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生產力的他們‧輯ㄧ「會有一天,藝術不再輕易地被割捨」藝術高等教育裡的有章藝術博物館 Why some people always said art is expensive and unprofitable: A art museum in art school OUR MUSEUM, NTUA

「從兒時學習歷程開始,我們就已經把藝術詮釋得比較狹隘。」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羅景中說。

「所以我覺得,大家普遍上會有這個想法還滿正常的,覺得藝術毫無經濟生產力、無法理解藝術的價值。而這些看似不具生產力、只是『好看』的東西,本來就很容易被捨棄掉。」面對台灣看待藝術與文化的態度現況,羅景中並非表現憤世忌俗,而是一派輕鬆地理解一切其實其來有自,並且知道如果沒有理解這個事實,任何針對藝術文化的教育都可能會顯得與民眾脫鉤且不合時宜。

楊季涓《黑色沙丘》。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中看不中用」,或許以許多傳統產業的邏輯來說,藝術恰恰就是這樣「無用且昂貴」的東西。而在整個藝術產業裡,持續地投入高昂成本,讓公眾們能有一個又一個展覽可看的『不具生產力者』,美術館正是藝術產業裡其中一個『長時間傻瓜』。在疫情災難過後,ART PRESS 編輯部走訪台灣本地多個美術館、博物館,邀請關心藝文發展的觀眾們,一同來了解這些「不具生產力的他們」,究竟為什麼要總是與經濟情勢背道而馳

「這並不是悲觀,現況會是這樣,只是因為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我相信繼續做下去,會有一天,藝術不會再輕易地被割捨掉的東西。」羅景中說。

楊季涓《我是一間小房子》。圖/ 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有章藝術博物館作為一座綜合性大學博物館,不僅提供藝術展呈空間,也肩負博物館的基本責任,例如保存、維護、研究與展示館藏品,並開放予學校成員、全體師生,以及所有參觀者認識臺灣藝術大學的重要校史文物與藝術作品。而近年透過有章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各大型當代藝術展覽,持續邀請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參展,並為藝博館的特殊展場空間實踐現地創作。

與常人所認為地博物館館長不同地,羅景中館長在接受訪談時,並不是身在大部分人們所認為的層層書架前面,而是身在一個滿是電鑽、建造工具的工具間。「美術館不是老學究,雖然理論很重要,但如果沒有了解藝術家每天在做的是什麼,藝術家又怎麼會認同你。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羅景中說。

劉千瑋《實心工具》。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1.我們都知道美術館要善盡社會責任,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常人談到「社會責任」,多半聯想到「慈善」,然而,對於美術館來說,透過展覽活動帶給觀眾藝術教育的同時,善待藝術從業人員、提供更友善的藝術環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座落在學校裡,雖處於自行籌措經費的拮据有限處境,但卻是相對其他美術館更沒有市政政績壓力、檔期壓力的有章藝術博物館,他們把更多時間與空間留給來到這裡展覽的藝術家們。例如,透過與有章藝術博物館同仁求證,對該館來說,在單一個展覽中,提供給藝術家們ㄧ整個月的佈展時間是很正常、是他們希望做到的。

「位於學校裡,依然是公務機關。但這並不代表無法從既有的SOP裡,找到可以跟現實狀況銜接的方式,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跟藝術家溝通、協作,才能夠幫到藝術家們。」同樣擁有藝術家身份的館長羅景中回憶先前展覽佈展過程,認為正是因為身為藝術家,就能理解藝術家們在展場裡工作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那些急迫、焦慮、與堅持。

周育正《二整》。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2. 不是只有美術史課,才能帶給人們美術教育

如同多數美術館,有章藝術博物館也擁有自己的館藏。而什麼方法,才能讓富歷史性的典藏品真正進到觀眾腦子裡?把典藏品融入在現正展出的展裡,或許是個鮮少見的方式。

在2020年由有章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真實世界」(Authentic World)裡,來自知名的古董收藏家王度(1938-2015)捐予精緻的古文物、傳統傢俱與建築裝飾物,以及考古專家陳得仁先生捐贈的史前文物以及十三行遺址石器等,都嘗試透過新的展覽介紹給當代的觀眾們。

「導覽,它是一個滿直接的一個工具,可以教育、可以講解、也可以分享、更可以和觀眾產生連結。」對羅景中來說,只要能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真的不只是「看看」、「好看就好」的東西,那麼這其中的影響力,絕不亞於上一堂藝術史課。而過往,藝博館亦曾在單次展覽裡籌辦了50、60場導覽活動,從事藝術產業的朋友們或許便能了解,這個數字相較於其他相同規模的美術館,是相當驚人的。

「2020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 真實世界」,展出王度捐贈之彩繪金髹花鳥人物飾板,有章藝術博物館
Greater Taipei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s – Authentic World,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2020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 真實世界」,展出王度捐贈之古文物,有章藝術博物館
Greater Taipei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s – Authentic World,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而近期,2021年一場由國藝會與藝博館共同主辦的「策展人培力@家物事 特別容器」專案,在其中一檔由策展人鄒婷策劃的展覽「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中,四件藝博館典藏品也獲得重新展示的機會,包含日本近代版畫家勝井三雄(1931 – 2019)的《閉鎖的形態 II 沓》、Fluxus成員靉嘔(1931-)的《富士噴火 凱風快晴》,以及周瑛(1922-2011)的木刻版畫《土石流》和金勤伯(1911-1998)的《手稿-鳥結構圖》。

在展間「客/展廳」中,鄒婷細膩地疊合博物館情境與客廳敘事,柔和燈光下,牆面與地毯以細柔的膚色為主色,仿若將典藏品置於居家的空間中,沒有博物館中約定俗成的「禁止跨越」標示與作品說明牌,消弭了博物館空間與作品的距離。

「從前的時代,美術教育是那麼的制式化,但現在時代不同了,藝術、美術教育也不能只透過上課。」對羅景中來說,上課只是一定年齡層間才會發生的事,若藝術教育人們從學校畢業後也隨之告停,那麼我們所談的藝術教育到底是什麼?它應該不只是一門學科才對。

「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策展人鄒婷,展間「客/展廳」一景,有章藝術博物館
Housing Things : Compilations, Gatherings, and Pratices Shared in An Art Space, Tsou Ting, ‘A Living/Show Room’,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靉嘔,《富士噴火 凱風快晴》,木刻版畫 86/300,安達版畫研究所1982年發行,41.4 × 30.6 cm,有章藝術博物館。
Ay-O, «Fuji’s On Fire: Fine Wind and Clear Morning», Woodblock print 86/300, Published by Adachihanga Research Institute, 41.4 × 30.6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3.你覺得訓練、豐富你的五感,是一件價值多少的事情?

「不是只有好看,藝術是五感並用。」

羅景中提到過去藝博館曾舉辦過不少看起來跟藝術「無關」的實體活動,例如邀請公眾和專家一同在城市裡面查找,隨處可見的植物中有哪些是可以吃的。這樣的活動從頭到尾看不到藝術兩個字,但對藝博館來說,是邀請觀眾一同訓練自己的五感,在這樣的活動裡,沒有高深莫測的藝術文字、也沒有抽象難以找到切入點了解的藝術作品,有的只有觀眾自己的「感受」。

「談藝術之前,可以先談談『感受』,然後再去聯繫到他所觀看的展覽跟作品,為什麼今天會是這個樣子?藝術、作品、以及思考理解一件事情從何發展而來的,這些感受性的東西,都不是沒有用的。」羅景中說。

區秀詒、陳侑汝《亡魂夢》。圖/ 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吳思嶔、劉玗《餵食秀》。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有章藝術博物館」,創建起源自 2004年黃光男博士擔任校長時,提出以博物館凝塑本校特色、提升學術發展並建構國際文化交流平台的想法。經幾年籌備後,在 2008年3月24日,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而直到 2011年,由廖有章先生家屬廖黃香女士捐贈新台幣1億元贊助藝博館新館的興建,為感念廖有章先生之貢獻,本館定名為「有章藝術博物館」。

 

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 Housing Things: Compilations, Gatherings, and Practices Shared in An Art Space

  • 展覽時間|2021.03.19 – 2021.05.15 
  • 展覽地點|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33巷、35巷、37巷、39巷)
  • 策展人|鄒婷
  • 藝術家|李傑、區秀詒 X 陳侑汝、楊季涓、劉千瑋、劉玗 吳思嶔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贊助單位|RC文化藝術基金會、千鳥藝術

 

特別容器–合一與分別地界 Specific Containers-Unity & Separation of Boundary

  • 展覽時間|2021.03.19 – 2021.05.15
  • 展覽地點|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33巷、35巷、37巷、39巷)
  • 策展人|齊簡
  • 藝術家|黃榮智、周育正、邱承宏、許家維、齊簡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