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專職創作後的日子是?「宛若薛西佛斯般的日日夜夜」:徐永旭嶄新個展《元形.複境》暨近年創作回顧 Monad·Epimorphism-Hsu Yunghsu Solo Exhibition at Double Square Gallery

「我的作品不用簽名,上面都是我的 touch,甚至你靠近一點看,就會看到我的指紋。 」藝術家徐永旭曾說。

如此透過勞動、反覆在陶媒材作品上留下時間與空間痕跡的,正是來自前甫獲得2021首屆臺灣陶藝獎卓越獎的藝術家徐永旭(Hsu Yunghsu)。距離上次個展歷經了三年時間,且在過程中受邀至高雄市立美術館、朱銘美術館等地舉辦大型個展後,如今再次於双方藝廊舉辦個展,預計將展出三年來創作約二十餘件的作品。

「徐永旭其作品的滂薄(sublime),不僅在於那宛若薛西佛斯般的日日夜夜,更在於空間關係…。」策展人沈伯丞說。

2021年,《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於双方藝廊,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y

投身藝術近三十年,從指尖的捏製、掌臂的拍敲、再至超越身形的堆疊,或許更可以行動藝術來描述他如此投入全身心的創作境界。策展人沈伯丞引述廖仁義教授所言:「如果說「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一詞可以用來形容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繪畫活動的身體運動,那麼「行動藝術」一詞應該也適用於詮釋徐永旭創作的身體運動與姿勢。」

如此便能知曉,徐永旭的作品不只是空有外型的陶器,而是乘載了創作身體與藝術家思想間的當代雕塑。然而,這樣的創作與狀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如同大多數創作者一樣,從選擇專職創作生涯開始,歷經一次次突破所獲得的。以下,將透過回顧近三年來的大型個展,呈現這位藝術家自開啟專職創作生涯後的變與不變。

1.2019年,高美館《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

相信許多首次看到徐永旭作品的觀眾,都將很難忘在高美館大廳中那座高達2公尺的薄層高溫陶作品〈2006-3〉。而許多了解徐永旭作品的朋友們必定知道,這位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榮譽會員的藝術家,其實是一位自學陶藝的創作者。

早在1995年,徐永旭便以〈白色樂章~共舞Ⅱ〉獲得高美館主辦的「高雄市第十二屆美術展覽」工藝類第二名。而當徐永旭在2019年再次到高美館呈現個展《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時,對照觀看徐永旭在1995年與2019年的創作,高美館便曾直言徐永旭從當年「『陶瓷工藝』表象變化」,一再挑戰超越自我地變化至「遠遠超越陶瓷工藝」的作品。

2019年《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展覽現場,圖/ 高美館提供
2019年《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展覽現場,圖/ 高美館提供

2.2021年,朱銘美術館《物/我-徐永旭個展》

「整個架構的基本單位,它們彼此連接支撐,完成了整體的恆定和沉穩,卻又兀自獨立。」知名藝評人孫曉彤曾如此描述徐永旭的作品。

眾所皆知地,徐永旭除了以陶土作為創作媒材外,更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地堅持徒手創作。在2021年於朱銘美術館所展出的「物/我-徐永旭個展」展覽裡,除了過往的巨型陶雕塑外,還有更多猶如有機生物般的微型單體創作。

以作品《2019-9》為例,觀眾身在其中時,將感受兩千八百多個殼形的單體作品、近萬條釣魚線,以高密度的方式串連散於空間成為一大型裝置。透過單體作品表面上的手印與壓痕,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環境的溫濕度、空氣的流動、身體的痛楚與疲憊,長時間不斷重複單一動作產生的變化與張力躍然其中。

3.2021年,双方藝廊《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

「凝視著徐永旭的作品時,無論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特質之一,便是,藝術家的作品存在著一種蔓延、增生的狀態,那些構成巨大型態的單體宛若生命體般,朝向四面八方以其獨特的連結方式,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造型。」策展人沈伯丞說。

展名〈元形.複境〉試圖跳脫對作品形式的描寫,將目光從作品的質感與量體尺寸上轉移,嘗試聚焦作品形構與其所營造出的空間兩造的對應關係,以及藝術家本身身體行動、與作品由內而外得以創生的能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接著,策展人再以哲學家萊布尼茲及柏格森對世界的描述方式起始展開命題,連結徐永旭的創作模式,對作品形式、身體性、跨維度的思考三者之間,提出另種詮釋方法的可能提問:他的創作姿態與能量賦予了陶件單體的能動性,或許存在一種數學上的方程式,讓我們能夠去理解他的生命歷程、作品、與其所開拓出的空間之間的關係路徑?

2021年,《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於双方藝廊,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y
2021年,《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於双方藝廊,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y

徐永旭(Hsu Yunghsu),1955年生於高雄。以身體做為創作主體,投注高度的決心與毅力至藝術創作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藝術家親自以繁複及高度勞動的工序,且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的過程,將本為土的厚重本質,捏塑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如此的反差成就其創作的新觀點。

毅然脫離教師身分決心投入創作以來,徐永旭自身的企圖心使他不斷的追求陶瓷類材質的極大化、極薄化、以及更多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自2008年以作品〈界.逾越〉榮獲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首獎,即成為臺灣奪得該獎項的第一人後,漸漸活躍於國內外藝壇。如今,他的大型創作也典藏於國內外各大美術館與機構,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也曾受邀參與許多大型建築及公共藝術的製作,如新加坡Select Group企業總部建築立面、臺北文創大樓公共藝術設置案等。

 

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 Monad·Epimorphism-Hsu Yunghsu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2021.10.09-2021.12.04
  •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
  • 策展人|沈伯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