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刻回想並反思:自己是否曾經因為關係而確認了立場,且在確認了立場後,便只擁有單一視角地來看待事情?
熱愛當代藝術的朋友們,想必都看過不少拼貼影像的創作。然而,同樣是透過數位攝影層層疊疊的技術,箇中語言和背後思想又有何不同?大量的植物攝影、看似靜止的時間、非常規的透視,想像這些來自各方角度所拼貼出的「當下」,都在藝術家的作品裡跳脫了時間。例如,走進 PTT SPACE 地下室樓展場時,旋即而來的,ㄧ座置於幾何色塊牆上的偌大燈箱作品裡就可以看見。

去年12月結束,在廣東美術館的展覽「幾點開船?」,其實是源自於2019年夏天的一次藝術駐村經驗。
那是一個位於馬來西亞的小島 – 沙巴洲金之島,在這個人口相對少的地方裡,藝術家透過一段時間的駐村後發現,跟小島上負責開船的人講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幾點開船?」。島嶼因為海域而顯得既寬廣又封閉,只能透過搭船才能到來與離開的環境狀態下,恰巧對應了范西近年作品中所描述的空間與關係。
「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會出現同樣的關係結構。」范西在2020年時曾說。

一個地點,一個位置,一次對話,某個瞬間。這些「當下」如何跳脫時間、空間在2D的影像裡重新再現,是范西所尋求的創造 「不斷生長的圖像」。透過各式各樣的角度獲得影像,像這樣一個紀錄性的動作,藝術家利用每個極其臨時的瞬間,捕捉著每個角度之間微小的變動,讓看似碎片性的影像,拼湊出熟悉但卻不合常規的經驗。
正如人們看待一件事情時,所使用的不同視角都將產出不同的感受與面相。同時,生成不同的經驗,就好像人們面對大部分事物時一樣,儘管我們在同一單位時間裡只會獲得一種角度,但並不代表它只能是單一的。而這之中當多方視角匯聚時,也同時造就了狀態的複雜性。
「對我來說,人是最複雜,也是最難預知的。」范西說。
對藝術家來說,所謂的視角它不僅無法是單一角度的,它更必須是一個巨大的交疊和融匯,總是參雜了許多的訊息、不同層次的感知,如此,事物得以獲得持續生長、持續發展著的有機樣貌。猶如在范西的作品裡,這些看似靜止的 2D影像裡,其實一個個都是處於繼續生長的3D維度。
「圍繞人所產生的各類關係,一直是我關注的課題。」范西曾說。
顯然地,在這整個紀錄的過程中,藝術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不斷生長」的命題,而這是在時間的包覆下所產生的。展覽中,敘述相似概念的作品例如缺失了具體時間的鐘錶《無題》,其上的指標要不然是從未運動,要不然是從未停止在極高速、人的視覺無法清晰捕捉的動態中運行。透露出所有的瞬間,始終是模糊且虛幻的,更遑論單一的視角又該如何精準地去賦予其中意義。
無論處於各方視角中是否經歷艱困且繁複的討論與釐清,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我們仍能身在其中感受思考與自由,並紀錄整個經驗,更將其幻化為另一個新的可能性,此猶如一處已知卻陌生的地方,一個夢境般虛擬的場景 —The Dream Site.

「每到一個劇場我都會拍一張舞台,一張空的觀眾席。」范西曾說。
范西在200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生活工作於北京。雕塑學習背景的她,讓平面的作品空間感十足。而在她其長期藝術實踐裡,無論是雕塑或後來嘗試的影像創作、現代舞舞團拍攝經驗,不變的是她致力於探索空間距離、人與空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心理距離對感知經驗造成的複雜影響,透過作品質詢著日常經驗、虛構創作與多種紛雜時間的關係。
近期展覽包括:「范西:5m以內」,CLC畫廊,北京(2021);」范西:幾點開船? “,廣東美術館,廣州(2020);”投票”,CLC畫廊,北京(2020);”范西:L的客廳”,埃爾蘭根孔子學院藝術空間,紐倫堡(2020);”後浪”,上海攝影中心,上海(2019); “PEER TO PEER”,Open Eye Gallery,利物浦(2019);”拼拼湊湊的利維坦”,Luhring Augustine,紐約,Bridge Projects,洛杉磯(2019,2020);”祝你擁有美好的一天!”

The Dream Site 范西個展
- 開幕時間 | 2021.8.14 (Sat.) 15:00 – 20:00
- 展覽日期 | 2021.8.14 – 2021.9.24
- 參觀時間 | Tue. – Fri. 12:30 – 18:30|Sat. 12:30 – 19:00
- 展覽地點 | PTT SPACE(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0巷7弄31號一樓)
- 官方網站 | ptt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