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台灣本地的藝術愛好者,必定還記得在今年初3月份時,蘇富比第一次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無題》(1960)來到台北預展。而同樣是 Rothko的作品,在這起事件裡,受到矚目的原因卻是與這個位於紐約備受爭議的畫廊有關。
在近幾年藝術界的諸多贗品(Forgery)醜聞事件中,諾德勒畫廊 (Knoedler Gallery)賣出的 這件Rothko 可說是其中前幾大受爭議的案例之一。這起歷經8年多年、且風險極高的司法途徑,終究在2019年8月初時,成為諾德勒畫廊所引發的諸多贗品爭議事件中的最後一件,為這個如同戲劇一般的藝術品造假,劃下句點。

諾德勒畫廊 (Knoedler Gallery)是一間歷史悠久的紐約畫廊,創立於1846年,但卻因藝術贗品的事件最後在 2011年關閉。而其中,諾德勒畫廊最後一個贗品的案例,是在2013年由總部位於列支敦士登的希爾蒂家族(Hilti Family Trust)的信託基金所提告,他們在 2002年所收藏價值550萬美元的Rothko贗品 。而希爾蒂家族,當時之所以會發現自己所收藏的 Rothko 是贗品,是因為聽聞許多關於諾德勒畫廊 (Knoedler Gallery)銷售贗品的案例,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將自己所收藏的其中一件藝術品抽取作品的油彩進行檢驗,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買到了贗品。
這一連串造假案,受害者可不止希爾蒂家族。在2016年初時,蘇富比董事會成員、古馳(Gucci)前高管、藏家多梅尼科·德·索爾(Domenico De Sole)便已曾向諾德勒畫廊提起訴訟,全案在2016年時最終達成和解。當時,德·索爾告訴artnet,說當時鑑定報告出來的時候,諾德勒畫廊的專員『堅持認為作品是真的。』

當時藏家德·索爾說:『如果你堅持作品是真的,那你把 830萬美元還給我,我就不追究。如果作品是真的,如今你大可用兩倍多的價格,相當於 1800萬美元或任何更高的價格把這件『真跡』出售。」德索爾說。
「當時我說完,而他們拒絕這麼做時,我就知道,首先,這些Rothko的作品絕對是贗品;第二,我相信他們肯定知道這件Rothko是假的。」
諾德勒畫廊究竟是如何讓這麼多人受騙上當?
據報導,諾德勒畫廊甚至請來了常駐在紐約皇后區的中國畫家錢培琛(Pei-Shen Qian),來『創作』打算賣掉的『作品』,這些贗品包括 Mark Rothko、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等作品價格十分昂貴的名家,然後透過畫廊將這些作品賣掉,並聲稱這些從來沒有人見過的作品,是來自一個來畫廊所聲稱『瑞士收藏家』的私人收藏。當然,最後整個藝術界都發現這是諾德勒畫廊的騙局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