公說。

2020年東吳實境藝術節,林銓居《湖石》 ,Courtesy of 胡氏藝術

4.在台灣,當越來越多藝術節、藝術活動皆是由公部門所舉辦時…「其實,很多藝術節是為政治服務的。」

「儘管現在『山也藝術節、海也藝術節』,但我覺得沒有關係,因為這代表政治人物他們也開始知道藝術可以有感染力。並不是政府不能去辦藝術節,而是藝術節該怎麼樣去持續、累積。藝術的重點,是經年累月地去累積,而不是一次性的煙火好漂亮就是厲害。」策展人胡朝聖說明著,儘管如今世界各地都有遠近馳名的大型藝術節,絢爛之外更能夠吸引其他國家的人僅僅是為了藝術節去到那個國家,在音樂領域、藝術領域都不乏這樣的例子。

然而,要做到這樣的「精彩」與「厲害」,顯然不能只單單看見其絢爛表面。造就如此無可取代的藝術活動,關鍵往往都是藝術節如何經歷時間累積,所獲得更多無可取代的底蘊。「如果藝術活動只是偶一為之,那可能就只是個煙花,無法累積。而藝術教育又怎能是節慶式的?」胡朝聖說。

2020年東吳實境藝術節,張育嘉《藍鵲傳教士》 ,Courtesy of 胡氏藝術

5.科技發展至今,AR、VR 依然離我們很遙遠嗎?人們使用數位載具娛樂觀看之餘,跟藝術教育又有什麼關係?

「其實仔細想,以寶可夢這樣的事情來說,其實AR、VR早就已經成為日常,但這個在藝術領域卻是尚未廣泛。」劉維公以一個許多人皆能體會、想像的例子,談到其實AR、VR早已存在在我們生活日常裡,甚至無論年齡範圍甚是廣泛,年長者在公園裡、在街上拿著手機沈浸在寶可夢的虛擬世界並非少見的事情。正如現代人們在 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上,使用著濾鏡將內容發佈到限時動態上一樣,而如今,在「東吳實境藝術節」則是有機會讓學生、人們透過相似的方式接觸到當代藝術。「如果你要看AR、VR的藝術,你不一定要去『等』 一個展。」胡朝聖說。

關注藝術、文化發展的朋友,必定也如同兩位一般地曾經思考過大型藝術活動、藝術節的教育可能性。除了針對廣泛公眾的大型藝術活動之外,有沒有機會對依然在校園裡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提供更多想像?「藉由這個活動,能讓更多的大學了解到,當你在嘗試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時候,不要永遠只是想到產學合作,或別的聽起來像是個在培養某個實業類別的做法。而是應該要去重新思考,大學生他在整個面對科技上,是不是缺乏人文思考、是不是缺乏跟藝術文化的連結?」劉維公說。

「隨著每一年的場地不同,你可以從作品的設置點,了解到學校的故事。例如在法學院上方,放一個專門描繪獨裁者的藝術家,有著某種反諷。說明這樣的事情它不是只有好看而已,還有很多反思跟提醒在裡面。」

「這樣的學習,是別的方式難以取代的。更不是書本可以教的。」劉維公說。

 

「我們可能都在模糊的狀態裡面,嘗試去找到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可能性。而當那個東西被挖掘出來之後,我們又再往前去找下一個。」胡朝聖說。

「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由東吳大學校內單位「文舍明日聚場」主辦,邀請策展團隊「胡氏藝術有限公司」以及技術應用團隊「科碼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合作。至今,已經累積了共 24位藝術家、29件藝術作品,名副其實的成為台灣本地擁有最多實境藝術的文化空間。已經來到第四屆的「2020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 — 方寸之間」 (In Between),今年邀請5位藝術家:巴豪嵐吉嵐、成若涵、林銓居、洪譽豪、張育嘉,並將於 2020年12月29日於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與城中校區正式開幕。

2020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方寸之間」 In Between

2020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方寸之間」 In Between

  • 時間:12/29(二)正式開幕
  •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城中校區
  •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
  • 執行單位:文舍明日聚場、胡氏藝術、科碼新媒體
  • 策展人:胡朝聖、劉維公
  • 參與藝術家:2020年:巴豪嵐吉嵐、成若涵、林銓居、洪譽豪、張育嘉|2019年: 任大賢、陶亞倫、陳萬仁、黑雞先生、趙宇脩|2018年:Candy Bird、吳芊頤、許廷瑞、劉時棟、盧俊翰|2017年:陳擎耀、張騰遠、黃柏勳、黃海欣、黃華真、曾雍甯、黃頤勝、蔡潔莘、蘇孟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