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前夕的台灣,街上滿佈許多因耶穌誕生慶典歡聚的人群,但更有著一群為勞基法而出走上街抗爭的群眾、勞團、還有滿街的員警。
「每當龐大的人群行為聚集的時候,通常都是人們心裡希望、期盼著某些事情能夠變好的時候。」
而這畫面對台灣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些不論在城市或鄉間大街小巷裡,都會出現的景象,神的雕像。
台灣藝術家姚瑞中,在台灣230多個廟宇、公園、甚至是墓園、還有樂園各種悲喜生老的場合裡,找到神像後拍攝出300張的黑白銀鹽攝影作品。
-
巨神連線 _姚瑞中 Incarnation: YAO Jui Chung / 12/09/2017 – 01/28/2018 / PICTURE COURTESY OF TKG+
-
台中市西屯區慈德慈惠堂 -0250 Cide Cihuei Court,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 PICTURE COURTESY OF TKG+
台灣這小小的一塊島嶼,卻有著一萬兩千多間廟宇,神祇與佛在日常生活中的無所不在,背後隱而未見的是神佛的法力無邊,還是人們對現實無能解消的寄託?
「都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投射啊。」
-
台中市北區寶覺禪寺之一Baojue Ch’an Temple, North Dist., Taichung City I / PICTURE COURTESY OF TKG+
人們面對神佛的崇敬與付出,無論是人們千里迢迢尋佛的故事,或是日前喧騰一時的「妙蟬」與勞斯萊斯之聞,萬眾的欲求之力,是如此支持著一尊尊巨大的神像。
凡是牽涉人與付出,必定是有供有需。人們讚嘆著種種慾望奇觀的同時,這些種種顯示存在著龐大信徒的事實背後,象徵的是神祇的佛光無量普照,還是人們無盡的困頓?
-
台北市北投區照明净寺之一 Illumination Temple,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I / PICTURE COURTESY OF TKG+
而在另一端高美館《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訴說著人們的信仰和宗教就像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犧牲」:「每一天在同一個時刻做著同一件事情,像一個儀式一般,世界就會有所改變。」
身為一位面對終身慢性病的藝術家,石晉華選擇用藝術創作,來面對無可解消、甚至主宰生病長短、宿命般的疾病。
-
珍珠念珠 / 石晉華 Shi Jin-Hua / PICTURE COURTESY OF 高雄美術館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這既不是以宗教為題材的創作,也不是為服務信仰所做的藝術作品,藝術家想說的,就是「信仰」的具體表現。
不同於時下作品許多對宗教的攻訐、戲謔與諷刺,透過策展人陳宏星的一段話,讓看的人更清楚的感受到,藝術家石晉華的作品是信仰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
《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10/7/2017 – 1/1/2018 / PICTURE COURTESY OF 高雄美術館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關於那些被晾在城市裡乾扁、卑微的動物。」藝術家張徐展,作品融合著神話、慶典、喪葬的黑色幽默,透過關注著各種當代生存經驗的怪誕。
「是烙印在童年回憶裡那陽光灑落的中午,一桶裝9分滿的水,以及浸在籠子裡尋求脫逃的老鼠。」
-
{Si So Mi} 張徐展個展 ZHANG XU Zhan Solo / PICTURE COURTESY OF 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
{Si So Mi} 張徐展個展 ZHANG XU Zhan Solo / PICTURE COURTESY OF 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展覽現場,充斥著裝置作品裡關於神話和慶典指標性物件的細節。
在張徐展的裝置作品裡,荒謬的不僅只是生物和行為,那些因人們需求而生的節慶工具,還有那些其實根本不曾結束的慶典。
-
{Si So Mi} 張徐展個展 ZHANG XU Zhan Solo / PICTURE COURTESY OF 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如此面對著當代生存痛苦、甚至死亡的,是人。
而如此面對生存痛苦創造慶典、逃避式面對的,也是人。
-
{Si So Mi} 張徐展個展 ZHANG XU Zhan Solo / PICTURE COURTESY OF 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我的這個作品是關於這個時代,流動跑得很快,但卻也都一一的癱瘓掉了。」藝術家黃彥超說著自己的作品「流量」,也說著自己對這個網路時代最大的痛感。
黃彥超_癱瘓.流量 / 12/09/2017 – 01/21/2018 / PICTURE COURTESY OF 索卡藝術中心Soka Art Center
塑膠,是台灣人最不陌生的事物之一。而當代作品裡充斥著滿滿的塑料現成物(found objects),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藝術家黃彥超用塑膠創作了。
七彩般的塑膠,背後代表著的現代快速製造工業、快速消費。這充滿色彩但卻些微不舒適的感覺,彷彿與我們面對時代的輝煌但卻困頓無法前進一樣。
黃彥超_ You’re my sunshine / 12/09/2017 – 01/21/2018 / PICTURE COURTESY OF 索卡藝術中心Soka Art Center
「我繪製我所見證的荒謬。」
藝術家黃海欣,身為一個畫家,他不畫文化與現實生活裡的優雅與美貌,反而是從各式各樣高級與流行文化中尋找主題、真實與諷刺。
黃海欣 –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 11/24/2017 – 12/30/2017 / 亦安畫廊台北Aura Gallery Taipei
生於臺灣,現居美國布魯克林的黃海欣,觀察著現代城市消費與社會中的許多不理想。
就像高談著生活與廣告間的微妙關係一樣,她也描述著藝術與消費之間的依賴與矛盾,不只刻畫媚俗,更描繪了人們消費依賴與需求的諷刺。
作品裡滿臉粉紅的排隊人群裡,在這些現實不浪漫的場景裡,她卻也還是把處處令人沮喪的生活經歷給幽默化。