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場域存在的必要該怎麼衡量?討論意義前,應該先討論人:C-LAB《勒法利計畫》Project: The Folly at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建築、硬體場域的價值與重要性,該透過什麼樣的標準認定?你是否曾經碰過有一種空間、建築、抑或是場地,因為人的使用與文化,而有機會產生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意義?

「它的功能或它的存在會反射出來的東西,會因為人們進去裡面、因為人去使用它、跟它產生關係,它才有機會反射出更多意義。對策展人來說,其實空總就是個 folly。」策展人莊偉慈說。展覽名稱裡的「勒法利」,來自於英文「The Folly」的音譯。而「folly」,其實是自18、19世紀園林建築而來的,在建築領域最早所指的是具有裝飾性,而無實用功能的建築物,源自法文「folie」。當它不像涼亭那般地有功能,folly 既不是建築、不是雕塑、也不是裝飾,那它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麼?

陳萬仁 CHEN Wan-Jen,冗餘物語 Redundant Tales, 2021, 錄像、複合媒材裝置 Video,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它是希望,這個建築物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去意識到它跟環境之間的關係。」對策展人來說,展覽「勒法利計畫」將會帶領觀眾理解三個層次意義,一是展場本身;二是從C-LAB延伸出去的意義,包含我們怎麼想像一個文化園區;以及三是整個城市系統。

「這個概念就像是,你成長的地方,對你來說也會有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意義。」

展場位於C-LAB美援大樓的「勒法利計畫」,一樓共有三件作品,也包含了陳萬仁透過結合牆壁斑駁的美援大樓來呈現的錄像、裝置作品。走進展間時,觀眾將會看到的是多座鷹架、以及一個大至整個空間的錄像動態投影,而在這個動態的影像裡,你將看到在工地運送砂石、鎖螺絲、甚至講電話的勞動景象。倘若要把年代已久的美援大樓修整成白盒子展場,勢必要花不少成本,對此,策展人則是反過來凸顯整個展場的獨特樣子。

「仔細回想,在這個到處都再進行都更的台北市,你走到哪裡都會看到工地。」策展人莊偉慈說。

而藝術家戴翰泓的動力機械作品《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則是一件作品連動著展間門的裝置。換言之,這是一件當觀眾推開門、走進展間時,作品才會被「拉起」、展現的作品;當觀眾離開,作品也跌落到地上。至此,到底展場是怎麼被去定義的?藝術家藉此,以作品隱喻展場空間是如何透過藝術家、作品與觀者三方的關係建立。

「其實,C-LAB園區有一段時間也是空著的。」策展人莊偉慈說。

邱承宏的《花架05》由C-LAB園區的變遷汲取靈感,撿拾園區的建築殘片融合燒製成大型雕塑,並搭配「綠癌」植物小花蔓澤蘭,指涉場域歷史的更迭流變,與其歷來的空缺狀態。透過把C-LAB園區的建築殘片保留,放在展場展出,象徵的是什麼?「這是藝術家對於一個空缺的藝術想像,花蓮那邊也很多碉堡、跟曾經是軍事基地這樣的建築物,同樣也因為政治的關係,改變了原本的使用狀態。」

「很多觀眾來C-LAB,並不是來看展覽,而是來散步的。」策展人莊偉慈娓娓道來為什麼以下這件作品《公園》也跟居住在台灣的人們有偌大的關係。

長期關注聲音領域的藝術家吳燦政,此次展出聲音裝置《公園》,收集歷年來於公園採集到的聲音,從早期居民的歌唱聲,到近年普遍在公園看到、聽到的移工交談聲,聲音的呈現蘊含著整個城市乃至於時空背景的變換。各個公園的影像裡,都是身在台北的居民可以辨認出來的,而裡面除了人的交談聲,更不乏建築施工的聲音。「同一個地區,不同時間點收到的聲音,其實會反映出環境的變化,但這是身處在當下的人是不會發現的。」策展人莊偉慈說。

邱承宏 CHIU Chen-Hung, 花架 05 Plant Stand 05, 2021, C-LAB拾獲建築材料、混凝土、黑大理石、碳、黑鐵、金屬板、瀝青、金屬夾具、植物 Site found construction material, concrete, black marble, carbon, black iron, metal panel, asphalt, metal fixture, plants,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吳燦政 WU Tsan-Cheng, 公園 Park, 2021, 聲音影像裝置 Audio and video installation,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竹子架起錄影作品、影像紛呈散在空間的各個角落。當你走進這個展場時,你將穿梭在充斥各種聲音、與市場畫面的展場裡。這是來自泰國藝術家阿農・南堯,曾在2019新加坡雙年展中製作作品《市集歌劇》(Opera of Kard(Market)),這次將展出他所創作的新版《市集歌劇2》。南堯採集清邁地區12個市集中的聲響,藝術家透過收錄他當時進入市集時所聽到的第一個聲音,來構成一首關於市集與庶民生活的樂章。

陳曉朋的作品則是以微觀而私密的視角,從一位在台北生活的藝術家為出發點,藉由繪畫創作向觀眾展示她的日常路徑,也討論隱藏在地圖中幽微的政治性是如何潛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他想的是:我對這個城市的感受,和這個城市對我的意義是什麼,而這些點都是他自己生活在這裡,常去的美術場館和文化機構,以及捷運路線。」

「另外,藝術家還想幽默地表達一下,關於藝術資源分配的事情。」

所謂的藝術資源,包含了哪些範疇?眼前這個棋盤格式的牆面作品,陳曉朋除了在上面標誌出藝術界皆可辨別的紅白格C-LAB園區外,同時也標示出了左上與右上另外兩個、以及左側的一個共三個方格紅點。而這便是源自於與C-LAB有著象徵性連結的紅白格作品的創作者 – 藝術家楊俊(Jun Yang),指涉楊俊在去年底至今年初時,曾接連地分別在關渡美術館、TKG+ Projects、以及當代館三地舉辦展覽一事。

阿農.南堯 Arnont NONGYAO, 歌劇市集2 Opera of Kard 2, 2021, 12 頻道錄像裝置 12-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陳曉朋 CHEN Shiau-Peng, 新路線 The New Way, 2021, 牆上繪畫 Painting on wall,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藝術家說,大家來C-LAB很多時候,都會有只是想找個咖啡廳的心情。」策展人莊偉慈說。

藝術家廖建忠承襲「假裝學」的創作脈絡,首次以輕薄的木作裝置,開設專屬C-LAB的咖啡店《空巴克》,作品名稱的諧音頗具嘲諷意味,藝術家藉此提問:為何文化場域總和咖啡的消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想要談的是,為什麼大家去文化場館、接近文化的時候,你想到的是消費,為什麼人們還是只想要找個咖啡廳?他想要理解文化跟消費,是不是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係。」

 眼前與眾人所熟悉的連鎖咖啡廳星巴克,高度相似。從吧台、價目表、商品展示層架、甚至到擺放糖包與吸管的料理台,從外觀看來,它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星巴克」。當然,這些都是藝術家透過翻模的方式做出來的,透過只把商品的表面形象表現出來,同時也是在諷刺、追問的是:你把錢投入所謂的文化消費裡時,那樣的消費是深度的、還是表面的?

廖建忠 LIAO Chien-Chung, 空巴克 CLABBUCKS, 2021, 木料、工業塗料 Timber, industrial coatings,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莊普的大型裝置《臨界的居所》中使用的門窗,來自於台北公館蟾蜍山的煥民新村,做為一個曾存在的社群殘片或遺跡,這些物件再現寓居的痕跡,同時也可以在裝置的細節裡,看到許多抽象創作藝術家莊普的幾何形態。在曾是舊空軍總部的空間內重現,是對歷史流變的見證,也代表著都市聚落因變遷而面臨的斷裂狀態。「煥民新村是一個空軍眷村,如今藝術家把它放在曾經是空軍基地的空總,而這些已經都是過去式了。」

走進這個展場時,觀眾會發現這個展間的走道特別狹窄。「他在眷村長大生活過,因為以前就是這麽窄,當你走在這般的狹窄的空間時,它會喚起你的身體感。」

莊普 TSONG Pu, 臨界的居所 The Critical Dwelling, 2014/2021, 現成物 Found objects,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具有建築背景的藝術家蕭有志,其作品《櫃之家》將在戶外園區展出,作品與周遭的豪宅對比,儼然成為「最小生存單位」。從廁所、廚房、到閣樓,看到這個作品時,或許許多觀眾難以相信,主辦單位 C-LAB團隊甚至還真的替這個「最小生存單位」接上了水和電。

正如蕭有志在其他作品上嘗試用鴿舍的方式建構房子,以相似的實驗性建築思維,他在這裡則是用蓋櫃子的工法來呈現這個作品。蕭有志,將多年來所關注的「大量交織」(Mega-weave)平台引入,《櫃之家》因此被賦予二手展覽資源交換的新身份,呈現將數位社群平台實體化的概念。「園區大家一直在討論,C-LAB是蛋黃中的蛋黃精華地段。而園區如果有個可以給人住的「家」的話,那會是怎樣?」

「大家都在討論蛋黃區,都沒討論到人。」

蕭有志 HSIAO Yu-Chih, 櫃之家 Cupboard House, 2016, 實木櫃體、水電裝置、家飾裝置 Wood sculpture, electric and pipe, furniture installation,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Photography: LU Guo-Wei(One Work) ©C-LAB

「勒法利計畫」試圖藉由建築和藝術計畫介入,借用關係的反轉、視角的跳躍和改變,獲得描繪當下生活的新觀點。展覽探索空間的本質,並透過構築物隱喻、改變人和空間的關係,試圖從講究效用的功利主義與都市設計概念尋找破口。當我們摒除實用主義,以藝術或創造性的手法介入空間之後,該如何重新理解地方、空間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勒法利計畫 Project: The Folly

  • 展覽日期2021.05.15- 08.29
  • 展覽地點|美援大樓展演空間、榕樹廣場
  •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C-LAB)
  • 指導單位|文化部 Ministry of Culture
  • 策展人|莊偉慈 Chuang Wei-Tzu
  • 藝術家|蕭有志、莊普、廖建忠、陳曉朋、凌天、戴翰泓、邱承宏、陳萬仁、吳燦政、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
  • 「勒法利計畫」預約看展連結:https://reurl.cc/7rYo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