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前先讀些‧輯ㄧ「這裡不全是財富、名流和免費的酒水。」充斥驚人之語的《當代藝術大白話》Before the end of the COVID-19 lockdown, we read (I): “Playing to the Gallery _ 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

「蛤,這麼貴!?」這是多數人聽見藝術品價格時的反應,也是《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第一章的標題。

在台灣,「當代」二字雖然已不算少見,但「當代藝術」這四個字所組成的這件事,似乎還是和大眾有著一段距離。甚至,許多人在觀賞或嘗試了解藝術時,常常感到忐忑不安,好像沒有豐富的學術和歷史學養,就沒有能力享受看作品的樂趣。在這本名為《當代藝術大白話》,在談起一切以前,先講出了多數人的心聲:

例如多數人對於參觀美術館依然容易感到不自在、商業畫廊前台坐著精緻優雅到令人距離感十足的畫廊小姐、展廳裡有如古典音樂一般艱澀難懂的藝術品等。「其實,只要用對幾個工具,就可以開始理解甚至欣賞它。」作者Grayson Perry 說。在疫情接近尾聲之時,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擷取《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共六章節其中的ㄧ個章節,並整理為以下 5個要點。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們,別忘了疫情尚未徹底告停以前,待在家看看書依然是個好選擇。

翻攝於《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內文, Courtesy of 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

1.「要在這裡生活不容易,這裡不全是財富、名流和免費的酒水。」

你或許曾經聽過,人們說藝術界充斥著擁有龐大財富、雄厚背景者。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從業人員們,都是怎麼加入藝術界的?「很少人在投身藝術時,腦子裡想只想著白花花的銀子。大部分人士受創作的慾望驅使,或者喜歡欣賞藝術,或是喜歡和藝術家相處。這表示這種人通常有滿腔的熱情、好奇心、還有一顆敏感的心。」作者 Grayson Perry 在《當代藝術大白話》書序裡便曾說。

然而,除了藝術界內以外,再往更廣泛的藝文觀眾來說,許多觀眾面對美術館、藝廊、藝術品時,依然是不時心生膽怯,以及最常見的:儘管滿腹狐疑,但不好意思開口發問。「其實,藝術界需要有人不斷提問。」作者Grayson Perry說。換言之,下次當參觀美術館時,切勿覺得徘徊在腦海裡的這些疑問不重要。

翻攝於《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內文, Courtesy of 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

2. 知名、受歡迎就是好藝術嗎?「幾乎每個國家的大眾都只喜歡風景畫。」

「格里森・佩里娓娓道來創作的喜悅,將藝術界爭論不休的議題端上檯面‧‧‧‧‧‧藝術界的大門是寬還是窄‧‧‧‧‧‧並暴露出這當中的浮華與虛誇‧‧‧‧‧‧。」—— Tim Adams ,《觀察家報》

相信你一定曾經聽過有人說「這個藝術家很有名耶!」這樣的話。在《當代藝術大白話》裡,作者透過多個段落想表達,藝術作品好壞的評斷標準是錯綜複雜的。作者舉出1990年代曾經有兩位調皮的俄羅斯藝術家組合 Kamar & Melamid,他們真的曾經把「受歡迎」當作評斷作品的唯一標準,調查結果有著意外的發現:幾乎所有國家的人都只喜歡風景畫,具體而言就是在畫裡面畫幾個人、前景再有個幾隻動物,然後最好是藍色調的。

「我們尋求自由,最後卻被奴役。」Kamar & Melamid 曾說。聽到這裡,相信你更加了解藝術專業人士們為什麼時常對於「討喜事物」感到沮喪,以及為什麼評斷藝術家作品好壞,是一件「錯綜複雜」的事情了。

翻攝於《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內文, Courtesy of 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

3.看展覽時,千萬別用「好美」來評斷作品好壞。「美的概念裡,充斥了偏見」

如果你曾經對著作品說過這樣的話,先別倒抽一口氣,我們相信你並不是「那個」意思。什麼意思呢?在《當代藝術大白話》第一章節裡,作者提到以小便斗作品而聞名的知名藝術家杜象曾經說過:「賞心悅目的美是必須避免的陷阱。」

此並非是在告誡我們不能使用「美」這個形容詞,而是如果我們使用這樣的形容詞時,缺乏思考、缺乏提問、只顧著接受外表的華美與討好,這樣觀看藝術品的方式,將令藝術專業人士感到遺憾。故,作者想告訴世人的是,作為有能力獨立思考的深度公眾,我們期待的是理解「美」這個概念的標準是經過重重制約的。作者更是拿「度假旅遊」來比喻,如果人們旅遊只是想複製廣告上看到的照片 — 陽光下獨自站在馬丘比丘上的美照,這樣的度假意義又是什麼?

翻攝於《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內文, Courtesy of 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

4. 所謂的品味到底是什麼?藝術界品味與大眾品味兩者間差在哪裡?

你也曾經認為「品味」這個詞充滿菁英主義嗎?在《當代藝術大白話》第一章節裡,談起品味時,作者邀請觀眾朋友們「買窗簾」這件事。想像現在你必須為家裡買一套窗簾,這時你會想些什麼?一般人會直覺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窗簾,而不是去思考「喜歡」是什麼意思。

這並不是代表所謂的依照「直覺」有什麼不對,而是形容藝術相關行業的朋友們重視的時常不只是表面,而是反覆提問、思辨,儘管這種思考行為時常是費心耗時且「庸人自擾」的,如此形成所謂的「品味」差異。

書中已買窗簾為例,來形容從事創作、策展等藝術行業的人們,對眼前的事物皆有這樣的基本「自覺」,從顏色、媒材、背景意義、年代等,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經過一連串的思考辯證,不會輕易地受意識形態或刻板印象干擾。正如當代藝術家們創作時除了投入自己作品之外,也還要不停地思考著「什麼是藝術?」。

「你該能明白藝術家這個角色有多難了吧。」 — 《當代藝術大白話》

翻攝於《當代藝術大白話》書中內文, Courtesy of 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

5. 時常覺得自己「看不懂」藝術展覽文字?「非得讀懂這種『高級文化文案』、『國際菁英語言』才能判斷作品優劣嗎?完全沒必要。」

在《當代藝術大白話》第一章節的尾聲,作者提到當年社會學家 Alix Rule 和藝術家 David Levine 曾經一同合作了一個項目:「國際藝術英語」。

他們在這個項目裡,透過將上千篇公立美術館當代藝術展覽的新聞稿,放到一個語言分析系統程式裡,所得出的幾項觀察結論:「這種『國際藝術英語』對白話英文嗤之以鼻,認為名詞用得不夠多,例如『視覺的』就應該要說『視覺性』,他們兩位形容這類型的文字有如很不專業的法文翻譯,讀起來會產生超自然的暈船感。」

如此讓不少人反思是不是自己教育程度不夠高的「國際藝術英語」,最早發源自1960年代的藝術評論,而它至今也依然存在,對吧?「這樣的英文鞏固了一些作者在藝術評論上的權威地位,彷彿具備這種『語言能力』是很珍貴的技能,甚至與『嚴肅的語文』劃上等號,一場語言武器大戰開打,延燒到美術機構、商業畫廊、學生論文,每一個人都想被視為『嚴肅討論藝術』的人。」

儘管「國際藝術英語」、「高級文化文案」的地位至今依然相當穩固,但曾獲英國透納獎的作者 Grayson Perry 則說,這種必須「完全看懂」這種文字才能判斷作品好壞的感覺,是完全沒必要的!作者此言,你也曾感同身受嗎?

—————————————————————

本企劃由 ART PRESS 與友好夥伴單位「阿橋社 Pont D’Art Publishing」聯合呈獻。再次感謝您對藝術知識與專業的堅持, 若您想了解該書更多,點擊這裡,使用 ART PRESS 讀者優惠碼「artpresslist2021」,最高可獲 7折優惠!

—————————————————————

當代藝術大白話:獻給你我的藝術指南 Playing to the Gallery_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

  • 上市日期|2020年08月10日
  • 書籍作者|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生於1960年)
  • 書籍譯者|金振寧 
  • 索取免費試閱|分享本文,並來信至 members@theartpressasia.com ,標題註明「我要試閱 創造展覽」,即可免費收到試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