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熱愛藝術文化的你來說,過往曾經看過的展覽興許多半是藝術家們的高完整度作品、或完成版本作品。然而,你是否曾經想過,藝術家們在呈現完整作品以前,曾做過多少實驗性、研究性質的階段性作品?
再試想,藝術家作品達到「完整」以前,需要投入多少時間、心力、甚至成本?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於四年前發起的「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以下簡稱CREATROS計畫)正是為此而來。在「CREATROS計畫」裏,藝術機構提供經費于藝術家,為的並不是期待或要求換取「完整狀態」的作品,而只是支持藝術家們於實驗階段的跨域創作研究。
》.jpg?resize=740%2C494&ssl=1)
在2020年的「CREATROS計畫」裏,共有16項創研計畫在 C-LAB進行,主題橫跨敘事、空間、表演、農事、網路輿論、媒體批判、基因改造、聲景採集、歷史檔案、地理踏查、文化交流等。如今,透過「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集合16組創作者,於2月19日至3月14日,在空總通信分隊展演空間透過展覽、表演與現場活動,呈現各計畫的階段性樣貌。
與過往傳統展覽不同的是,「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展覽呈現給觀眾的意義,除了藝術家所聚焦的領域以及其思想之外,對於廣大的藝術創作者們來說,更是一個特別的機會,能在該展覽中透過觀察藝術家們創作處於實驗階段時的蛛絲馬跡,來獲得些許創作啟發。

同時,「CREATORS 計畫」鼓勵創作者思索跨域合作的可能,很多提案都帶有跨領域、跨學科的向度,或在既有的藝術文化生產慣習中找尋新的出路。
如「引爆火山工程」團隊透過與古文明學者、生態調查者、臺灣飛碟研究學會、大屯火山觀測站研究人員等持續對話,完成了一系列的藝術行動踏查;羅懿君則從對於身體的思考,連結了臺灣糖業的歷史,以及當代時興的健身文化。「安魂工作隊」則透過在各地方的版畫工作坊,帶領民眾進行版畫創作,回應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也正如「走路草農/藝團」從務農家庭的日常經驗出發,透過研究來思考農業勞動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連通可能。
.jpg?resize=740%2C494&ssl=1)
如同策展人游崴所提到的,展覽的任務嘗試捕捉每個計畫中那種尚未定案的、行進中的狀態,展出內容不必然是傳統定義下的「作品」,而比較接近一系列的工作或創作文件,形式混合著手稿、草圖、田調素材、參考資料等,有些則是接近作品的「準作品」狀態。
「這些文件、測試版或工作版本,將會是文化實踐過程中可貴的後場紀錄。」策展人游崴說。
部分參展計畫則展現了藝術家對特定文本敘事的重訪、調查與再詮釋,如黃博志的計畫圍繞著一位在香港布料市場攤主的身世;「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則以1910年一首介紹臺灣各地風情的歌曲〈臺灣周遊唱歌〉為起點,融合表演、影像與歷史文件。許哲瑜與陳琬尹的「綠頭鴨之死」則以影像敘事連結了一隻實驗室的兔子,與一隻被展示於自然史博物館的綠頭鴨。

策展人游崴表示,仍在發展中的階段性樣貌,除了可能會散落成為各個不同作品的重要背景,亦可能成為未來作品中重要技術或思想的基礎。其中,幾位聲音藝術領域的參展者,也在自身創作之路上展現了在聲音技術上的開發實驗。
如黃苓瑄的「人工自然」計畫以四聲道音場裝置及結合Ambisonics環繞聲響技術的現場演出,探索聽覺與視覺之間的錯位可能;吳秉聖嘗試以喇叭陣列打造「波場合成系統」(Wave Field Synthesis);黃偉的「日常截面」則以點雲掃描的視覺數據驅動聲音。而陳志建則嘗試以「人機共創」的方式,透過 AI 人工智能採集並分析自然環境數據,最後化為能模擬自然動態的聲音機動裝置《自然復刻》。
在藝術家陳志建的《自然復刻》裏,你可以看到仍處於實驗狀態的聲音機動裝置身處於毫無自然元素的潔白人造空間裏。試想像,AI 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透過採集與學習技術,最終完美擬仿自然動態?再試想像,未來該作品的完整狀態,可能不僅只是單一一個而是數十、甚至數百個裝置倒掛呈現於純白的人造無風空間中,「隨風」擺盪。如此,你是否也開始思考科技與人工智慧可能取代自然?
「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呈現16組藝術創作者階段性樣貌,展覽僅持續至3月14日(日)。
實驗通信 CREATORS 2020–21
- 展期|2021年2月19日(五)—3月14日(日)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休館
- 策展人|游崴
- 參展藝術家|引爆火山工程、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安魂工作隊、江之翠劇場、吳秉聖、李慈湄、走路草農/藝團、施懿珊、許哲瑜/陳琬尹、陳志建、黃苓瑄、黃偉、黃博志、黃鼎云、遠房親戚實驗室、羅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