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旨在創造高觀展人次大展?「典藏、修復,少任何一個都等於沒做好」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As a museum, it’s more than presenting popular exhibition: OUR MUSEUM Collection Exhibition: “Sediment”

「我們對於美術館的想像,可能已經變成以為它必須要不斷地去做大展覽、新展覽,但其實博物館的任務並不是只有這件事情。」

談到博物館、美術館的使命,以及之所以會備受關注、重視、甚至是令人敬重的原因,皆源自於博物館替人們在人文領域保存了許多經過專家團隊研究後,所認定為珍貴的典藏品。如同西方世界眾多舉足輕重的美術館、博物館,之所以會被人們與專業人士所青睞,其背後原因並不是「舉辦了最受歡迎的展覽」,而是為人類文明保存了多少重要文化資產。

「其實就像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簡稱ICOM明言的不變定義,博物館主要從事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典藏品,而展示與展覽,只是其中一件事情。」有章藝術博物館研究員陳彥伶表示。

2021年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展場一景,展有張峰銘 2019年水墨四聯幅「淨象」(後)與江秋謹2014年複合媒材創作「症候群」(前),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博物館並不是只需要舉辦大展、忙於計算觀展人次就好了。」

2021年由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藝博館)策劃的典藏展以沉積物》(Sediment為題,試圖以沉積物比擬典藏品的意義,意指歷經歲月而留下來的層層菁華,而藝博館也典藏著每個時代的重要作品,包含大師的經典之作,以及青年藝術家的最新創作

「之所以名為沉積物》,正是比擬考古時,通常會從最新的一層開始。希望藉此,讓觀眾了解到其實博物館典藏品也有所謂的新進典藏品。」體現博物館典藏品的意義的同時,其中展出的作品也呼應沉積物的多樣質地,形塑出岩石、地層與山脈的意象。而此命名揭露了展覽另一層更深的意義是:博物館研究員們如何透過展覽如考古般地「挖掘」典藏並「再現」典藏品?

2021年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展場一景,展有洪聖雄2020年的裝置作品「再見」,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為什麼要把年輕藝術家的典藏品,跟大師藝術家的典藏品放在一起?藝博館表示,其實這源自於每年辦理的「造形藝術獎項」,透過臺藝大的典藏政策以及典藏委員會的專業,典藏/收藏畢業生的得獎作品,每一年皆蒐集來自年輕藝術家的創作。

藝博館研究員表示,展覽過程中,許多前來觀展的觀眾訝異於藝術大學竟然有典藏品,而其實,儘管是身在藝術大學裡的博物館,並非只需服務校內師生。「藝術大學的博物館,之所以名為博物館,正是因為它都有典藏品維護、修復與研究的責任。」

「在以上這些工作都達成後,再透過展覽來向公眾展示、共享這些工作的成果。」

沉積物共有23位參展者,展出的作品類別相當多元,涵括油畫、版畫、水彩、攝影、複合媒材、雕塑、水墨、書法、篆刻、陶藝、工藝,以及史前文物,展現一座藝術博物館的豐富寶藏。

除了年輕藝術家作品之外,同時也特別展出幾位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包含享譽國際的版畫藝術家,例如江戶時代浮世繪師葛飾北齋(1760-1849)的「凱風快晴」,以及臺灣戰後著名版畫家周瑛(1922-2011)80年代的抽象版畫作品「石之頌」、臺灣戰後攝影家郎靜山(1892-1995)的濕版攝影「迷矇中的山谷」、傅狷夫(1910-2007)的書法「法自然」

2021年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展場一景,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其實,台灣美術館有很多非常好的典藏品,博物館、美術館透過研究、展覽等工作來處理典藏品後,透過呈現,讓大家開始注意到這些典藏品,創造這些文化資產的影響力。」藝博館強調,尤其因為該館隸屬於藝術大學,所以典藏品種類範圍必須非常廣泛,從人們常見的書畫、水墨等藝術形式,甚至還包含篆刻「印材」。

例如,此展覽也回望藝博館李奇茂(1925-2019)於 2008年贈予臺藝大的珍貴印材,皆回應臺藝大悠久的校史與藝博館精彩的展覽史。另外,由考古學家陳德仁於2005年贈予藝博館的石器、陶片等史前文物,將在一種「當代策展」的語境中被展示。

「就像這些印材,它尚未成為篆刻印章,常態環境底下大家就很容易只是把它當成一種材料。」

這樣的典藏品,在其他商業或非商業藝術場域恐怕是難以見得,甚至不會被納入,沉積物如此體現了藝術大學博物館的教育使命。「在這個展覽裡,透過策展,把所有不管是視覺或是文化意涵等有相互呼應的作品放在一起,有機會不是只把它當成一種材料而已來思考。」

2021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展場一景,展有史前文物與印材,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2021年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李奇茂於2008年贈予臺藝大之珍貴印材,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view.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當看完整個展覽後,若你有額外時間回到藝博館的入口接待處,你將會發現入口處一排排的典藏品圖像設計,圖像下面所列出的,不是作品名稱而是一行代號,藉此暗示著典藏品的管理工作,皆奠基於圖像式的編號與建檔入冊,再經過作品研究、詮釋,最後透過展覽的實踐,生產出新的典藏展示方法

如此我們便能更透徹地理解,博物館、美術館為什麼要做研究?所謂博物館、美術館的使命與研究工作,並非只是呈現當紅藝術家、創造一個個氣勢磅礡的人氣大展而已。「博物館除了有研究與典藏外,保存和修復也都是博物館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些事情缺一不可,少做了任何一塊,都等於是沒把博物館這件事情做好,這整件事情才是博物館的完整使命。」有章藝博館研究員陳彥伶說。

 

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展   沉積物》OUR MUSEUM Collection Exhibition “Sediment”

  • 展覽期間|2021.09.14 – 2021.10.08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九單藝術實踐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NTUA Yo-Chang Art Museum  9 Art Space (59, Sec. 1, Daguan Rd., Banqiao Dist.,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週二至週六 11:00 – 17:00 (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s)
  • 預約參觀|https://reurl.cc/jg5qm2​
  • 參展藝術家 | 考古學家 Artists |Archaeologist: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原田歷鄭 Rekitei Harada、波多野泉 Izumi Hatano、郎靜山 Long Chin-San、傅狷夫 Fu Chuan-fu、李奇茂 Lee Chi-Mao、鄭月波 Cheng Yueh-Po、周瑛 Chou Ying、丁右尉 Din You-Wei、朱芳毅 Chu Fang-Yi、江秋謹 Chiang Chiu-Chin、林宗龍 Lin Tsung-Lung、林書堯 Lin Shu-Yao、施柏翔 Shih Po-Hsiang、洪聖雄 Hong Sheng-Hsiung、  陳湛鉉 Chen Chan-Xuan、陳德仁 Chen Teh-Jen、張峰銘 Chang Feng-Ming、 黃軒宇 Huang Shiuan-yu、楊舒雯 Yang Shu-Wen、楊啓東 Yang Qi-Dong、廖于萱 Liao Yu-Shiuan、蕭澤倫 Hsiao Jalen 
2021年有章藝博館典藏展「沉積物」,展覽邀請卡以史前陶片為意象,設計師吳承澤,有章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Highlights – Sediment, Exhibition Invitation card, created by WU Cheng-Ts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UR MUSEUM, NTUA
  • 主辦單位 Official Organizer|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 執行單位 Executive Organizer|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
  • 協辦單位 Co-organizer|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書畫藝術學系、雕塑學系、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工藝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s, Department of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Department of Crafts and Design, NT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