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才能讓藝術不拒人於千里?「降低標準並不是方法」專訪 LIGHTWELL 執行長李品濤與藝術家高德亮 “Artworks should never become decoration when it happens in a selected shop.”Interview with Elvis Lee and artist Kou Tak Leong.

相信在藝術文化世界裡,我們都聽過許多動人、深刻的故事。而以下這個故事,乍聽之下相當日常甚至不足為奇,但卻是道盡了多數藝術文化工作者理想與未來期望。「藝術空間第一年就得了專業大獎,真的很開心,但回想起來最印象深刻的其實是一件小事。」甫在2020年獲得專業領域獎項台灣光環境獎大獎肯定的 LIGHTWELL,負責人李品濤在專訪中這麼說。

「約莫在去年六、七月的時候,有一位客人雖然是因為我們樓下選品店的牌子過來,但我們也一樣邀請他上樓看展覽。看到當時高德亮的展,他覺得很有趣,跟我們現場的工作人員聊過後,我們工作人員有請他可以去旁邊的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看看。」

「想不到,後來得知他真的有特別跑去 MOCA 看展覽。」對李品濤來說,空間品牌的成就感並非來自於觀眾對展覽有多少稱讚,而是從前在假日不會造訪美術館的觀眾,有機會因為來商圈逛街偶遇 LIGHTWELL 後,而在往後的日常生活裡會想到藝術。

高德亮藝術作品光區,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GHTWELL

1.藝術總是充滿深度,讓人難以靠近,因此降低標準有助於廣泛推廣嗎?

「『接觸』藝術應該是要大家都可以接觸,但這並不是要把藝術的專業標準拉低。」LIGHTWELL 執行長李品濤說。

「因為『欣賞』當然本來就有門檻,不要說藝術,你嘗試瞭解一件新的事情或任何一個領域,本來就都要花很多時間去建構自己的價值觀跟走過一段鑑賞的路。」對李品濤來說,粗糙品質的展覽,並不會讓「理解」藝術變得容易,反而會讓專業者感到敬謝不敏,同時,對於民眾來說也毫無教育意義。換言之,把品質降低並無法幫助普羅大眾認識,也無法讓理解藝術這件事情變得容易。

「因此,我覺得像是 LIGHTWELL 在這樣的商業聚集地點 ,他可以是很多以前鮮少、甚至從未踏進美術館的觀眾,擁有一個好的開頭。」李品濤談笑間聊起,位於捷運中山站一帶的 LIGHTWELL,其實附近並不是藝廊集散地,而來到這裡的觀眾,也可能多半是為了商圈百貨公司、網美咖啡廳而來。然而,喜歡逛街鮮少走進美術館的觀眾,難道不能也成為欣賞藝術的族群嗎?相信許多人也和他有一樣的信念,認為藝術正如美術館一般地有著偌大的包容性。

棲夢幻室 LUPA個展, 展場畫面,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GHTWELL

2. 給藝術產業主事者:如果我們希望跟更多新的觀眾溝通,卻總是無法選擇新的方式、新的場域時

「當初設定 LIGHTWELL 時,就是希望是讓許多原本對數沒有這麼有興趣的人,可能不會長期主動去接觸博物館甚至藝廊的觀眾,有機會可以走進來。」對李品濤來說,他做的事情並不是純粹的開藝廊、或者只是把藝術當作時尚選品店的陪襯,而是讓時尚與藝術兩者皆等同重要同時,讓其實離藝術很近、但過去鮮少走進美術館的觀眾們,能夠有一個起點。

試想,如果我們希望跟更多新的觀眾溝通,卻總是無法選擇新的方式、新的場域時,儘管我們可能與同一群早已深耕藝術界多年的觀眾有著良好的溝通,但卻永遠難以接觸到嶄新的潛在藝術觀眾。再試想,在我們想像中只適合開咖啡廳與服飾店的中山商圈裡,有沒有?

「如果因為樓下選品店的東西,看到樓上的展覽後,而開始會去旁邊的當代館、甚至去北美館,這就已經達成我希望發生的事情了。」李品濤說。

在近年來老屋改造的風潮之下,座落於台北市南西心中山商圈的 LIGHTWELL,旨在塑造一個讓藝術與文化能夠自然交流的場域。三層樓的空間裡,除了一樓精選來自美、澳、歐、亞時尚品牌的選品店外,在二樓、三樓兩處則是呈現著當代藝術展覽,從空間首展的《In Your Own Time:高德亮個展》、到甫結束的《棲夢幻室呂紹瑜 Crystal Lupa 個展》,兩個展覽所帶給觀眾的,都是滿滿的兩層樓作品。其中,藝術家高德亮的一件作品「光區」(LIGHTZONE),更是常駐於 LIGHTWELL空間正中央天井、未來也將長久伴隨空間。

棲夢幻室 LUPA個展, 展場畫面,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GHTWELL

3.怎麼做才能讓藝術在商業場域裡,既不會受到誤解,也不會淪為陪襯?

「我選品店裡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網路上買到。而在這樣的時代氛圍底下,唯有一個東西不會被網路取代,那就是藝術。」

在時下許多咖啡廳、酒吧等商業空間也在牆上掛起畫作、期待嘗試與藝術跨界合作的氛圍之下,人們又是因何而希望藝術存在於生活空間裡呢?「我相信創作者有很多想說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透過藝術傳達給觀眾,而這樣的傳達必須是當面、在眼前的,因為在那個 moment,藝術跟人之間只有一層。」若是希望藝術在商業場域不會淪為陪襯,其中之一個關鍵,似乎正是主理人自己對於藝術本質是否有足夠的尊重、與理解。

「我相信,如果藝術與人中間隔了太多層,那人對藝術的感動一定也會減少。」

然而,再試問要如何讓藝術品在商業空間裡呈現時,不會讓過去鮮少接觸藝術的觀眾有所誤解?「我覺得開藝術空間,並非只能二元的挑菁英觀眾或選擇嘩眾取寵,我們不希望只能這樣選。我們反而希望透過一個相對輕鬆的場合,去給觀眾一些發現細節的機會。例如,你來到 LIGHTWELL 你會發現甚至好奇,為什麼高德亮的這個作品存在,好像在幫這個空間說話,而這個空間也幫作品說話。」

「如果只是在酒吧或咖啡廳裡掛畫,那我覺得他可能很難脫離裝飾,因為他並不是展覽,它很難有完整的體驗。」李品濤說。

李品濤與藝術家高德亮,除了一同呈現《In Your Own Time:高德亮個展》外,也在空間裡留下了一個會一直存在在 LIGHTWELL 天井的空間裝置作品。兩人回憶起打造這件作品的當初,因為老屋空間狹窄,以及堅持在天井中呈現作品的關係,讓施工必須總是全棟搭建鷹架、到所有光線與空間之間的寬度與高度皆須特別考量計算等,就連全數完工後,只為了清潔確保作品樣貌,也讓她們再一次在全棟搭建起鷹架。

因此,「如何讓藝術在商業空間裡不會淪為陪襯」這個問題對高德亮來說,答案呼之欲出。對他來說,該討論的並不是藝術與商業多靠近,更不是藝術與商業靠近就等於錯誤。「我覺得討論的前提是,你不能為了要商業而改變、甚至放棄了你原本的藝術性。藝術家不能讓作品呈現在別人面前時,是不ok的。藝術家就是要做好的作品,那是藝術家的責任。」

「藝術家也不能因為商業的關係,而無法產生一個有趣的、新的改變。」藝術家高德亮說。

藝術家高德亮(Kou Tak-Leong),1991生於澳門,2015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爾後攻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目前以台北作為創作基地。在2020年參與了臺北白晝之夜、龍崎光節 – 空山祭、以及中國信託於南港金融園區的藝術裝置計劃等;也在2019年於義大利 Centre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入選 C.O.C.A Prize決選、參與2019年台南月津港燈節等。其作品善於運用雷射和光線,投影製造自然又科幻的空間。透過光影,來呈現晝夜、光譜在時間中的流動,以及空間中每個個體當下的狀態與變化。

白線 White Line, 媒材:雷射,不銹鋼 尺村:依場地而製, 創作年份:2020, medium: Laser, stainless steel, dimensions: dimensions variable, year: 2020, Courtesy of 高德亮(Kou Tak-Leong)

4.藝術總是主觀的,其實藝術沒有標準?在商圈氛圍裡的藝術空間呈現,標準也可以降低些?

如前述,對李品濤來說,呈現的方式是「展覽」,或只是「掛在牆上」,有著偌大的差別。對於觀眾藝術素養抱持信心的李品濤,並不認為藝術空間所在的場域,可以成為讓展覽品質標準降低的理由。「大家都說藝術與藝術圈子觀眾喜好很主觀,我覺得那個主觀是,它一定要在某一個水平之上,必須在某個標準以上,才有探討主觀程度的討論空間。」李品濤說。

「你不能做一個根本不在水平之上的東西,然後告訴大家『藝術是主觀的』,就要觀眾接受。尤其在台灣,藝術領域的專家們對藝術的理解度是很高的,專家們會清楚的知道你做這些是不是用心的。就像雖然 LIGHTWELL 很榮幸在成立初期就受到專家的肯定,但真的戒慎恐懼。也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從事藝術產業是一條很長的路,必須不斷地學習與吸收不同觀點。」

儘管位於商圈、甚至來者觀眾也多半是為了逛街而偶遇的,呈現作品與展覽依然須堅持不降低專業標準。然而,那麼藝術空間有哪些方式可以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作為不被既有框架定義的複合式空間,LIGHTWELL 致力導入新型態的觀展體驗。在日前《棲夢幻室呂紹瑜 Crystal Lupa 個展》的展期間, LIGHTWELL也與英國頂級音響品牌 Bowers & Wilkins 合作語音導覽套票,期待透過 B&W PX7 主動降噪無線藍牙耳機升級觀展體驗,這更是國內眾多藝術空間裡顯少見得的。

 

「2020 台灣光環境獎」大獎得主之一  —- LIGHT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