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張凱鈞
「臺灣的音樂教育早就崩潰了。」
這些年,各式美學教育議題,如火如荼地被這塊土地的人們討論著。而排除美學教育,藝術領域的另一端:談到台灣音樂教育,若是有幸在台灣接受義務教育長大,對於「音樂課」的共同回憶,不外乎是掛著這三個字的國、英文、數理化生物課,或是換成以上眾科目升學考科的考卷。
關於音樂,過去我們的音樂素養是如此地被「教育」著,無論是待在教室裡、或走在街上,這個土地上人們和音樂的連結,是如此地虛無而不可見。
樂評陳弘樹,人稱小樹,舉例一次受邀至某地區,替當地中小學教師開設研習訓練課程,翻開既有的教程手冊裡第一章寫著的是:「音樂的社會意義是…」小樹驚呼不可思議。
「真的愛上藝文,他就會去感覺,去感覺作品和單純的表演作品,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提到一般人聊起生活日常裡的音樂品味,「我最怕問人聽什麼時被回答『都聽啊!』,因為這就是根本沒在聽音樂的證明,我們的音樂教育連教大家怎麼聽音樂都沒有。」
想不起來最近究竟聽了那些音樂作品(不提買了,這年頭還在意實體音樂的人是離群值,甚至可以說是收藏偏好了。)但在和友人聊天是對方說了某人的某張專輯最近很紅,能搭上一些話,但除了他們不錯聽以外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
由於學校教育在音樂上的全然斷裂與漠視,大部分受教育者在離開求學階段後,音樂充其量也只能做為彰顯自我品味的其中一種符碼。連在號稱音樂產業的高教課程中,也沒有跟上近期的重要音樂發行,若自栩身為音樂從業人員,又怎能允許自身的聆聽量不足,完全不在意國內外的作品?
那麼音樂產業呢?我們還引領著華語流行音樂圈嗎?
但提到音樂產業,有趣也悲哀者,即便受到如此符合儒教文化圈的荒唐、但卻是社會整體現象式的課程規劃,台灣還是在九零年代,靠著接連機緣巧合般的全球化廠牌進駐台灣,以及前幾個世代累積的財富,創造了所謂的「九零華語」。
甚至在步入21世紀第二個世代後半,還是得繼續忍受這些在九零華語往後的20多年之間,穩定走下坡自詡為音樂產業從業者,在每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仍不曾歇息、不厭其煩地強力放送「中華民國要繼續引領華語流行音樂圈」,儼然頒獎典禮成了時空錯置穿越至數百年前的神州天朝登基大典,好不熱鬧。
「音樂產業,不要只看見產業沒有聽見音樂」
當亂彈阿翔在2000年於金曲獎的頒獎典禮喊著樂團的時代來臨了,十七年後我們真能再高聲歡呼樂團的時代(雖然好像沒來過不過)又再一次來臨? 或者在過去將近兩個世代的時間裡,因為音樂教育的全然失敗,極少數的成功案例,就能被視為音樂教育進步、音樂產業蓬勃發展嗎?
讓自己的樂器控制技巧練精、把歌寫好、依循音樂發展脈絡,有系統聆聽的重要性,倘若真不如汲汲營營去爭取錄音補助、募資,那也難怪今日我們僅有那些虛假的「產業」、不可說破的「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