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創作?》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可能是許多創作者們在創作生涯中,曾不斷反覆詢問自己的事。
由策展人阮慶岳所策劃的展覽《山像隻怪獸》裡,邀請了五位建築背景的創作者,對於畫廊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嘗試。「建築跟藝術本來就有很多交集的地方,《山像隻怪獸》看起來像是某種跨界,但其實是藝術本質上的探索。」安卓藝術畫廊共同合夥人 Queena 說。如此,我們更加確定了《山像隻怪獸》並不是一個「公關展」而已,而是嘗試想透過該展覽在探索藝術本質的同時,也嘗試找出在其他創作領域中,是否也能夠以「藝術」作為溝通方式的可能性。在過去,是否存在許多因職業領域劃分的關係,而並未被涵括在「視覺藝術」、「當代藝術」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們?
「而就像其中一位建築師吳增榮,在建築生涯於中年獲得高成就時,竟傳奇性的關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全然地轉到藝術創作。對他來說,為什麼一定要創作?又為什麼一定只能是創作?」

安卓藝術的 Queena 提到,過往,某個年代以前的建築師,沒有電腦與數位技術輔助,皆須透過真實一筆一畫地手繪來創造出「建築」作品。「然而,這樣的創作究竟要跟隨自己的內心,還是按按照業主的想法去畫?相信其中必然有不少妥協。」
「建築除了美感之外,它還是要有些功能性,但那些功能性有時很難全然地跟藝術劃上等號。」安卓藝術的 Queena 說。
《山像隻怪獸》展覽裡,邀請到五位建築背景的創作者:李祖原、廖偉立、林志堅、王為河、吳增榮。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作品中,建築生涯與成就似乎被們從容且悠然地擺在一旁,透過畫作,我們見到的是五位創作者們對於水墨山水的孺慕致敬,對於台灣山陵的仰望摯愛,以及日常事物的抽象演繹,峰峰連綿各有風景。而在這些創作裡,希望表達、創造出什麼,絲毫沒有使用者需求的指向、沒有業主的想法與控制,只有創作者全然地心之所向。


展出的五位藝術家,作品涵蓋油畫、壓克力顏料、水彩、水墨與立體作品。如同策展人所提,本次展覽「山像隻怪獸」也是回應瘟疫蔓延下,人們被迫與原本熟悉的世界疏離,許多人在無法出國下選擇走向山林,以身體來面對寬大包容的大自然,重新尋找與自我心靈對話的契機。而我們身處在舉目皆是山脈的台灣,加上時代持續對自身與環境的凝目呼喚,自然也顯現在創作者的作品裡。
因此,展覽決定以山為名,且以怪獸作為註腳,除了表達對山林生機勃勃、奧秘難測的崇敬,也是對此刻時空詭譎的積極回應。而展覽標題援引自去年過世的知名作家七等生的小說〈山像隻怪獸〉,更是策展人阮慶岳對於其深受七等生影響的感謝與致敬。而與策展人阮慶岳談到,五位建築師們在過往的建築生涯,與藝術創作的狀態有何不同?
「建築裡有種現實,那樣的現實會折磨你」阮慶岳這麼告訴 ART PRESS 。
策展人阮慶岳(ROAN Ching-Yueh),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美國及台灣的執照建築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同時也涉略視覺藝術、當代藝術領域甚為深且廣。其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曾策展200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並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小說推薦獎、2009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2012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2015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1942 生於台中的台灣建築師吳增榮,擅長傳達以混凝土為主要建材的剛毅厚重特質,建築作品造型素樸莊嚴。重要的作品包括潭子鄉栗林國宅、 台中縣東勢鎮公所 、台北市政中心(與王立甫、李俊仁合作)、林口三宅一生公寓。中年毅然放棄建築生涯,轉而專注繪畫創作,主題包括台大校園以及其最尊崇喜愛的大霸尖山等山林風景。
而此次,吳增榮所呈現的繪畫作品《大霸尖山》,以水彩作為媒介,用神秘的光影和色彩訴說他對自然的孺慕之情,並以大片色塊與簡化的筆觸來輝映出山峰的雄偉靜默。
1961年出生於台北市的王為河,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築碩士,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暨所長。建築作品曾獲2015 年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公共藝術「這裡的這裡」首獎、2010年雲嘉南風景管理處公共藝術「北門口」首獎等。曾於2011年於伊通公園畫廊舉辦「十個年頭」個展,亦參與過多次聯展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2014)、伊通公園畫廊「25+1」(2013)、誠品書局「建築人與書寫」。王為河的畫作,從日常符號的演繹與物質空間的探索中,透過理性極簡的畫面映射出藝術家對於生命本質的思考與內在的深層探索。
1951出生於台灣宜蘭、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林志堅,崇尚自然工法,建築目標追求天人合一,取得人、房子與外在環境三者之間的完美和諧。1986年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作品曾發表於雄獅畫廊,1989年於美國文化中心個展。之後,雖主業放在建築,仍持續不懈於書法與藝術創作,2016年於台南東門美術館展出。林志堅油畫《山色嬉春》用近似水墨山水的直式構圖,於山石皴法與滴流抽象的交融中自成一格,畫裡既有表現力道極強的筆觸和色彩,亦有引發思古幽情的文人情懷。
1955年出生於苗栗的廖偉立,曾獲多項榮譽包括中華民國第8屆傑出建築師、WA中國建築獎、日本SD Review獎等。建築作品多在台灣中西部,代表作包含「王功生態景觀橋」、「天空之橋」、「基督救恩之光教會」、「礁溪長老教會」等,甚至包含本地藝術界私人美術館之ㄧ的「毓繡美術館」。廖偉立的水墨與水彩畫作,在筆墨暈染間穿插滲入了細膩的線條,無論是山林或人間風景的描繪似乎都體現出浩瀚宇宙滄海一粟之覺察。
1938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的李祖原,以致力於研究繼承具中華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築及發展「圓氣」建築理論著名,其建築代表作為台北101大樓、高雄85大樓等,更曾在1995年獲第一屆中華民國傑出設計師獎、2008年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建築類等。在《山像隻怪獸》展覽裡,其水墨作品《細讀乾坤相 No.7》通過筆墨轉譯易經卦象得出新解,哲思蘊藏。

《山像隻怪獸》(Mountain is Like a Monster )展覽,已於上週末2021年2月20日開幕,將持續至4月3日止。
《山像隻怪獸》Mountain is Like a Monster
- 展覽時間|2021年2月20日- 4月3日
-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80號7樓)
- 開幕對談|「我為什麼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