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網路時代的現代人們,從外出交通、到工作通訊皆難以脫離網路與手機的狀態,你曾思考過「賽伯格」是否真的離我們遙遠嗎?以上哲思,有部分藝術家已經嘗試透過創作對這樣的議題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回應。
由策展人沈伯丞籌畫的藝術計畫《再・創世 Cybernetic》,嘗試從演化控制學(Evolutionary Cybernetic)的理論基礎上,探討仿生學(Bionics)、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嵌合體(Chimera)與賽伯格(Cyborg)以及環境控制學(Geo-Cybernetics)等新知識技術所構成的未來生命圖像。該藝術計畫內容廣泛涵括了多場講座、與展覽,為的是希望雖艱澀但具有前瞻性的議題,能在展覽開始前,透過講座更加深度地傳遞。多場系列講座,也邀請藝術家崔廣宇、陳志建、鄭先喻、蘇匯宇等藝術家參與,而即將到來的一場講座就在本週 3/13(六),以「科技情境下,藝術家該如何討論生命?」為題,報名即可免費參與。
透過定期舉辦藝術講座、座談會,並推出專欄文章等方式,推廣科技與藝術所交織的未來圖譜,延伸其背後所反映的各項議題。而在相關討論中所累積之學術能量,亦期待未來得以成為持續舉辦各類型活動的重要推力。
以過往舉辦的其中一場講座內容為例,在 2021年 1月 22日舉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機器、AI、演算法與藝術創作(下)」,邀請了崔廣宇、陳志建、鄭先喻等三位藝術家。講座過程中,主持人沈伯丞提到,曾有研究者讓AI學習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繪畫中的筆觸、色調、構圖等資訊,並在達到一定進度後讓AI演算出宛如林布蘭所繪之畫作,並佯稱是林布蘭未曾被發現的作品,供許多藝術研究者鑑定是否為真跡,在巧妙騙過眾人的眼睛後,唯有一位學者否認那是林布蘭的作品,然而他的答案卻是:裡面沒有林布蘭的靈魂。
在該場講座的最後,觀眾提問時間過程中,藝術家們也就「AI是否會取代藝術創作者的工作」發表各自看法。
如果我們嘗試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藝術」創作,或許可以認為這一切是從遠古的洞穴開始,而始終是人類以創造性的想像,透過創作來回應著眼前一切有關生命和自然的提問、詮釋與認識。而端詳眼前當代網路社會的生活情境,我們或許可以確信的是,當代世界和冰河時期洞穴裏的藝術家們,兩者有著巨大迥異的情境。在這個科學及科技詮釋宰制的當代環境中,「藝術」該如何猶如萬年以來世世代代的藝術家般,持續地探問、揭露關於生命的命題?
對於藝術如何針對生命議題進行探索和揭露,有興趣的朋友們可點擊這裏,查看如何免費報名。
地點:忠泰講廳 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忠泰企業大樓7樓)
主持人:沈伯丞(策展人、
與談人:蘇匯宇(藝術家)、曹存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